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51143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充分利用雨洪资源越来越多的国际实践经验表明,传统的城市排水理念和单一的排水方式,难以有效解决城市的水患困扰和水体污染问题。2011 年,数轮暴雨的袭击下,北京、武汉、广州等大都市都因排水不畅而陷入一片泽国。我国众多城市在缺水的同时,城市的高速发展导致城区暴雨洪峰流量逐年增加,每年雨季城区大量雨水资源外排令人痛心,同时,一些城市一遇所谓“超标”降雨就形成大面积积水,内涝灾害频发。另外,未经处理的初期降雨携带大量地表污染物进入水体,致使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针对这些情况,西方许多先进国家地区已经推广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北京这样水资源短缺又常受城市水患困扰的城市

2、学习借鉴。、 可持可持续续排水系排水系统简统简介介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是近几年西欧国家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的一种新方法,它是通过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措施,将地表水排放系统与生态发展联系起来的城市排水系统。它通过在既有排水系统的上游各子流域内将雨水就地收集、下渗、利用,或通过调蓄延长排水时间,以达到削减雨洪峰量、净化雨水径流的效果,实现节水与城市防洪的双盈。同时,避免耗资巨大地对城市既有排水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降低投入成本。可持续排水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特点。一是本地化,源头化处理。和传统排水方式相比,可持续排水系统是在接近降雨的地方处置径流,通过增大地面渗透能力回补地下水或设置雨水调蓄

3、设施进行调洪、滞洪,延缓汇流时间,减少暴雨径流量,降低洪水发生频率,进而减少下游城市排水管网的管径和泵站的规模,节省建设投资。二是根本扭转“快排快泄”的传统排水观念,重视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截留的雨水或用于小区绿化,或用于回灌地下水,或回用到其他用途,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是缓解水源短缺城市水危机的重要途径。三是从源头控制污染。可持续排水系统通过源头控制可减少污水排放量,避免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可降低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的规模。如地表径流通过水塘、湿地及配套水质净化设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同时还可以作为中水就近回收利用。四是减少城市建设对区域汇水特性的人工影响,扩展某些地区特别是城

4、市建成区即将饱和的排水系统,使该地区进行的新开发建设不会对原有的排水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五是有利于保障城市自然的水文循环体系,保持动植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创造丰富的自然水文环境,实现人水相宜的生态愿景。六是通过减少城市地面硬化率,推广实施透水铺装等,增强地面的渗透能力,增加对地下水的补给,防止地面沉降。、 国国际经验际经验借借鉴鉴经过先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实践和探索,可持续排水理念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或行政手段鼓励雨水综合利用,促进雨水综合利用的民间机构不断增加,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使可持续排水系统的内容措施不断丰富,发展不断深入。(一)德

5、国(一)德国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处理、综合利用方面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不但制定了配套的法规和管理方法,并且还形成了从规划、设计到应用的完善的技术体系和标准。早在 1989 年德国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对住宅、商业和工业领域雨水利用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从过滤、储存、控制与监测 4 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使城市雨水利用逐步进入到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阶段。德国有关法律规定,受到污染的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为了减少雨洪对城镇排水管网的行洪威胁,减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压力,雨水在进入污水管之前必须经过就地入渗消纳,或收集处理后再回用,只有超量部分和污染程度较高的部分才允许排入排水管道。德

6、国对不同区域的雨水推行分别收集、分别利用的方式。如对来自屋顶等的径流,由于水质较好稍加或不加处理就用于冲厕、灌溉和绿化,而对来自机动车道的径流,由于污染较重则要处理达标才能排放。德国一方面通过法律规定强制性地推行雨水利用,如规定在新建区,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居民小区,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若无雨水利用措施,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雨水排放费与污水排放费一样高,通常为自来水费的 1.5倍左右。另一方面支持各州政府推行雨水利用的鼓励政策。如在屋面种植的业主可以减免排污费用。黑森州从 1992 年开始征收地下水税,并以此资助包括雨水利用在内的节水项目。汉堡市自1988 年颁布了建筑雨水

7、利用系统的资助政策,在以后的 7 年里有 1500 多个私有住宅的雨水利用系统得到州政府的资助。(二)日本(二)日本日本政府自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着力推动因地制宜的小型地面蓄水设施和大型地下蓄水设施建设。1992 年日本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此后,各种雨水集蓄设施和入渗设施得到广泛发展,包括屋顶蓄水系统、地下蓄水池、渗井、渗沟、渗池等。为了推动全民修建蓄水设施,日本制定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如东京的墨田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制度,对于设置利用雨水储存装

8、置的单位和居民实行补助。补助金分为 3 类,分别是地下储雨装置补助金、中型储雨装置补助金和小型储雨装置补助金。在各个种类的补助金下又根据储水装置设置方式、有效容量和材质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补助金额标准。(三)美国(三)美国美国在城市防涝方面采取立法与工程举措并重的手段。美国很早就制定了强制性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其多个州均立法规定,城市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并制定了详尽的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以及问责制度。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这些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美国的弗

