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支持系统论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9790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决策支持系统论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决策支持系统论述(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决策支持系统论述决策支持系统论述1. 论述决策支持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联系与区别。答:将 DSS 与 MIS 的内在联系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MIS 能够收集、存储系统运行及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是 DSS 存在维持其正常工作的基础,而 DSS 能使 MIS 管理和存储的信息真正发挥作用。(2)MIS 负责决策执行后反馈信息的收集工作,可以支持 DSS 进行后果检验和评价。 (3)DSS 的工作可以对 MIS 工作进行检查与审计,有助于 MIS 功能的改进和增强。 (4)DSS 经过反复使用,所解决的半结构化问题往往会逐步转向结构化问题,从而归并入 MIS 的工作范围。DSS 与 MIS 的区

2、别:(1)MIS 完成的是系统的某个例行的信息处理,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率、低成本、是设法把事情办得快一些;而 DSS考虑的是系统的某类决策活动所需的信息,其追求的目标是有效性,即想办法把事情办得尽可能好一些,提高决策的效果。 (2)MIS 的设计思想是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系统,按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强调系统的客观性,努力使系统设计符合系统的现状;而 DSS 设计思想是努力实现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活力的、适应性强的开发系统,其设计方法则强调充分发挥人的经验、判断力、创造力,强调其未来的发展,努力使决策更加正确。 (3)在系统运行方面,MIS 中人工干预尽可能少,而 DSS 则以人机对话方

3、式为系统的主要工作方式。 (4)MIS 的设计方法是以数据驱动的,而 DSS 的设计方法是模型驱动的。另外,DSS 还强调用户参加系统开发的重要性。 (5)MIS 趋向于信息的集中管理,而 DSS 趋向于信息的分散使用。 (6)MIS 的分析着重体现系统全局的、总体的信息需求,而DSS 的分析着重体现决策者个人的信息重要。总之,DSS 与 MIS 的主要区别是设计思想和工作对象的差别,它们体现了人们对信息处理工作逐步深入和逐步积累知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它们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各有各的地位和作用。1. 论述决策过程。答:决策过程是决策者对决策问题进行识别、分析、研究、最终作

4、出决策的过程。1.识别问题:一切决策活动都必须从问题开妈,而不是从演绎推理和假设开始。因此,问题的存在是一切决策活动的发端, “问题”在决策活动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决策制定过程始于一个存在的问题,或更具体一些,存在着现实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异。在决策系统中,问题的产生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1)主观方面产生的问题;(2)客观方面产生的问题;(3)实践活动方面产生的问题。2.确定目标:当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后,为了抓住问题的实质,必须首先确定系统的决策目标,即进行决策系统的目标分析。经过分析后,所确定的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目标成果可以用决策目标的价值准则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衡量;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即在内外

5、各种约束条件下是现实的、合理的、可能实现的;达到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3.收集信息:一旦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必须对问题进行系统扮析,着手调查研究,收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理。只有掌握了大量准确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质量,应坚持以下原则:(1)准确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时效性原则。4.确定决策标准和拟订决策方案:确定决策标准,即运用一套合适的标准分析和评价每个方案。首先确定出若干与决策相关的因素,然后规定出各种方案评比、估价、衡量的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实现目标的方案不只一下,而是有两个或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拟订可行方案主要

6、是寻找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5.分析方案:备选方案拟订出之后,决策者必须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方案的可应用性和有效性。对每一个备选方案所希望的结果和不希望的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估计,运用第四阶段确定的标准来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6.选择方案:就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权衡利弊,然后选取苦命 或对一些各有利弊的备选方案优势互补、融会贯通、取其精华、去其不足。7.实施方案:选择满意的方案后,决策过程还没有结束,决策者还必须使方案付诸实施。他必须设计所选方案的实施方法,做好各种必需的准备工作,实施方案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8.评价决策效果:决策者最后的职责是定期检查计划的

7、执行情况并将实际情况与计划结果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根据已建立的标准来衡量方案实施的效益,通过定期检查来评价方案的合理性。2. 论述信息管理科学对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和影响。答:1.信息管理科学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DSS 之所以依赖于信息管理科学,是因为由信息处理所构成的信息和知识是决策系统的核心。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质量,关系到决策的质量,甚至决策的成败。可以说,决策支持系统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理论研究与实际管理决策应用相结合的产物。2.信息管理科学的技术进步促进决策支持系统的变革。信息管理科学的技术水平状况直接影响到决策支持系统所能提供的决策支持和辅助能力。新的信息管理技术从各个方面促使

8、决策支持系统的变革。3.信息管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影响着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作为信息管理科学范畴内的重要研究课题,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方向一直深受信息管理科学发展趋势的影响。特别是信息管理的知识化趋势深刻地影响着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导致了从基于数据的 DB-DSS 到基于知识的 KB-DSS 的变革。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知识技术为基础的决策支持系统,将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功能,大大改善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和效率。那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集成与融合,将创新更先进的 DSS 方法和技术。1 Spraque 的三部件结构优缺点。优点:(1)明确了三部件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接口关系和集成关系,便于决策支持

9、系统的设计和关键技术的解决。 (2)便于和其他系统区别。和管理信息的区别在于决策支持系统多了模型部件。和专家系统的区别在于 DSS 是以模型、数据部件进行数值计算为主体的系统,而 ES 是以定性知识进行推理为主体的系统。缺点:(1)没有突出 DSS 的问题处理特性。问题处理系统是解决决策问题的核心,它虽然用到模型和数据,但对不同的 DSS,问题处理是大不相同的。作为该三部件结构,可以理解为 DSS 的问题处理系统隐含在人机交互系统中。 (2)没有突出语言系统。DSS 所采用的语言有特殊的要求,它包含数据库语言和高级语言的双重功能。作为该三部件结构,可以理解为 DSS 的语言系统也隐含在人机交互

