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57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及其启示摘要: 德里达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后结构主义”思想也被称为“解构主义”哲学, 成为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达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 运用“延异”和“ 播散”等方法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解构,对我们进行理论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关键词: 德里达; 解构; 延异; 播散; 马克思主义德里达( Derrida, 1930 - 2004), 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 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主要著作有: 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

2、 ABC、署名活动的语境等。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 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 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 永远在撒播。德里达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以解构主义的哲学方略, 力图瓦解结构主义的整体性基础, 继而动摇整个西方哲学大厦。一、言语与文字: 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所谓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观念, 即在我们的思维和语言之外, 存在着一种独立的本源性的实在(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 这种本源性实在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所支配的, 这种支配万物生灭变化的本质和规则, 就叫做“逻各斯”( logos); 我们

3、的一切经验、思想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种本源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逻各斯”的表达和再现; 准确地把握这些本源性实在, 孜孜以求地去努力领悟和掌握宇宙的这种“ 逻各斯”, 是我们包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活动的中心任务, 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德里达认为,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这一哲学术语开始, 从柏拉图的“ 理念”到基督教的“上帝的话语”, 从笛卡儿的“我思”、斯宾诺沙的“实体”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 以至到分析哲学的“语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等等,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而这种对它的固守实际上也是

4、无法自圆其说的, 因为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真理、终极意义、普遍规律、绝对精神和永恒本质。德里达将逻各斯中心主义看做是“在场的形而上学”, 由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身就假定了“逻各斯”在场, 预设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 因而他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 实质上也是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解构。德里达认为, “在场的形而上学”是以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学说, 其言说方式的特征是“正/反”对立, 如客观/主观、真理/谬误、精神/物质、在场/不在场、语言/文字、男/女、中心/边缘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言说方式表面上平等, 实质上是前者对后者的支配和统治, 实质上也是西方形而上学最深刻的内在本质, 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载

5、体语言文化的暴政性和等级性。德里达对“场的形而上学”等级关系的颠覆是以解构“言语中心主义”为突破口的。从柏拉图到索绪尔都认为, 言语高于书写, 言语是第一性的, 书写实际第二性的。因为言语是意义“ 在场”的表达, 与意义具有一致性, 也正因为如此, 语言才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 也只有依赖于言语的表达, 意义才能直接呈现出来, 这也是“在场”的逻辑所在。这一逻辑决定了只有言语是唯一的意义直接表达者和意义的忠实传播者, 而书写则必须经过“符号”这一中介才能表达意义。由于作者“不在场”, 书写出来的意义难以自明, 只有经过解释才可能接近真实意义。所以, 书写与言语相比, 布局有同一性、真实性、

6、直接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它只能是言语的派生, 是第二性的。德里达认为, 要解构二元对立的“在场的形而上学”, 必须颠倒言语中心主义的“说”和“写”的前后次序。他认为, 在场与不在场只不过是对言语和书写的一种自我预设和假设, 只有“在场”的东西才可以与意义一致, 而书写被视为“不在场”, 自然就远离意义、发生歧异了。德里达认为书写不言语更具有优越性,书写能够让任何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得到阐释, 而且具有物质的保留性。同言语相比, 书写虽然存在着“不在场”性, 但书写比言语更具有永久意义的“ 出场”性。因为书写以物质形态保留了人们的思想, 人们的每一次阅读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出场”, 而获得无穷的意

7、义。而言语转瞬即逝, 缺乏考证性。德里达站在书写一方, 并不是要将书写和言语对立起来, 而是反对赋予言语以特权, 反对言语等于意义的形而上学观念和言说方式, 他是要去掉和消除“中心”, 动摇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基。二、解构主义的特点和策略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直接性、在场、当下存在、排斥差异和距离。这就将共时性和历时性割裂开来, 扬共时性而抑历时性。德里达决心要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和统一起来, 将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起来。德里达自造了与“difference”同根同音的词语“ differance来表达这种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同一。他认为, “差异”不仅体现在空间中, 也展示在时间中, 差异应该是时间和空间

8、的连接。differance一词翻译为“延异”, 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差异、区别、不同”; 二是“推迟、延期、延缓”。“延异”不是静止的存在物, 它不是一个在场的存在, 不具有中心和整体性结构, 它是一种“散布”和“播散”, 象种子一样想、向四面八方扩展开去。它是一个无限区分和推延的过程, 一个无始无终进行着追加和替补的过程。意义不是固定在某个符号中,而是播散在一连串的能指中。意义不是确定的实体, 而是延异的效果, 语言是延异的游戏, 在延异的游戏中意义通过联系而不断生成。德里达力图用这种新的方法论来颠覆“在场形而上学”, 从而使文字和文本的意义得以无限重建、扩散和增殖。不过, 他的解构活动

9、有以下特点: 第一, 解构不是单纯的破坏, 而是对现有文本的结构、形式和阐释进行质疑、消解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文本后形式”; 第二, 解构不是从文本外部而是从文本内部进行, 要利用作为被解构的文本的内在矛盾来使其自行瓦解, 不攻自破; 第三, 解构的目的不是要简单地颠覆原来的等级制, 使原来处于从属、边缘地位的一方变成主导的一方, 而是要彻底消除这种等级结构, 确保此类等级不再建立。德里达强调说: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 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东西, 但如果它是某种东西, 那它也是对于存在的一种思考, 是对形而上学的一种思考, 因而表现为一种对存在的权威或本质的权威的讨论, 而这样一种讨论或解释不

