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9979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数与哥德巴赫猜想著名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数论则是数学的皇后。 ”数论中最引 人入胜的问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是冠上的明珠。 ”这个至今仍悬而未决 的问题与一类特殊的数质数有关。 我们知道,自然数可以这样分为三类: 1数“l”:只有它本身作为自己的因数。 2质数:只有 1 和它本身作为自己的因数。 3合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大于 1 的因数。 上面的分类是按照数的因子的个数来分类的。质数体现出来的这种特殊性质(只被 1 和它自身整除)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很早就开始了有关的研究。 早在 2000 多年前,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Euclid,约前 330 年前 275 年)

2、就作出了 简单而又生动的证明“不管你取的质数有多大,肯定还能找出比它更大的质数。也就是说, 质数有无穷多个。比如说,能找出比 13 更大的质数吗? 首先,你把不大于 13 的所有质数 2,3,5,7,11,13 乘起来,然后把这个乘积再加 上 1,便得:2357ll13l30031 这个数肯定不能被 2,3,5,7,11 或 13 所整除,因为除得的结果都余 1。如果 30031 除了它本身和 1 之外再也不能被其他数整除,那么它就是质数;如果它还有其他的质因数, 那么这个(或多个)其他因数必定大于 13。实际上,3003159509,即我们找出 59 和 529 这两个比 13 大的质数。

3、对于多个质数的情形,我们的推理完全一样。假若 2,3,5,7,11,p 为所有 不大于 p 的质数,则令 N235711p1 数 N 要么是质数,要么所有的质因子都大于 P。 欧几里得把这个证明放在了他的巨著几何原本第九卷中。不过,他的证明过程并 不是读者在本文中所看到的样子,而是用几何的方法来表述的。这个证明方法还可以用于 证明质数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隙。其方法是,我们可以随意挑出一段足够长的连续的合数, 把它们插在两个质数的间隙之中。例如,我们希望插入 1000 个连续的合数,那么就先找出 大于 1000 的第一个质数 1009,下面的这 1000 个数:235710092235710093

4、235710094235710095235710091001 显然是连续的合数。这意味着我们在两个质数之间找到了至少 1000 个数的间隙! 对于这个结果读者也许会感到有些惊讶,质数之间的间隙竟然要多大有多大!不过, 质数之间并不总是这样稀稀拉拉的,人们发现有些质数紧挨在一起(中间仅隔一个数字) 而且成对地出现,如 3,5;5,7; 11, 13; 17, 19;29,31;41,43;10016957,10016 959;999 9999 99959,999 999 999 961;。这些成对出现的质数被称为孪生质数。关于孪生质数是否存在无穷多对的问题, 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世界著名难题。 质

5、数的分布体现出如此的不确定性,有时间隙要多大有多大,有时又紧挨在一起;从1 到 10 这十个数中共有四个自然数,而从 1001 到 1010 之间却仅有 1009 这一个质数。为 了找出质数的分布规律,有人想到了造“表” 。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约前 284前 192)创造了所谓的“筛法” 并以此制出了一个不太大的质数表。 他先把从 2 到 N 的所有整数写出来,然后从中划去 2 的所有倍数;再划去 3 的所有倍 数如 6,9,12,15;接着划掉所有 5 的倍数如 10,15,20,;这样持续地做下去, 有些数可能被划掉不止一次,最后剩下的数就是质数,这个被挖

6、去合数的数表就像布满洞 眼的筛子,因而得名“埃拉托塞尼筛子” 。 这种制质数表的方法毕竟过于繁琐,于是人们开始尝度寻找质数的一般表达式。退一 步说,如果能找到一个公式来表达一部分质数也很好。法国数学家费马因此提出了一个奇 妙的猜想: 形如 2n+1 的数是质数(n = 0,1,2,3,4,)后人把这类数称为费马数。 按照这个表达式,当 n=0,1,2,3,4 时,所得的数 3,5,17,257,65537 的的确 确都是质数。但不幸的是,费马的猜想就在 n=5 的时候出了差错。七八十年代后,瑞士数学家欧拉(Euler,17071783)指出,n=5 时所得数是合数:52322121429496

