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630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人骨的人类学鉴定和三维容貌复原的人类学鉴定和三维容貌复原魏 东 林雪川(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根据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契丹原来是东部鲜卑的一支。公元 344 年,由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攻破宇文部,契丹遂从鲜卑族中分裂出来。后游牧与潢河与土河一带。在唐朝初年,契丹人中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当时北方草原突厥称雄,契丹酋长就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唐太宗贞观以后,酋长窟哥率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其各部分置十州,授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唐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日渐强大,于 907 年即可汗位,公元 916 年称皇帝,年号神册

2、,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改国号为大辽。公元 1115 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在金军的进攻下,辽朝于 1125 年灭亡。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 年,耶律大石称帝,史称“西辽” ,又称“哈喇契丹” ,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西辽 1218年为蒙古所灭。后契丹人多同化于汉人、蒙古人中。 “契丹”民族从此消逝。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可谓气壮山河。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 200 多年,与

3、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和宋朝的贸易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这个马背上的枭雄,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然而,如此一个强大的民族,竟如同过眼烟云一般在天边的地平线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2003 年,吐尔基山辽墓的发现再一次将已逝千年的契丹文化重新收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2003 年 3 月 10 日,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毛道苏木吐尔基山采石场在炸石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处大

4、型墓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文博部门组成吐尔基山考古队,从 3 月 21 日开始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保存完整,未被盗扰。基本形制为单室单墓道。墓道长约 40 米,天井面积约 20 平方米。墓门被一块直径约 2 米的红褐色巨石封堵,封门石之后有一扇对开木门,门上有 6 排共 18 个铜鎏金门钉及铁锁。墓室面积约 10 余平方米,穹隆顶,四壁有壁画,但绝大部分脱落。残存的内容主要为月亮和太阳的图案,在月亮中绘有桂花树及玉兔,在太阳中绘有三足乌。壁画为墨彩勾勒,线条简单,造型粗犷。墓室的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均有对开木门封闭,门上亦有铜鎏金的门钉。经过 50 多天现场工

5、作,墓葬里发现了大量的随葬品。其中有铜钟、铜铃、牌饰等鎏金铜器、银盒、银筷、单耳八棱金杯、嵌银的漆盒和漆盘,还有两具包银的鎏金马鞍以及大量丝织品等。在墓室的北部发现一具彩绘漆棺,棺板约 10 厘米厚,整个棺木厚重,是由整棵柏树制成。长度 2.3 米,宽度 1.3 米,最高处 0.9 米,棺椁相套。彩棺以红黑为主色,上面镶刻有仙鹤、凤、缠枝牡丹和祥云等图案,其中仙鹤和凤为鎏金。在棺首中间部位开有一小门,带有铜锁,门两侧各镶刻有一个站立的鎏金门卫,着契丹圆领长袍,手持骨朵。彩棺外支有小帐,现仅存支架,上面有丝织品痕迹。彩棺下为须弥座状的彩绘棺床,棺床周边有镂空的栏杆,并悬挂两排铜铃,棺床板上,左右

6、各有一对鎏金的凤。该墓葬未发现墓志。据出土遗物分析,这是一座辽代契丹贵族的石室墓,距今有 1000 多年。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开棺工作未在发掘现场进行 6 月初,彩棺从通辽市运回呼和浩特。6 月 10 日,国家文物保护、辽代考古专家以及木质、漆器、丝绸、金属文物保护专家一行 6 人从北京飞抵呼和浩特。6 月 12 日彩棺开启。 棺盖开启之后,研究者发现这是一口双层棺,内棺也是柏木制作而成,长约 16 米,棺盖上有金色的团龙和展翅的凤鸟图案。墓主人仰卧,身体已经腐朽,尸骨上盖有丝绸。由于水浸腐蚀,表层的丝锦织物已经严重腐烂。墓主头戴用金片圈成的冠帽,颈部戴有用红玛瑙、黑水晶和金丝球编成的项链,头

7、部枕有金色木制杌子,将死者的头部高高托起,在其下巴部位,还垫有一个金属托,以起支撑作用。在墓主人的头部,发现了两片尺状的长形金片,上面刻有牡丹团花,其下缀有成串的金流苏。墓主人膝部发现了成串的铜铃,其状若核桃大小。结合棺上众多的铜铃和墓内发现的一具银号角,专家们推测,墓主人的身份应是与祭祀、舞乐有关的女贵族。在棺内,还发现了镂空精致的管形佩饰、形如刀鞘的饰物、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以及由玛瑙、琥珀、银环等物串成的项链。在墓主人的脚旁还发现带有金针银针的针线包以及个香囊。在棺木和墓主身上发现了大量的水银。2003 年月,内蒙古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主人的遗骸被运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其进行

8、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墓主颅骨的形态学分析,低颅、阔面、扁平且朝向前方的颧骨等颅面部特征显示该个体具有明显的北亚蒙古人种特征。对骨盆和牙齿磨耗程度的综合分析表明该个体为 30-35 岁左右的女性。近年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人类学研究室开展了运用计算机三维技术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和干尸进行生前容貌复原的研究工作。我们先后为北京市老山汉墓出土的汉代诸候王后颅骨、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唐代墓葬干尸、江苏汉代泗水王墓出土的女性颅骨进行了容貌复原。我们这次仍采用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技术进行该个体的容貌复原工作。计算机三维容貌复原是根据前苏联人类学家格拉西莫夫的从颅骨复原

