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695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现状与对策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 2005 年 8 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 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 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06 年 2 月,商务部又发布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 ,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 100 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 1

2、00 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 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 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 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 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 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 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 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

3、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 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 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 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 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 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按照国家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 3255 元, 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4、493 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 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 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 7860 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 1515 元 和 1536 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 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 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 低下的状况。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

5、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 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 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 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 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 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 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 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 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

6、中相当部 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 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 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 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 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

7、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 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 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 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 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 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 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 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 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

8、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 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 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 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 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 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 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 农村

9、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 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 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 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 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 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 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

10、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 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 “农民买廉、商 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 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 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 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 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 求往往局限于

11、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 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 “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 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 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 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

12、盾 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 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 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 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 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 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 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 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

13、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 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 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 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 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 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 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 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

14、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 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 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 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 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 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 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 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

15、需求、 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 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 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 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 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 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 种子、农药、

16、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 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 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 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 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 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 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 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 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 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 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