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049517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本管理视阈下“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构建曹 阳 张立君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要 中庸之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作为从事社会管理的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汲取中庸之道的思想精髓,在以人本思想为和性理念的和谐社会中,实现古为今用,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庸之道,总体把握社会管理人本管理的开展,构建稳定、发展的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管理工作和谐、有序健康的发展。关键词人本管理;中庸之道;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庸之道,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要适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状态,避免走偏激的危险道路,防止误入歧途。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在党

2、和国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之道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元素。对于社会管理工作来说,无论是作为管理者和管理对象进行联系时,还是在制定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时,同样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导,使社会管理工作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不会失之偏颇。一、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一、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中庸之道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中庸”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雍也 ,具体表述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论语中出现了“中庸”的字眼,但孔子本人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具体解释。朱熹曾在中庸章句中对“中庸”进行了解读,即“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

3、名。庸,平常也。 ”作为孔子传人的子思所作的礼记中庸中也提到了“中庸”,指出:“中庸其至矣乎!” “中庸不可能也。 ”并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中庸”的内涵,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说,喜怒哀乐未表现出的时候,称为“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称为“和” 。 “中” ,是人皆有的本性;“和” ,则是众人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便达到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效果了。这段话充分体现了“中庸”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可看出,作为最高德行的“中庸” ,其内容不仅仅是一种“达道” ,一种道德规范

4、,更是维持天地存在、万物生长的最重要准则,维系着世界的正常运转。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庸之道的“过犹不及” 、 “时中” 、 “和而不同”等原则,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管理作用。而这种强调个人修养的传统管理理念,同现代的人本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都充分肯定了在人的天性中道德自律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将人本身作为管理的基点与核心。那么,从社会管理工作的层面出发,我们可以依据传统的中庸之道与现代人本管理在价值内涵上的相通性,将两者融会贯通。从中庸之道与人本管理的各自内涵上看,中庸之道强调和而不同、过犹不及、时中,反对走极端,要求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做到能爱人,要超越只关注

5、自身的天性,去爱护、尊重、同情其他人。而人本管理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状态,要根据人的正常合理需求来考虑如何处理事务、问题,来制定合乎规律的规章制度。正是由于中庸之道与人本管理在价值内涵上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以在管理对象人本管理工作中,以中庸之道平衡把握具体措施的实施,从而防止人本管理在具体执行时出现诸如过犹不及之类的偏差,从而保证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管理工作能够积极地运用中庸之道指导相关工作正常平稳的顺利开展,并使作为管理者和管理对象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下和谐相处。二、中庸之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结合的必要性二、中庸之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结合的必要性社会管理工

6、作,实际上是管理者使管理对象认识、理解和接受社会管理相关规定,并养成遵守自觉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与管理对象怎样才能和谐相处,管理者怎样才能使管理对象接受和遵守管理规定,并且不产生抵触与反感情绪,是管理者最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如果管理者想较好地达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在工作中合理地运用中庸之道,将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中的人本管理相结合,以平衡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在管理工作中的诸多矛盾。首先,作为管理者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相结合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践行中庸之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作为一直以来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庸之道指导着世

7、世代代的中国人以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状态,力求实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目标,妥善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中庸之道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现代的管理工作中,中庸之道所蕴含的整体观、注重人际关系等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管理者,只有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才能深刻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其次,管理者要认识到践行中庸之道的困难性,坚持做到持之以恒。 礼记中庸中指出,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

8、味也。 ”孔子认识到了中庸之道不能实行和弘扬的原因在于:对于聪明人往往自以为是,在认识方面过了头;愚蠢的人却智力不及,无法理解;贤德之人往往做得过分;不贤之人则无法做到。这就像人们每天都要饮食,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滋味。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人们在按照一定道德规范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原因常常有失“中和” 。孔子更进一步指出,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也就是说,国家可以治理,高官厚禄可以放弃,白刃可以践踏而过,而中庸却很难做到。因此,社会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人本管理工作中践行中庸之道的难度。最后,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认真地贯彻、实践好中庸之道,社会管理工作者