9、面貌的原理一书中阐述的方法为理论依据,结合计算机的三维技术,在计算机中虚拟复原出颅骨的生前容貌。复原工作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根据格氏的复原理论对颅骨进行全面的观察、测量和科学的分析,总结出颅骨生前容貌的各部特征和细节,为下面的计算机三维表现打好基础,第二步是应用计算机及三维制作软件将上面分析的结果生动、科学地表现出来。具体的复原过程如下:1、面部软组织的复原根据格拉西莫夫的理论经过观察、比较和分析。颅骨表面致密,肌嵴不明显,表明该个体不是很胖的类型,综合性别因素,在整体容貌上表现得胖瘦适中。在软组织厚度的选择上,比较、分析了三个现代组女性蒙古人种的面部软组织厚度值,并结合该个体的具体特征做了

10、必要的调整。 (表一)表一 吐尔基山及各对比组女性面部软组织厚度(单位:毫米) 参照组标志点 吐尔基山组现代组 1(丁淘)现代组 2(魏焕萍)现代组 3(张振标等)发际点3.5 2.980.202.670.544.0额中点3.5 2.550.584.0眉间点4.54.160.184.301.084.5鼻根点4 3.190.273.720.865.0鼻骨中点3.02.260.313.0鼻骨末端2.02.270.342.0鼻棘点7.5 7.301.56人中点8.08.990.697.971.838.0颏沟点8.08.371.648.0颏隆凸9.010.250.244.951.789.0颏下点6.0

11、4.880.363.520.736.0眉骨中点3.5 4.940.384.471.113.0眶上缘4.2 3.450.525.0眶外缘3.03.050.573.0眶下缘4.06.010.643.550.744.0颧骨中点5.05.621.195.0颧弓中点4.56.750.984.671.264.5颧弓近耳8.0 9.274.187.0梨状孔缘3.03.0下颌基部6.013.01.216.0下颌枝中16.0 19.061.518.821.9715.020.0下颌角点5.5 14.981.405.872.022、眼部的复原眼裂的基本位置由连接眶结节和泪囊窝中部的直线决定。敞开式的眶腔类型,眶上缘

12、呈锐缘状,眶下缘稍钝,表明该个体有薄的上眼睑和突出的眼球(蒙古人种典型特征) 。眼眶的水平位置为明显的高升型,眼球和眶缘间在上内角和下外角有游离空间,配合眼眶上下缘的形状,眼部应表现为薄的上眼睑,特别在内眼角上部,下眼睑相对上眼睑稍突出。考虑到年龄和性别因素,整体处理得过渡平缓、自然。根据其人种鉴定结果,上眼睑皱褶发育强烈,并有明显的“蒙右褶” 。眉弓和眶上缘处的具体形状决定了眉毛的基本位置和走向。3、鼻部的复原鼻骨低矮,并在下部形成凹陷,表明其鼻部从侧面看上部低矮。犁骨从正面看稍弯向右部,其鼻软部也应稍偏向右侧。鼻翼的位置由鼻甲嵴处决定。锐利的梨状孔外缘,鼻切迹锐利,表明鼻子轮廓清晰,鼻宽接

13、近梨状孔宽度,鼻翼范围将稍超出梨状孔范围。鼻尖的位置是由鼻骨下三分之一的延长线和鼻前棘基本方向的延长线两者交点而决定,凹陷的鼻骨下端,尖端向下的鼻前棘都说明该个体鼻尖向下。4、嘴部的复原上颌骨微凸,并伴随齿槽前凸,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女性。唇的高度为上内侧门齿釉质的高度。上颌第一、第二门齿差异不大,表明上唇的弓状弯曲不明显。口裂宽度为两侧上颌第二前臼齿外面之间的距离。口闭合线约在上颌中门齿釉质高度的一半处。5、颏部的复原下颌骨通体较圆滑,肌嵴发育不明显,证明颏部外轮廓细致、柔和。右侧下颌角发育较左侧强烈,这可能同其咀嚼习惯有关,进而决定其脸部侧轮廓的不对称。6、耳的复原耳长接近鼻的总长度,耳宽约为

14、其一半。乳突发育中等,尖端收向内侧,表明耳不应很大且稍靠近颞区。下颌支的基本方向决定耳在侧面安放的基本方向。复原像采用了胸像的方式展示。皮肤选用与其年龄、性别相应的蒙古人种皮肤。考虑到其身份因素,皮肤处理得光滑、细腻。发式是根据内蒙古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出土时原貌:从颅顶部分成左右两缕,在枕部结辫,再分别盘向上方,辫梢交叉在脑后上方。辫体用贴金织物包裹直到辫梢,然后再用织物结成蝴蝶结垂在脑后。服饰即墓主团衫的样式:交领左衽,无缘饰。衣服的图案及色彩参照出土实物,考虑到氧化问题,衣服色彩较出土时颜色较艳。其他装饰品依旧按照出土实物的样式:两耳饰金摩羯鱼形耳铛,颈部饰玛瑙璎珞。本次复原工作是首次应用三维技术进行辽代契丹贵族颅骨的人像复原,直观地展示了该个体的容貌和服饰。复原像体现出该个体的面部特征为:额部较短;眼睛小而细长,为明显的“单眼皮” ;鼻根低矮;颧骨比较突出;脸颊较长;嘴唇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 格拉西莫夫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 ,科学出版社,年。 2 贾静涛主编法医人类学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 3 陈世贤主编法医人类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