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290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目标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时代,中国党和政府率先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战略目标高度加 以建设。文明的生态转向无疑需要新的伦理支持,而环境伦理学将为生态文明时代的新伦 理构建提供新的理论视野。尽管生态文明业已成为最热门的话语而凸现于我国学界,但是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理论资源,以及建设路径,尚待做更为深入的思考。因此, 本文将从环境伦理视野对生态文明作一探讨,以促进我国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确立,推动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和特征 (一)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 生态文明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一级的文明形 态,即工业文明

2、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 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体现人类取 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根本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替代和超 越。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 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可见,不管是广义的生态 文明还是狭义的生态文明,两者都把生态与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前者称之为文明的生态化, 后者理解为生态的文明化。在环境伦理学看来,生态文

3、明始终是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作为核心的。因此,生态文明的伦理指向,就是要构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1,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从环境伦理学视角出发,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涵指如下四个方 面: 一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立。在以往的农业和工业文明阶段,自 然生态不在伦理之中。生态文明使自然不再游离于道德大门之外,人要对自然环境讲道德。 二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由征服走向尊重。在旧文明阶段,人们对待 自然的态度不是文明而是野蛮,不是尊重而是征服、掠夺、破坏和践踏自然,将自然视为 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或手段。在今天的新文明阶段,无论是

4、文明的生态化还是生态的文明 化,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对生态规律应有的尊重,对环境应有的珍惜,均是生态文明的题 中应有之意。生态文明作为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文明,倡导人们在合理继承工业文明 的基础上,用更加文明与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反对野蛮开发和滥用自然资源, 重视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努力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 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状态。从而使人类不再是自然的支配者、主宰者,而是与其它生物同 属于自然这个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的“管家”,其目的是使人更好地与自然协同进化,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生态文明意味着自然价值不仅要面向单一的个体,而且要面向多元的个体;

5、不仅 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世代人的利益。 四是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应以适度为原则。无论是人口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还是生活和消费方式,不再是工业文明阶段数量的越多越好、规模的越大越 好,而是人们在与自然发生交往行为时,遵循适度、简约、平衡原则,以自然环境的生态 承载力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 (二)生态文明的伦理特征 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有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时代特征。就其伦理特征而言,生 态文明将向人们展示出许多新的伦理特点,笔者认为至少将呈现三大特征: 第一,社会伦理关系结构的双重性。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伦理关系结构主要表现为 人际伦理关系。而在生态文明时代由单一

6、的人际伦理走向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伦理关 系。当人们面向自然时,主体不仅要思考改造自然的行为是否符合人际道德,而且要考虑 是否与生态道德相一致;不仅要追求生态的文明化,而且要力求文明的生态化。人们的行 为只要缺少任何一种关系的制约,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鼓励和推进人类将生态化渗入到 社会结构和整个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成为生 态文明时代重要的伦理特征。第二,人类文化价值理念的生态化。在生态文明的引导下, 人类对自然以及生态系统的价值将持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人们普遍树立起符合自然生态 规律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

7、泛民 众基础的文化意识。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的生物成员,必须遵守 自然生态规律和自然的“内在价值”。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人们在改造自然中那种将 “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理念,将得到真正实现。 第三,人类生态道德律令的普遍化和自觉化。生态文明时代,环境伦理和生态道德将 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生态伦理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得到广泛认同,生态文明行为由自 发转向自觉。在思维方式上,生态有机整体意识和环境道德理念成为指导人们生态行为的 生态理性。在生产方式上,人类自觉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方式,建立以 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

8、态化,使人类生产劳动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 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沿着与生物圈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在生活方式上,人类不再追 求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追求高质量、低消耗,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人类生存的 自然环境,同时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既能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能 满足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生活方式。 总之,生态文明时代,伦理的绿化将成为社会的道德流行色。正如学界所说,21 世纪 将是生态化的世纪,21 世纪的伦理、21 世纪的文明同样烙上生态化的印记。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资源 生态文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此举对于破 解全球生态危机有着