9、必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及其现代管理价值。其一,从事社会管理的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深刻理解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具备真才实干。同时要认识到践行中庸之道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正如礼记中庸所述,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如同远途跋涉,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如同登山,必先要从低处开始攀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掌握管理理论、原理和规律,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加以疏导。其二,从事社会管理的作者要从中庸之道中学习管理的艺术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要能够合理地运用中庸之道有条

10、不紊地开展管理工作,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其三,从事社会管理的工作者要陶冶自己的情操,端正自身的品行。管理者在面对管理对象时,必须自身要行得正做得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对社会管理工作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染管理对象,产生“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管理效果。三、以中庸之道把握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的实施三、以中庸之道把握和谐社会中人本管理的实施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庸之道把握社会人本管理,既是一种合理而必然的选择,而且又颇具可行性。而从社会管理工作的角度而言,如何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管理制度,是加强人本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以中庸之道把握

11、人本管理的具体实施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首先着手进行。(一)协调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会对社会环境的稳定产生显著效应。因此,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合理运用中庸之道对待、处理、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和问题,从而正确地看待、分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其一,管理者自身首先要做到真诚,要做到以诚待人,要用充分体现真诚的言语和行为与管理对象进行沟通。 礼记中庸指出:“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12、天地参矣。 ”真诚就自然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自然会真诚,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本性,继而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 礼记中庸中的这些内容充分体现了真诚对于践行中庸之道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因此,只有管理者首先要做到真诚,用真诚感染管理对象,才能让管理对象深深感受到管理者的高尚品德和热情,从而实现管理对象对管理者的欢迎和拥护,以及相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使之真诚相待,这就正如论语为政所描述的那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管理者如果品行高洁,那么自然就会受到众人的拥护。其二,管理者要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认识所要面对的管理对象,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

13、的有关知识,总体把握各社会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形式,摸清他们的内心活动规律和外部的个体、团体活动规律,掌握管理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历程和主体诉求。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在以此为依据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实践相互认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三,管理者要把握好人际关系中的适度性原则,既能与革社会群体进行较为密切的接触和联系,使其对管理者产生亲切感、依赖感和信任感,同时还要能够与之保持适当的距离,使各个群体对管理者产生尊敬感和威严感。这种适度性原则如果把握得好,那么会使他们对管理者既感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感到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之情。这样,既使管理者与他们之间不会产生距离过大的“代沟” ,又使

14、得管理对象不会肆意妄为,保证了师道尊严的存在,维持了处于管理工作中的双方关系的平衡、稳定。其四,管理者要能够很好地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研究方面,做到立志修身,并能够主动学习和领悟以中庸之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活动,保证管理对象的主要精力不会被其他具有诱惑力的外界因素所分散,使他们的心境在安定、平和的环境下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让他们可以真正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学习的目的,并通过管理者的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去理解如何运用中庸之道去处理、协调事务和人际关系,为他们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指导社会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管理

15、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准绳,管理制度制定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高低。对于社会管理工作而言,由于面对的是形色多样的社会群体,因此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时,需要紧密联系他们的实际情况,以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庸之道为指导,将管理规定与管理手段刚柔并济地结合在一起,保证社会管理制度既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不失人性化、灵活性和弹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到管理制度的前瞻性和预防性,正所谓“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只有事先做好预备才能够避免失败挫折,才能够向成功的方向迈进。以中庸之道指导社会管

16、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应该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其一,在制定相关社会管理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协调、调和的发展为目的,要包含对各社会群体的关心关爱,要使其在管理制度中感受到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因此在制定社会管理制度时,要全面考虑他们的发展趋势、心理特点和耐受程度,尽可能避免使用冰冷、生硬、琐碎的语言来描述具体规定。其二,社会管理制度主要是作为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要求,保障其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制定社会管理制度必须要强调“和” ,即制度的制定要考虑到刚柔并济,刚性与柔性并重,既保证制度对各群体来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震慑力,使他们不会肆意放纵自己;又要使其体会到“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意义,从而能够自觉地接受制度的要求,并能身体力行地遵守、实践。其三,管理者在具体实施、执行管理制度时必然会与管理对象发生一定接触,产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管理者如果想使管理制度得以推行实施,并使管理对象接受遵守,就必须在这种管理关系中坚持以中庸之道为指导,把握适度原则,注意制度实施的火候和分寸,必要时要适可而止,为管理对象留有余地。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