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2234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和用法 李可琼 【考点指津】 “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 的能力层级为 B 级。 “文言文的常用句式”主要涉及有判断 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固定句式。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文言句式类题较为常见。 既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也可以放在翻译题中,以主观表达题的方式考查。高考可以 设题的方式有: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选出与题干有相同句式特点的选择项;通过翻译句 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解答此类问题,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运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和规律。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某个成分不在它应在的位置,为了明确句意,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 的语法习惯排列顺序,将这

2、些成分复位。如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定要将定语放在中心词前。 同样,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必须将它们提到谓语前,句子才通顺。如“盛以锦囊”译为 “用锦囊盛放” 。 二、归类整理,分类记例,举一反三。 每种特殊句式选一个典型、短小、易记的例句,熟读牢记。需要某种句式时,以此为 例,举一反三。例如: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常用判断词“是” 。文言判断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者也” “者也” “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梁,吾仇也。 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用副词“乃” 、 “即” 、 “非” “则” “皆”等帮助表示判断。如:臣乃市井鼓

3、刀屠者。/ 梁父即项燕。/予本非文人画士。 以上几种类型判断句,翻译时,表肯定判断要用“是” ,表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 文言中也有用“是” 、 “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被动句 现代汉语常用“被”表示被动,也有不用“被”的。文言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 式: 用“于”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用“见” 、 “见于” 、 “受于”表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 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用“为” 、 “为所” 、 “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嬴闻

4、)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 文言文中也有用“被”表被动的,但较少见。如:蓼洲周公之被逮。 语意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3、省略句2文言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省略主语。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前蒙后省略“公” 。 省谓语动词。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 “三”后均承前省略谓语动词“鼓” 。 省略动词的宾语。宾语常用的是代词“之” 。如: 有志者,不随以止也。“随”后省宾语“之” 。 省略介词的宾语。宾语常用的是“之” 。如: 欲呼张良与俱去。“与”后

5、省宾语“之” 。 省略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 “以”等。如: 将军战河北。“点缀”后省“于” 。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之”后省“以” 。 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如:( )上于盆而养之, ( )蟹白粟黄, ( )备极护爱,留( ) ( )待限期, 以( )塞官责。以上括号内应依次补上“成名将其” 、 “饲之以” 、 “于促织” 、 “之” 、 “以” 、 “之” ,否则,翻译时极难通顺连贯。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 来。 4、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为了便于解说

6、和比较,故称之为 “变式句” 。文言变式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宾语前置 主要有以下几类: 在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可前置。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即“不欺余” 。 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前置。如: 沛公安在?“安在”即“在安” 。 借助“之”或“是”将宾语提前。在宾语前常有“惟”或“唯”等字。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唯利是图唯图利。 介词宾语前置。是以见放以是见放。 (2)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哉,为欺也!即“为欺(的手段)甚矣哉”的倒装。 (3)定语后置 一些修饰语的定语常常置于

7、中心词之后,一般在定语后边用“者”字,或在名词和 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如:求人可使报秦者。/马之千里者。 (4)介宾短语后置3文言中介宾短语“于”常放在谓语后作补语;介宾短语“以”大多放在谓语 前作状语,但也有放在动词后作补语的。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覆之以掌,虚若无 物。 5、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 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 所(有.的) 、无所(没

8、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被 ) 。第二种:表疑问或者推测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 何(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无乃.乎(恐 怕、只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 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不亦.乎(不是.吗) 、孰与、孰若(跟. 相比,谁.)何.为(为什么.呢) 还有:是以、所以 、之谓也、然则等。 三、把握语气,准确理解(感叹、揣测、疑问、反问等) ,细心体会,准确定位。 2004 年全国卷有一道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说的就是李将军吧翻译

9、时既 要注意特殊句式,又要注意其委婉推测语气。 【经典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2008 年安徽卷高考题)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 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于东、西京 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与它州,此守 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 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10、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 “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 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 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 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 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 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 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

11、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 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4A、B、C、D、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 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 ) 注厩刍:草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解析】答案:A。此题虽是考查词意,但是其中有两句实际上也考查了学生对句式特 点的理

12、解能力,如 C 中“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是用“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D 中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何以”是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 “凭什么” A 均为介词 “因为” ;B 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构成所字结构/和“为”一 起构成被动;D 疑问代词“为什么”/代词“什么” 。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_ (2)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_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句子语气的把握,也考查了学生对句式特点的掌握,第一 句“岂为政哉”一定要

13、翻译出反问语气,表达出韩休的坚定;第二句的“容” ,动词本身表 被动,要把被动句的特点落实 。 (1)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2)罪轻的人尚且不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 就不能接受诏令。【及时演练】嵇中散神精高迈,任心游憩;尝行西南游,去洛数十里,有亭名“华阳”,投宿。夜了无人,独 在亭中。此亭由来杀人,宿者多凶;中散心神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中,操琴。先作诸弄, 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数千年 矣。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

14、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 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曰:“夜已久,何 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记?”乃手挈其头,曰:“闻君奏琴,不觉心开神悟恍若暂生。 ”遂与 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辩。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 ”于是中散以琴授之。既弹众曲,亦 不出常,唯广陵散声调绝伦。中散才从受之,半夕悉得,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 得教人, 又不得言其姓。天明语中散:“相与虽一遇今夕,可以还同千载,于此长绝,能不怅然!”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1)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记?” 译文:_ (2)遂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辩。 译文:_ 【解析】这两个句子的翻译,第一个句子要把握其反问的语气;第二个句子要注意把省略 的成分 补充完整。 1、夜已经很深了,为什么还不下来呢?身体形骸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 2、 (他)于是同(嵇康)一同谈论起音律乐理的雅趣,他的言词非常清晰明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