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9834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txt 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青年记者会员登陆新闻山东教育国内国际体 育财经休闲娱乐旅游女性人才房产短信彩信论 坛人物弈秋图片健康二手青未了时尚购物美容养生书画音乐人体广告两性活用对比巧抓大新闻 郭 炉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 9 月 3 日揭晓。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讯贫困县刮起奢侈风河南濮阳干部建豪宅机关盖大楼荣获一等奖, 经济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同是造纸厂盛衰两重天荣获三等奖。研读两篇获奖作品的写作技巧,一个共同的特

2、点是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实际上,采用对比技法问鼎重大新闻奖项的好作品比比皆是。取下神像挂地图 、 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 、 大学生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 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受指责等都获得了当年度的中国新闻奖。对于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媒体记者,尝试借鉴学用对比技法,对于稿件构思和谋篇布局都大有裨益。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之初,常常抓耳挠腮地为稿件如何下笔考虑半天:反映重大题材的新闻消息怎样写更抓人眼球?一个描述普通生活现象的稿件怎样提炼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笔者不揣简陋,将自己在一篇篇稿件构思中揣摩出来和所读相关获奖作品中也经常采用的对比技巧总结一下,供同人参考。常用的对比技法对比,既有通篇文章结构性的

3、全文式对比,也有在新闻稿件中插入对比性材料的局部对比。后者应用更为广泛,前者则可单独列为对比式报道,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且富有对照反衬的新闻事实,置于同一文章中进行分析对比,相反相成地加以报道。常用的对比技法有以下三类:(一)纵向对比。以时间为经线,在同一事物自身的前后对比中,发现明显的差别,找出差别的“分水岭” ,这就是稿件的新闻“内核”了。以笔者“到账外资”挤掉引进外资成绩 16 亿美元一稿为例,纵向对比的“分水岭”正是青岛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用的衡量引进外资成绩的新指标“到账外资” 。挤掉的 16 亿美元,不仅让青岛市引进外资的“成绩单”一下子缩水四成,甚至还比省内一

4、些地级市全年实际引进外资的数额都多,这个纵向对比的效果就十分明显。该稿 2007 年 12 月 12 日见报,获山东新闻奖二等奖。(二)横向对比。同一时间、同类事物之间的对比,在本该出现相同特征的地方找出明显的不同,这个“不同”的背后,所映射的重大社会问题或者深刻原因,即是新闻“内核”所在。以对比式报道同是造纸厂 盛衰两重天为例,该报记者跟随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深入到陕西省各地采访,发现相邻两市的两个造纸厂因为对环保态度不同,结果一个萧条冷清、一个热火朝天,于是采取正反对比的手法,记述了这两家反差强烈的造纸厂的故事,最终在众多报道中因其布局精巧、立意深远脱颖而出。笔者

5、对比式报道稿件新小区何时能成大家庭也是随此思路所作。邻里之间应当热情与和谐是个公认的简单道理,成立较早的老社区能做到,为什么新成立的小区不能做到呢?笔者在横向对比中发掘出这个不符常理的现象,先有了稿件的构思,采访与写作自然不难,这个并没有时效性的稿件因为主题重大,传稿后仅隔一天就发表于 2008 年 5 月 14 日大众日报社会版头条位置。(三)关联对比。关乎同一件事情的人或事的比较,存在某种逻辑联系的相关现象的差异化分析,都可纳入关联对比。在笔者现场新闻稿件百姓当考官,书记市长听答案中,即存在普通百姓和书记市长的政治身份对比,又存在当时特定场合下“当考官”及“听答案”的现场身份对比,这就让稿

6、件充满了张力和趣味性,该稿也获得了 2007 年度山东新闻奖二等奖。同样,在笔者发表于2008 年 9 月 2 日的稿件“小庙”高薪招不来“大菩萨” 中,通过对比表现了民营企业渴盼高端人才的心情,一方面是某民企对高端人才高薪虚位以待却无人问津,一方面是高端人才在另一家民企里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如鱼得水硕果连连,将两者联系在一起也是一种关联对比。对比可为稿件增色对比技法最大的特征是运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对照反衬的新闻事实,进行对比表述,其目的在于分优劣、辨正误、判美丑、明褒贬,有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多篇采用对比技法写作的稿件成功问鼎重大新闻奖项,这充分说明了对比技法的威力。1.对比彰显重大主题。从是

7、否举办集体活动的视角切入,用老小区老居民们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反衬三年没有举办一次集体活动的新小区里的年轻居民邻里之间关系的冷漠,新老小区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新小区居民形成“大家庭”意识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对新兴小区加强管理、服务和引导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一重大主题自然水到渠成。另外,从东岳和卓创两家民营企业的不同现状看,民企本应该是个很受青睐的好平台,但高端人才常常很难“请进来” ,这就不仅是民企自身可以解决的事情了,而是高端人才流动的社会大环境和相关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稿件行文至此,自然显得主题重大。2.对比增强稿件吸引力。在“到账外资”稿中,笔者一位资深记者同事将“青岛市今年引进

