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50327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而制定的利率。简答简答 1 1、“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来源越多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越多表明银行信用资金来源越多”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现金和存款具有“一身二任”的特点,从流通角度我们称其为货币量,从信用角度就是银 行体系的信用资金来源。银行信用资金来源界限从形式上看具有无限性,从实质上看是有限的, 其客观界限是生产流通规模的增长、财富的增加。在客观界限以内货币量增加创造的信用资金 来源是有效的信用资金来源;而在客观界限以外的创造是虚假性货币来源。论述论述 2626 谈谈改善我

2、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设想谈谈改善我国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设想我国中央银行宏观体调控主要包括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手段。这些 手段主要都是着眼于总量体调节的。(一)、准备金政策: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要求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来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它 规定了商业银行需按各类存款余额和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计算并上缴的存款准备 金。准备金政策的运行机制通常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 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量就会相 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扩大货币

3、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即时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 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即时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 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 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准备金率,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 备金。当然,准备金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政策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1)由于准备 率调整的效果较强,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由于同样的原因,它

4、 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得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3 )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 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中国的准备金政策于 1984 年起启动伊始就严重扭曲,直到 15 年后的 1998 年才真正开始解决 这样的扭曲,但到今天仍然有缺陷。1984 年在建立中央银行体制政策启动准备金制度时,由 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并没有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所以准备金政策就成为最主 要的调控手段。但在实践中,准备金政策作为间接控制杠杆,却变成了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 资金的直接工具。由于中央银行担心无法控制商业银行的

5、经营行为,因此制定了很高的准备金 率,严格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使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无法做到资金的自求平衡 。客观上,由于商业银行需要上缴很高的准备金,使得中央银行集中了 70%的信贷资金来源。 到 1998 年开始对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准备金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然有着几 个问题尚未解决:(1)准备金率仍然偏高。 现行准备金率为 6%,这与西方国家普遍 1%到 2%的准备金率相比依然偏高。而且中央银行还要求上商业银行保留一定的备付金。(2)定期存 款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不做区分。即对定期存款也按 6%要求上缴准备金,与定期存款提前 支取的实际情况不符。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

6、也说明了较高的总体准备金水平。(3)准备金政 策还是支付利息的政策,这使许多商业银行仅满足于中央银行所支付的利息,而不积极寻找更 有收益性的项目发放贷款。所以,中国的理论界普遍认为应该取消付息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改 革。(二)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而影响贷款的数量和 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 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如果同时存在 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

7、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 有限的。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 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低或调高再贴现率 ,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 长期,对要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如区别对待,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 变资金流向。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两方面:(1)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 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如再体现率的提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 ,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

8、。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 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但是,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不足之处:(1)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 ,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 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 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 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贷款。(3)对法定准备率来说, 再贴现率比较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再贴现率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等等。我国

9、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 我国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开展的不 理想,而其根源又在于商业信用的不理想。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取消了商业信用这种直接融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恢复,但恢 复的二十多年来未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信用规模远不够大。 长期停滞后恢复,规模上无法马上发展起来。(2)票据不规范。早期的票据不规范表现为不 使用专门的票据,出现了许多纠纷。而近期又出现许多不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融通票据,并向银行贴现后违规进入股市。(3)商业信用的当事各方不讲信用。虽然有真实商品交易和

10、 还款来源,但仍然有些企业无故不还。银行的贴现业务的良性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商业信 用制度上的。由于存在上述约束条件,从而阻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中央的再贴现 业务也必须十以上商业银行可以健康开展贴现业务为前提的,因此,作为连锁效应,上述约束 条件的存在也顺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进行货币调控的操作。(2) 我们国家那种通过基准利率的调节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机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大程度 上是有缺陷的。中国利率的总体格局使官定利率体制,不存在只调整一个基准利率即影响或迂 回影响市场利率的体制。由于中央银行不但规定自己的再贴现利率水平,而且还规定商业银行 各项存贷款业务的利率水平,因此

11、这样的利率体系是缺乏弹性和回旋余地的。也既是由商业银 行或金融机构自发决定市场利率或存贷款业务利率的利率机制是不存在的。(3) 由于准备金制度的缺陷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无法做到自求平衡,商业银行往往依赖中央银 行再贷款取得资金,如果商业银行可以轻易获得再贷款融资,那么商业银行就没有办理再贴现 业务的动力和必要。(三)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 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它的运行机制如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 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即都是使基础货币增减。基础货币增加,货 币供应量可随之增加;

12、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亦随之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 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因而货币供应量增减的 规模也有所不同。同样作为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与准备金政策和再贴现政策相 比,它有着明细的优越性:(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 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 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 那样处于被动地位。(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 它对货币供应量进

13、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然而,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地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 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2)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必须有相 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 存款准备制度,这一工具也无法发挥作用。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主要原因 有以下五点:(1)国债规模远不够大。由于我国曾经杜绝发展国债,影响了国债市场的发展 。因此造成中央银行持有国债的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公开市场业务。(2)国债期限结构不合 理。

14、都是中长期的国债,几乎没有短期。但公开市场上操作的更多的应该是短期国债,由于他 们期限短,收益低,流动性大,因此便于吞吐。这也使中央银行无法开展公开市场业务。(3)从分布上,相当大部分国债为城乡居民或个人所持有的凭证式国债,中央银行无法进行吞吐 。(4)国债市场割裂不统一。我国国债市场被割裂为三个市场:交易所市场、银行间交易市 场、银行柜台市场,这三个市场间的价格各不相同,影响了国债吞吐。(5)中央银行缺乏权 威地位。我国法律规定中央银行不可以在一级市场购买或吞吐国债,只能在二级市场操作,这 使央行的国债吞吐主动权受到很大影响。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开业务操作仍存在上述问题,但 从 1999 年起,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增量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所以发展形势较好。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三大宏观调控的现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随着货币监管 机构和社会各经济主体对这些宏观调控手段的认识逐步深刻,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必将规范化, 从而真正产生各自应有的调控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