10、可能简单地是一种否定性的破坏。认为解构就是否定, 其实是在一个内在的形而上学过程中简单地重新铭写。” 德里达从来无意建构一种包罗万象或者一以贯之的理论, 来理解和把握文学、语言和哲学。德里达的风格独特的文本与书写实践都表明, 他只想不断地从他正在的讨论的文本中提取某些新的术语, 赋予它们以一种策略性的地位,使这些术语从结构的复杂性中凸显出来。德里达解构策略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颠覆地位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 变更主导与附属地位) 双方, 并力图阐明原来附属一方是主导一方存在的条件; ( 2)在文本中寻找具有多种相反意义的关键词, 并作为突破口; ( 3 )留意文本的自相矛盾的地方,

11、 包括文本自身的矛盾和文本与其阐释的矛盾; ( 4) 用文本自身的逻辑来解构自身, 如用索绪尔的理论逻辑来解构索绪尔;(5)注重文本的“边缘”之处, 抓住人们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细节发难, 以次推倒文本的既定结构。“解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怀疑与批评方法, 它甚至不是由一种语境过渡到另一种语境的技术性程序。它首先是一种分析性、开放性的阅读方式。何为开放性的阅读方式呢? 这种阅读方式是不把文本看做固定不变的实体,也不认为它有一个值得读者去紧追不放的本源性意义, 更不认为其中隐藏着作者的绝对权威, 相反, 它要我们取消文本的绝对界限, 使文本成为向我们无限开放的东西, 向其

12、他文本不断开放的东西。在解构性阅读中呈现出来的是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的意义之网, 即使我们看到一个我们千百次使用的具有固定意义的语词, 我们也应把这个词的现有词义掏空, 看它能向我们展现出多少种不同的意义, 看它在另一种可能的语境中有什么新意义。因此, 解构性阅读仿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各种因素在这里汇合起来发生不断重复的错位读者在此处面对的文本是广义的,它可以是一段历史、一个事件、一幢建筑、一道风景、一些典籍、也可以是一种梦境、一种情绪、一种手势、一部电影、一场戏剧。拿伊拉克战争来说吧, 既有人把它解读为野蛮的入侵, 又有人把它解读为对国际法理念的捍卫, 也有人把它解读为两种不相容的文明的冲突,

13、还有人把它解读为一些国家对未来的可能性所做的试探性反映。是什么使人们做这样的解读呢? 战争本身显然没有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解读, 而是与战争相关的其他因素织成的系统决定了我们的解读方式。解构性的解读试图展示这些可能性并追溯它们的根据, 如果可能, 它还要揭示解读如何代表了不同的视角, 这些视角如何相关联并形成新的视角。解构是视角的不断更新。鉴于此, 德里达认为, 解构不是简单的对某种结构进行分解, 更不是取消和消灭那种结构。虽然德里达始终都在批判西方形而上学, 并声称解构不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做语义学的分析, 而必须向制度, 向社会、政治结构, 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 但德里达始终把解构看成一种建

14、设性的工作, 而不是对一切价值的摧毁为止, 他自嘲地把自己称为没有建筑师资格的建筑师。解构是针对文本的。通过解构, 我们可以对文本作不同的解释, 并且通过不同的解释, 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得以显示。这就阻止了意义的自我封闭。它把文本的内在差异暴露出来, 让它的意义涌现出来, 由此保证了文本随着阅读而常新。解构式的阅读遵循一种替补逻辑, 即既补充又替代。原文不过是些“痕迹”或“索引”而己。文章一经写出来, 就不能由作者来决定应当对它作何解释。他(她)也不过是一个读者而已。“意谓”总是个人的, 但一经说出来、写出来就成了普遍的东西。我们常常追问作者的原意是什么, 不过是要他她徒劳无功地说他的“意味”。

15、实际上, 我们己经为作者做了回答, 我们已经对它进行了“ 替补”, 我们己把自己的视角、把他的视角看做文本的一种因素。就此而言, 解构具有诊释学的特征。解构也是一种写作方式。德里达的大部分著作都是这种解构式写作的实践。它的特点是把写作视为对被掩盖着的历史起源的反思。在这里, 每个关键性语词都是通达其他语词的“索引”, 语词、句子和整个文本是制造出来的“ 痕迹”。在场与缺席、生与死、肯定与否定的力量同时显示在文本中, 解构把文字的意义展示出来, 或者说使意义像种子一样撒播开来。为此, 德里达常常在同一段话甚至在同一句话中故意使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义。比如, 在论文字学中, 德里达通过对列维斯特劳斯

16、的悲惨的热带、亲族的基本结构和卢梭的语言起源论的分析,揭示了文字是一种差别系统的事实, 说明了文字的各种可能性,指出了莱维斯特劳斯和卢梭的思想中隐含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和人种中心主义倾向。德里达大大扩展了文字概念, 并追求词义的丰富性。于是, 隐喻成了维护文字色彩和开放性的工具。“论文字学”成了多种风格并存的混合体其文风时而轻松活泼, 时而凝重滞涩句子时而洗炼无比, 时而冗长不堪用词时而生僻古奥, 时而明白浅显表面上, 引文杂乱无章, 实质上条分缕析。总之, 它是策略的展览也是策略的运用。通过解构活动体现出来的文本的不确定性在这本书中可谓淋漓尽致, 过去与现在、历史与将来在这里交错。德里达以文字的跳跃性来显示思想的发散性。他的文字探险也是写作风格的探险。顾名思义, 解构主义首先要消解的是被结构主义作为基石的结构概念, 正象英国学者赖安曾指出的那样“人们可以把德里达的解构原则同拉康、福柯、巴尔特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更为广泛的努力联系起来, 这些人不是为既存结构的修正假定了某种原则, 他们是对整个既存结构提出了质疑。”解构是批判、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