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999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南京市共青团路小学 季必胜季必胜摘摘 要: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爆炸、技术革新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获取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

2、,来有效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二)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三)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提供交流机会,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五)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关关 键键 词:词:提出问题、有效实施、体会反思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是知识、信息急剧增长的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知识爆

3、炸、技术革新的严峻形势下,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使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案,改变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一种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环境,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是获取有限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取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这一最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来有效

4、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掌握自主获取知识的本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实施的措施。二、实施的措施。(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求性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如:在教学画笔工具时,教师介绍完“圆、椭圆”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以此工具

5、为主创作一幅画。尽管生活中的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画什么,没有提示,多数学生无法继续思考,只是在画面上不断地画着圆或是椭圆,没有美感也没有确切的意义。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即创设多空间、多层次的情境,使之从视听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同级别的感知活动,这些感知活动使学生在观看、感知的同时产生思维、情感的活动,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如让学生先看五环旗、靶心图案。这些有次序的叠加圆给学生以极大的启发,马上就有学生能画出光盘、水晕等图案。这些美丽的相对复杂的图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触发了学生的灵感;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再想想、再画画,于是,相继诞生了形态各异的娃娃的脸、车轮、钮扣

6、、呼拉圈、钟表、圆盘、糖葫芦等美丽且有意义的图画。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不仅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在时间和空间上留下了余地,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二)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二)提供学习资源,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文本教材和电子教材有机结合,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实现个性化学习,超前性发展的目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要有可供学习的环境、资源以及相应的能力。学习资源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英特网中和教材有关的已有资源的利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探究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

7、学习者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利用 CDROM 光盘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大信息量,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拓展性地学习;三是利用局域网和教师自制的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可采用个体式学习方法,也可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四是利用教师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把学习成果与他人交流。如学生利用Powerpoint 技术,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做成演示稿,和同学交流,共享资源,分享成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8、提出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并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教给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今社会一个不会学习的人必将被现代社会所淘汰。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资源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和传统学习方法有机结合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做到五会:1.会听。信息技术课上,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发现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2.会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信息技术教材编排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大多小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机会。

9、3.会想。思起于疑,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精心设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探究精神。4.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交流语言准确、到位。5.会做。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的技能。例如:利用“画笔”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电子贺卡制作,利用 word 进行作文、班报的编排。(四)提供交流机会,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四)提供交流机会,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让学

10、生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成功,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共享自主学习的成果。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电子小报的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教师让他们进行成果展示,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感,也可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发现自己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了“学习成功再学习”的良性循环。(五)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五)激发学习动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

11、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日形成的,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积累并形成的一种良好习惯的。 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多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有充分空间和时间。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运用于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研究的体会和反思。三、研究的体会和反思。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在信息技术课中,要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72007 年年 1111 月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