9、雷斯诺市将入渗池和回灌井结合起来,在入渗池表土下 1.5 米深水平铺设多孔波纹塑料管,然后与入渗池末端的水泥管相连,雨水经过土壤过滤自流注入回灌井。这种水平入渗和垂直入渗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了回灌井淤堵,并提高了回灌能力。芝加哥市则兴建了著名的地下隧道蓄水系统,以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此外,美国还在众多地区推广实施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路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等。(四)新加坡(四)新加坡新加坡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排名世界倒数第二。现在新加坡的用水主要来自 4 个方面:从马来西亚买水,工业污、废水再生,海水淡化和雨水利用,其中雨水利用是最经济和安全的途径。经过多年的实践,新加坡成功建

10、立了 “集水区”计划。目前,新加坡集水区面积已经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贫水状况得到彻底改观。新加坡政府计划最终将集水区的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的 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新加坡集水区大致分为 3 类:一是受保护集水区,为自然保护区,其土地专门用来收集雨水,有高质量的原水;二是利用河道出口和海滨堤坝修建大型河道蓄水池;三是城市骤雨收集系统,几乎每栋楼顶都有专门用于收集雨水的蓄水池,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个水库储存。新加坡政府制订出台了严格而详细的规定,禁止和限制受保护集水区内的饲养业、公用开发和工业建设。成立污染监测小组,对河道蓄水池等非受保护集水区的水质进行跟踪检测。同时,推行能分开收集雨水和

11、用后废水的两种水沟并行系统,强化污水排放细则,加强雨水综合利用。据评估,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 5%,是全球流失水量最低的国家。、 北京市可持北京市可持续续排水系排水系统应统应用建用建议议2011 年北京规划设计勘察测绘行业工作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设计论坛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继扬州举办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之后,再次重申了“重建微循环,促进城市转型” 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原则。指出通过 30 多年的集中建设和快速发展,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空间格局、城市框架已经基本定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

12、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应摒弃“大开大发”、 “大拆大建”,转而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城市微循环体系重建工作。这种理念与北京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深度契合,北京应摒弃“快排快泄”的传统排水理念,转而推行“留雨用雨”、与水共生的理念。、应应用条件分析用条件分析1.北京市水资源极度短缺,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加强雨水综合利用,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据测算,北京市城区每年可利用雨量达到 2.3 亿 m3,除通过土地、草坪入渗及已完成的各种滞蓄雨水工程外,有很大的收集利用潜力,如果得到充

13、分利用,将对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状况,减轻排水压力,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市已推广应用雨水利用技术的地区,总推广面积仅为 60 多 km2,只占建成区面积的 5%左右。城区雨水利用力度和广度远远不够。2.城市防洪排涝面临严峻形势,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是根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重要途径。国际实践表明,对于相当发展规模的城市,通过管网改造来解决城市雨水排除问题是行不通的。德国、瑞典等国家早在八十年代就放弃了通过改造市政管网来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的思想,而是采用修建雨水入渗和雨水渗透设施来减缓暴雨径流,削减城市洪峰和水涝,以缓解地面下沉和改善城市生态。今年据媒体披露,南京市为了

14、对老城实施大规模的“雨污分流”改造,抛出五年投资 180 亿元的大单,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和业内专家的多方批评。北京应从这些城市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应过分强调通过改造管网提高排水标准,来解决城市雨水排除问题,这样的改造对城市正常运行的冲击将是十分巨大的,改造投入也是一个已经承载 2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无法承受的。可见,树立“重建微循环,促进城市转型”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因地制宜的推行可持续排水系统建设,应成为北京市与循序渐进地实施管网改造并行解决城市雨水排除问题的途径,甚至成为主要途径和重要努力方向。3. 北京是国内开展雨水综合利用最早的城市之一,为实施可持续排水系统奠定了较好的工作

15、基础。完善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是可持续排水系统的核心内容,20 世纪 90 年代初,北京市就开始了雨水利用研究,探索出多种雨水利用模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看,从 2000 年至 2007 年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及标准,包括北京市节约用水若干规定(市政府,2000 年)、 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2003 年,规划委、水利局)、 北京市实施办法(2004 年,市人大)、 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2005 年,市政府)、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管理的通知(2005 年,规划委、建委、水务局)、 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工作的通知(

16、2006 年,规划委、水务局、发展和改革委、建委、交通委、园林绿化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2007 年4 月 1 日,国家建设部发布的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正式实施。这些法规文件对雨水利用设施的规划要求、建设过程、适用范围、奖惩措施、一般设计标准和运营维护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为雨水利用建设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从实施政策方面看,北京从经济政策推动和管理体制支撑等方面实施配套了相应的措施。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包括建设期间的补助、对不建单位的罚款制度等。在管理体制方面, 2007年形成了以水务局为核心、以发展改革委员会、规划委、建委、交通委、园林绿化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等部门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这一举措对推动雨水利用项目开展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二)存在(二)存在问题问题国际先进国家地区的经验表明,对于具备一定规模,既有排水系统已经形成的城市,城市雨水利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对城市雨水排除系统和水资源、水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是逐步发挥的。目前,由于北京雨水利用尚处在发展初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诸多需要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