9、转折意义。社会主义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旗帜鲜明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 目标,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地平线上,借鉴全人类文化中生态智 慧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 (一)中国传统的生态智慧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 常被称为“天人关系”,究天人之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恒久的哲学命题,其中儒家、道家、 佛家的生态智慧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奠定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生 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顺从、友善的,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目标,即“天 人合一,

10、天人合其德”。儒家在主要关注人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的生活与自然的依赖关系, 因此肯定人道本于天道,即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爱护其他生物的生命就是爱惜人自身 的生命。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儒家强调取用有节,物尽其用,要求人们珍惜自然给人类提 供的生活材料,崇尚勤俭节约,不浪费。道家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由此主张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反对把等级贵贱观念强加于自然界,即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追求返璞归真。这也是 对道家“无为”的真实反映。虽然道家的“无为”思想在现代看来过于消极,但是却为今天生 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佛教对生态文明的最大影响是“尊重生命”。佛教认为,宇宙本身

11、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之 法的体系,生命不只是存在于生命体之中,同时也存在于无生命物中,宇宙的变化具有产 生生命的力量。因此,无论无生命物还是有生命物,都存在于普遍的生命体系内,生物和 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宇宙生命的个体化和个性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在佛教理论中,人与自 然之间没有明显界限,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主张善待万物与尊重生命。 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地体现在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上,即人们要对所有生命慈悲, 这就是佛教宣扬的“慈悲为怀”。 上述生态智慧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深厚 的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以化解全球生态危机,无疑 提供了重要的理

12、论资源。 (二)当代西方的生态哲学思想 当代生态哲学思想在西方源于工业文明时代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问题而产生,如“八大 公害”等表现出的人口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总体来说,生态危机的日益突出促成有 识之士反思工业文明,当代生态哲学理论因此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当代生态 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当代西方生态哲学从人与自然关系 的角度研究生态伦理问题,主要形成两大派别: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被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因为这一理论将“人类”一词 个体化、集团化,把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少部分人获得利益的工具或手段,以致造成资源 的严重浪

13、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因此这一理论遭到了后现代生态哲学的强烈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可以划分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这是两种不同的生态哲学理论。 生物中心论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是自然的主体和核心,也就是它把道德义务和伦理 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了所有的生命。这相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它承认了所 有生命体自身的内在价值,在人与生命之间建立了伦理关系,从而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主宰 自然界的伦理价值观。但是它依然忽略了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否认人对物种本身 和生态系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因此很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生态中心论正 是在这样的伦理语境中,对生物中心主义予以了超逾。它将人

14、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看作 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二者息息相关。人类作为唯一有主观意识的生物存在,只有从道 德上关心有机整体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做好代内公平、代际 公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尽管评论不一,尽管还有 待深入研究和完善,但是,它所提出的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对旧文明的批判,对生态危机 根源的探讨,对于后发现代化的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目标,无疑具有积极的启发 价值。(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态政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劳动是人 和自然的媒介,劳动过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15、2。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 生存环境和生产资料,使人类能够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界。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根 源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又依赖于自然界。从人与自然的发展历程来看,人与自然的关 系处于不断的矛盾与协调中。从历史上看,人与自然最初是对立的,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一 种敬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征服。马克思 和恩格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中提到,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 是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互利共生、和

16、谐共存的关系。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 遵循自然规律,以免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马克思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三合一的生态 观,以及未来理想社会“人与人的和解”和“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双和解思想,对于中国制定 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 际,在理论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调整。先后经历了从制定“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到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这些都为“生态文明”的提出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有效的实践经验。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文明思想融合了中外古今的生态智慧,并从中国现有国情出发, 反思社会发展模式,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主动承担起破解危机、拯救文明的重任。当然, 生态文明的提出仅仅是问题解决的开始,如何找到一条可行的建设路径,将是生态文明发 展的关键所在。三、生态文明的发展路径(一)唤醒民众的生态意识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 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