8、外资的数字成绩单上一下子减少了 16 亿美元”从文章中挑出来作为导语第一句话,这一改就把一个悬念很直观地放在了读者面前。为什么会少了这么多?显然能强烈地挑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笔者与同事合写的现场新闻百姓当考官,书记市长听答案 ,仅从标题看,书记市长都在,怎么老百姓当起了考官呢?不同身份的人担当着堪称“错位”的角色,这个“对比”对人们潜意识的一个思维定式是个挑战,因而可以吸引好奇的人不由自主地去文章中搜寻答案。3.对比给人深刻印象。同是一座山,因为山左山右两个村做法不同,竟然“长”出了泾渭分明的“阴阳头” ,大众日报记者 1993年采写的稿件一边光秃,一边绿染 凤凰山三十年咏叹:播绿莫等闲让人

9、过目难忘。4.通过正反事物、关联现象等之间的比较,显得资料更加翔实,让人觉得文章可信,有内容且具有厚重感。对于当前常见的成就报道,对比尤其需要。由于报道者过于强调和凸显成就,进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报道主体不足的一面,很容易使人产生肤浅、溢美的不良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而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怎样才能活用对比1.尝试运用普遍联系的哲学思维和保持新闻的敏感性,是活用对比巧抓新闻的必备素质。新老两类小区,都在笔者的身边,若单独看一类小区,可能会对此稿揭示的“新闻”熟视无睹。但通过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开拓思路,深入到看似不相干的两个现象背后去挖掘,在通常之中找反常,从无

10、联系处觅联系,就会在对比中挑出大新闻来。通过对比挖掘的一些新闻常常让人看了之后或恍然大悟或若有所思,实际上,这类稿子不过是“人人心中有却个个笔下无” ,就看有心人如何触发新闻灵感抢先发表罢了。2.对比式报道要灵活掌握对比性叙述技巧,机动选择宏微观对比,合理选取细节描写和全景扫描。另外,要准确把握如何插入适当的对比性材料。新华社 1957 年电讯稿上海严冬插入著名诗人臧克家 1947 年 2 月所作诗篇生命的零度开头两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 ,令人拍案叫绝,这个对比材料的加入凸显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巨大变化,让本来很难写出新意的气象消息摇身一变成为新闻精品。3.要具备扎实的采访作风,要跑下

11、去、沉下去,为应用对比技巧找到鲜活的素材和新闻土壤。关于“到账外资”的稿件,正是笔者在青岛市外资主管部门经常“转悠”的成果。临近年终,本意是想做个青岛当年引资成绩的稿子,因为经常来关系熟,相关科室就直截了当地告诉笔者,外资话题很敏感,青岛要改变引资衡量指标,“政绩”会小很多,希望题目先放一放。笔者凭着职业敏感,当即放下总结成绩的稿子,顺藤摸瓜,仗着平时“跑下去、沉下去”打下的关系,又采访了三个处室和一位副局长,最终成就了一篇独家重磅新闻。4.要保持和多个部门的联系,多侧面、多角度地掌握新闻素材和线索,找到合理的对比对象,避免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般地胡乱对比。实际上, “到账外资”属于金融

12、范畴, “实际利用外资”属于外经贸范畴,能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写出一篇获奖的独家新闻,是因为笔者曾经先后参加过两次会议,一是 2007年 4 月 4 日举行的青岛全市对外开放暨外经贸工作会议,该会提出今年引资目标是 38.8 亿美元;二是当年 10 月 17 日举行的青岛市金融形势分析会,直到该会即将结束时,作总结的领导才指出预计当年到账外资最多为 22 亿美元。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一直盯在会上并把领导讲话录了音,不然,漏掉这句话,笔者的“比较”就无从谈起,更不会写出“到账外资”挤掉引进外资成绩 16 亿美元这篇有分量的独家新闻。5.要认真观察,时刻绷紧“新闻”这根弦。处处留心皆学问,仔细

13、观察出新闻。笔者因为工作关系,常到一些社区采访,闲聊之际,听到居住在新小区的一位朋友抱怨“小区三年没过集体生活” ,再联想另外一些老小区邻里之间亲如一家的不同情况,把新老两类小区纳入同一个视野下认真对比观察,从巨大反差中挑出新闻来,自然不再是什么难事。当然,活用对比技法巧抓大新闻,还需要较高的新闻写作技巧、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理论功底。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笔者的经验是“干中学” ,采访对象、报社同事、相关书籍,只要善于学习,年轻记者就能抓住他人的优点,择其善者而从之,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从事新闻工作的能力就会与时俱进。注释:彭朝丞:获奖消息赏析(19791999)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 年版大众日报创刊 60 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大众日报社新闻精品选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刘保全编著: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 ,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徐凤萍等著:实用新闻写作 ,济南出版社,2000 年版(作者单位:大众日报)来源:青年记者年月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