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51281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范本价值(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的范本价值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的范本价值青岛实现更高战略发展水平跨越的范本价值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文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所所长 研究员 郭先登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龙头城市,与共和国一起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 60 年辉煌;面向再铸辉煌的未来,在全省加快实施经济文化强省和“一体两翼”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深入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重大布局调整战略的实施。现代城市学揭示,城市实施科学的布局调整战略,必须以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前提。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组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从全方位的视角,制定和实施正

2、确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实现向更高战略发展水平的跨越。一、确立科学的城市定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城市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定位;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个城市开始注重了经济发展的特色定位;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的各个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普遍重视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比较准确的特色定位。(一)在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定位起着“纲”的作用。现代城市定位学说的发展,使“定位”成为现代城市学和规划管理学独有的研究对象和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同时,使定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战略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挑战性的基本因素。实践证明,只有准确

3、地城市定位,才能“纲举目张” ,给整个城市带来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突出的特征是它在城市总体规划里的定位。在实践中,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必须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统一。目前是关注更多的是定位时的科学性,而往往忽略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定位所客观存在着的动态性。因此,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城市必须从高效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瞄准不断调整的发展目标,在既重视历史现状,又着眼于未来发展,对城市功能和发展方向进行恰当的定位。(三)城市确立科学的定位,必须实现新城与老城的协调发展,特别要重视“老城再生” 。在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老城再生绝不像

4、旧城改造这般简单,那会涉及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产业分布,城市的新增长模式等等诸多方面的、全面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战略问题。现在中国所遭遇的城市难题,诸如交通堵塞、工业区建设、资源消耗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他城市可能早已经遭遇过,甚至已经有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巴黎、罗马的旧城区早已不允许动土,新建筑都在新城区进行。北京市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也明确规定了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实施老城区的保护,新建筑主要在北京新城区进行。(四)城市定位需要充分表现出定位的科学性、功能性、稳定性。城市定位的一般规律揭示出定位需要充分表现出它的科学性、功能性、稳定性。一是城市定位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彰现城市

5、所拥有的静态优势和动态优势,并对这两种优势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科学界定城市现状所具有的竞争力优势。同时,科学判定城市未来可能产生和必定发生的竞争力优势。只有城市定位具有科学性,才能实现准确的城市定位。二是城市定位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在国家划分的主体功能区里的分工与位置。从国家看,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开放程度会继续提高,面对外来竞争压力和冲击肯定会增大。如果各个城市不加强协调,我国的整体竞争力就会打折扣。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国首次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区

6、的定位,国家将在财政、农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三是城市定位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充分把握城市的动态优势,并且及时的把它转化为静态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外环境变化,城市的动态优势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会影响城市定位所决定的城市竞争力的发挥。但是,城市定位客观上需要稳定性,不能够朝令夕改,必须及时把动态优势转化为静态优势,强化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够实现城市定位的稳定性。二、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具有“心脏”和“头脑”的作用,它与城市周围地区的发展

7、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中心城市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调节着或带动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确立经济中心城市的龙头地位。(一)经济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依托,是经济区生产布局和城市群功能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从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城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开发与发展比较早的城市,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城市设施,现在都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虽然仍在不断发展,但比较平稳;第二类是在中国近代或改革开放处于高增长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且在国内外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刚刚起步的城市,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由于规模过小,在若干年内很难形成大的影

8、响力;中国的中心城市主要都产生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城市中。(二)增长极理论指导着世界各国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确定经济中心城市。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费朗索瓦 佩鲁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他所说的增长极是指在“经济空间”中起支配和推进作用的经济部门,经济空间则是指产业关联的结构关系。增长极理论主张运用政府干预的手段,集中投资、重点建设、聚集发展、欠发达地区市场机制不完善,资本稀缺,信息不充分,特别需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财力、物力,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重点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近年来,我国开始强调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各省市