7、7297 4294967297=6416700417 而且奇怪的是,从那以后,数学家们至今却再也没能找到任何一个是质数的费马数了。推翻费马猜想的欧拉也提出了一个公式: f(n)=n2n+41 把 n=0,1,2,3,4,40 代入这个式子可以得到 41,41,43,47,160 共 40 个不同的质数。1798 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Legendre,17521833)提出了另一个更为简单的公式:f(n)=2n2+29 把 n=0,1,2,3,28 代入这个式子可以得到 29,31,37,1597 共 29 个质 数。随后,又有许多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式,比如 f(n)=n279n+1601,

8、 f(p)=(p 是奇312 p质数)等等,但这些公式都会从某个数开始失效,人们在这方面的尝试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质数领域的一个著名难题就是一开始我们曾经提到过的哥德巴赫猜想。哥德巴赫 (Goldbach,16901764)是德国人,彼得堡科学院院士。他在 1742 年 6 月 7 日给欧拉的信 中提出了这个猜想。这个猜想的完整内容是:任何不小于 6 的偶数均能表示成两个奇质数 之和。任何不小于 9 的奇数均能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同年 6 月 30 日,欧拉在复信中写 道:“任何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奇质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但我确信无疑地认 为这是完全正确的定理。 ”实际上,这个问

9、题的后一半可以很容易地从前一半推出,反过来 则不行。 哥德巴赫猜想引起了众多数学家和业余数学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但它的证明极其困难, 直到十九世纪结束的 200 多年前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不过有人做了大量的验证工作,现在已经有人验证了对于所有大于 4 而不超过 33000 000 的偶数,猜想都正确。这是迄今为止 被验证得最多的数学猜想。 1900 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Hibert,18621943) 发表了世界数学需要研究的 23 个难题(名为希尔伯特问题) ,其中第 8 个提到了哥德巴赫 猜想。1912 年,德国著名数论大师兰道(Landau,18771938)

10、在第五届国际数学家会议 上的报告中声称:“即使要证明下面较弱的命题:任何不小于 6 的整数都能表示成 c(c 为 一个确定整数)个质数之和,这也是现代数学力所不及的。 ”可见这个猜想证明的难度之大。尽管如此,数学家们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使得这个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20 年,挪威数学家布龙(Brun)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 2 个质因数不超 过 9 个的正整数之和。人们把这个命题称为“9+9” 。随后,数学家们陆续取得了下面的成 果: 1924 年,德国数学家雷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7+7” 。 1932 年,英国数学家埃司特曼(Estermann)证明

11、了“6+6” 。 1937 年,意大利数学家蕾西(Ricci)证明了“5+7” , “4+9” , “3+15”和“2+366” 。 1938 年,苏联数学家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随后在 1940 年又证明了“4+4” 。 1956 年,中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3+4” 。 1957 年,中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3+3”和“2+3” 。 1962 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和苏联数学家巴尔班分别独立证明了“1+5” 。 1963 年,王元、潘承洞和巴尔班又分别独立证明了“1+4” 。 1965 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朵夫和希赫夕太勃以及意大利数学家庞比利独立证明了“1+3” 。 1966 年,

12、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宣布证明了“1+2”并于 1973 年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 表示的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英国数学有哈 伯斯坦姆(Halberstam)与德国数学家李希特(Richet)合著的一本名为筛法的数论专 著,原有十章,付印后见到了陈是润的论文,便加印了第十一章,章目为“陈氏定理” 。 从陈景润的“1+2”到最后的“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到目前为止,数学家们虽努 力改进证明方法,但仍然没有明显进展。这一颗耀眼而孤独的“皇冠上的明珠”仍等待着 人们去摘取。 在数学家们一次次的攻关过程中,发明发现了许多新的数学方法和理论,从这个意义 上讲,在向世界难题进军过程中所作的努力和尝试对数学的促进与推动也许比最终解决难 题本身更有意义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