10、系统中。1 论述 DSS 的灵活性答:第 1 级的灵活性是指提供最终用户的灵活性,称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用户可以使用 DSS 提供的多种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决策的各个阶段中,用户面对的决策问题可以看作是一个问题空间,而用户可能解决的问题则是这个空间中的一子集。对于问题的求解,就是在这个子空间中搜索的一个过程。DSS 正是给用户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解决的灵活性。用户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找到对应的专用 DSS(问题发现、设计、选择) ,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代替方案。第 2 级灵活性是指在使用 F1 还不能生效的情况下,DSS 所提供的修正某个特定的 DSS 的能力。这种灵活性可以称为修改配

11、置的灵活性。F2 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系统所提供的 ROMC 功能来实现。例如,在解决商场定位问题时,可能需要某一地区的人口、收入等数据的图形表示,并且对这个图形业的某种操作可能是一个应用这个专用 DSS 不可缺少的功能。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前端修改功能使得这种需求容易实现。这种灵活性使系统可以对应某些变化了的问题,或者是一类新问题的集合。这种灵活性面向用户或系统开发者。第 3 级灵活性是指当完全不同的特定 DSS 的要求产生时,系统能够通过对 DSS 的基本成分的变更,使得新的专用 DSS 的产生。这种灵活性也称为适配的灵活性。例如,对于模型库中某一类模型的增加,使得过去难以用 DSS 生成器

12、来实现的某种决策支持系统成为现实。系统可以被修改并装接到其他不同类型的专用 DSS系统上去。这种灵活性是系统开发人员所需要的。如果 DSS 的基础技术的某些基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必然影响到在其之上的系统的能力,这可以看作是第 4 级灵活性,即包容的灵活性。2 论述与 DSS 开发有关的人员可能包括哪些角色。答:1.最终用户;DSS 用户是 DSS 开发团队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一个 DSS 的用户可能是企业的高级经理,也可能是市场分析人员等提供决策信息的专业人员,或是一个作某种决策的委员会,其中每个成员都直接涉及到决策的形成。2.助理人员;通常 DSS 的使用一定需要某些专业知识,而高级经理又经

13、常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因此有时决策者需要在助理人员的辅助下使用系统。助理人员一般是做技术性工作的专业人员,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3.信息技术部分;信息技术部门的责任是解决信息系统的技术性问题,包括程序设计、模块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以及决定使用何种开发工具、数据库等,他们还必须懂得有关操作系统、局域网、互联网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4.技术专业人员;技术专业人员是企业外部的信息技术企业,辅助信息技术总门进行系统开发。这类人员通常对 DSS生成器和通用的 DSS 软件包十分熟悉,对有关的技术性问题有丰富的知识,但是对企业情况基本不了解。3 论述快速开发法的前提条件、阶段 DSS 的开发过程和优缺

14、点。答:应用快速开发法进行开发的前提条件是,开发者已经了解用户的问题,有明确的开发目标,知道用开发出来的系统做什么工作,能解决哪些困难的问题,以及这个系统有哪些功能上的局限性,需要用户做什么。同时他们对于解决这类问题的开发工具以及数学模型等也必须很熟悉。许多用于分析特定问题的小型 DSS 都可以用DSS 生成器开发。阶段 1:规划;需求估计和问题诊断,定义 DSS 的目标和对象。阶段 2:调研;识别出与用户需求相关联的可行的开发方法。阶段 3:系统分析和概念设计;决定最适当的开发方法和实施 DSS 所需要的特定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员资源、财力资源、组织资源等。阶段 4:设计;决定系统的详细规

15、格,包括系统组成成分、结构、特征等。阶段 5:构造;上述设计的技术实现,通过测试不断完善。阶段 6:实施;测试:收集系统输出的数据,与设计规格相比较。评价:评价系统是否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应包括技术和组织两方面。评价一个 DSS 是特别困难的,因为 DSS 是不断变化或扩张的。因此,对 DSS 没有一个完整定义的评价标准。该过程是一个周期性的、需要不断进行的过程。培训:对用户特别是作业层用户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和维护系统。阶段 7:维护和文档化;对系统应用的进一步发展和用户群提供支持,编写相应的文档。阶段 8:适应和改善;重复上述步骤,在用户提出新的需求进进行修正。采取快速开发法的主要优点是

16、充分利用 DSS 生成器的各中预制功能,节约时间和人力,在很短时间内建立起问题分析的模型。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更新需要系统开发人员来承担。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它们通常是由少数人来开发的,只用于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开发者对所熟悉领域以外的知识了解较少,开发出来的信息系统缺乏通用性,在功能的完整性方面较并。4 论述采用适应性开发法时,应注意的重要特点。答:1.应当从时确一个子问题开始。在开发系统的初始阶段,开发者和用户首先要明确一个双方都认可的子问题。其目的是打开一个双方对话的渠道,同时又给系统一个最初的原型。因此,这个子问题的规模不应当太大,也不要太复杂。2.开发一个小型的,但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帮助的系统。这个系统规模不必贪大求全,因为双方都知道这个系统将来还要扩张,目前只不过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开发的。开发完成后就让决策者投入使用。3.开始反复设计,对该系统不断进行扩张和修正。为此,要对已开发的系统反复进行分析、设计、实施、使用、评价等几个阶段的工作,使得系统的功能逐渐增强和完善。4.不断评价系统。适应性设计方法强调在开发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的构成成分:用户、开发者和 DSS 系统。用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