9、区在制定地方发展战略时都十分注重运用增长极理论,集中有限财力,确定有限目标集中突破,形成突破性优势,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就是比较成功的事例。(三)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近年来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开始重视利用经济中心城市的经济优势,在其周边地区形成产业价值链。实践证明,没有这个产业链,中心城市就不能建立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公路、铁路、通讯等基础设施。三、确立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矛盾多发期,在区域发展方面突出表现为地区差距扩大,以及地区(行政区域)之间重复建设严重、原料争夺和市场封锁等利益矛盾和冲突加剧,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问

10、题和化解区域间利益矛盾的必然选择。这样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实现经济合作的错位发展(一)城市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要从“切块式”发展模式向“合作式”发展模式的转变。目前,中国城市在选择区域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发生了四个重大转变:一是由单一平衡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向把全国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进行统筹的一体化的区域发展转变;二是由过去的重在城市之间资源配置向重在培育城市竞争优势的转变;三是由城市行政协调向区域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协调转变;四是从城市单纯侧重陆地向陆、海、空统一协调的大国土发展转变。这样根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实施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合作,表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出现了从

11、“切块式”发展向更加讲求科学性、合理性转化的趋势。(二)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要通过制度性改革,提升市场合作水平。重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使区域之间的“府际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达到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跳出行政区划的框架,从体制上消除限制区域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区域壁垒,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加大区域的开放程度,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动发展力

12、度,才可避免各地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无序竞争等弊病。促进区域合作发展首先要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区域性要素市场,从而让市场机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三)通过发展城市特色经济体系,在城市合作中实现错位竞争,城市要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提高区域内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水平,调整和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从而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选择错位竞争的路径,发展特色化的产业,实行差别化的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策略,扬长避短,谋求竞争优势。(五)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错位,必须实现信息共享,建设统一的信息体系。如长三角各省市扎实推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交通卡互通” 、 “高校毕业生跨地区

13、就业” 、 “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三项合作专题,在交通卡互通方面,各城市政府部门借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平台作用,研究制定并统一“长三角一卡通”互通的技术标准和运营规范,力争在 2010 年发行长三角互通卡。在长三角资料信息中心筹建方面,将建立社会经济信息共享协调集之和工作网络,汇集各成员城市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建议提案等,设立电子信息库和纸制资料库,通过网站、期刊、专报,为各成员城市提供共享和委托咨询服务。四、确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经济圈现代城市学揭示出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域状的空间分布

14、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尤其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跳出“行政区”的束缚,积极发展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才能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因此,中国城市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确立建设大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方向,使建设大城市经济圈到位。(一)确立大城市经济圈的到位,是城市经济发展调整空间结构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从调整空间结构中寻找经济效益空间的压力必然显现出来。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区域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温州模式” ,它属于创业发展型,带有更多的草根特性。它存在的前提是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资本,企业主们靠不断的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

15、形成了一大批民企和企业家。在中国,很难找到第二个相同的案例。二是“苏州模式” ,它是典型的引进发展型,以强势政府和有效政府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目前,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上述两种模式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中国现阶段到了重视培育和创造第三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这就是建设大城市经济圈,形成大城市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模式。(二)国内外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形成的有益模式和经验国内外城市群经济圈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有益模式和经验。一是借鉴美国城市群经济圈、尤其是芝加哥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具体实施方式。作为以美国第三大城市

16、的芝加哥市为依托形成的芝加哥都市圈,包括周围许多卫星城镇以及北部威斯康星州和东南部印第安纳州滨湖地区诸城,面积 12061.6 平方公里;以芝加哥为中心的 480 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全国近 20%的人口;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形成世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并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从发展借鉴的视角看,芝加哥都市圈给我们的主要启示和借鉴是:突出增长点,形成有特色的增长极。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正是由于芝加哥在美国中部地区的这种支点和增长极的作用,并且近 50 年来这种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投资快速增加,芝加哥商业区四周大多数邻近区域逐步繁荣起来,尤其是靠近西边和北边的区域,近年来已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它是美国第三大城市,在客运航空、总就业量、商务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商务旅行客流量和会展客流量、制造业总产值、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