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9415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之理解(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对我对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一文之浅见一文之浅见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教学用书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有关的分析过虚,有误导教学之弊端,故作辨析,认为湖心亭看雪一文表现了作者的率真之性情,显现了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反映了当时晚明的文学主张和文学流向。关键词关键词 主题定位 辨析 史实 文章内容 生活经历 审美感受 特点 渊源 文人性情和文学理论 触发情绪和文本思想正文正文 晚明著名散文作家张岱著有湖心亭看雪一文。对“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把握”中解释为: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继而对于文章表达的情感上,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的“二

2、”中认为抒发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针对“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教学用书在“课文研讨”中的“问题研究” “1”中认为“独”结合后文中的“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的“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教学用书又在“有关资料”中提出看法: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其所以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种孤寂的情怀中,蕴涵着避世的幽愤。因而,很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把文章的主题定位为“怀念古国” ,所以我认为教学用书这些说法太“虚” ,显得生硬,牵强,有误导教学之弊端,故作如下辨析:首先,从史实来看。作者游“湖

3、心亭”时,时年为公元 1632 年,2明朝尚未灭亡,在国家还未灭亡之时的出游是不能体现作者的亡国之思的,因而有关的游记的主题是不能定位为“怀念古国”的。另外,一篇记叙性的文章一般要交代时间,古代很多的文章记事都要作此交代,记本朝的事如:陶渊明在桃化源记中写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魏学伊在核舟记中写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记前朝的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 ;沈约在谢灵运传论中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 ;颜氏家训省事中说“上书陈事,起自战国,逮于两汉,风流弥广”等等这些,我们现在写事也是如此,张岱记游

4、虽在明亡之后,但不能仅文章“标明朝纪年” ,就说“以示不忘古国” ,更不能说游览时就已有“淡淡的愁绪” 。其次,从文章有关的内容来看。文章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根据语法,我们可以肯定它是修饰“看”字,而“余”则是“看雪”之人,即“赏雪”之人,而除“余”之外的舟子则是雇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赚取工钱,而不是为了“看雪” ,所以“独”可以说是作者交代自己一个人而没有携其他人去赏雪,不能说作者是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另外,在张岱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中写到“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因为他认为在那种“只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擦肩,面看面”情景之下,不能看西湖,只

5、能看其中“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 “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 “看月者3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 “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等这五种人,而这五种人也都不是真正看月的人,所以,作者趁着深夜独自赏雪也就成了他真正欣赏雪景的机会,而不能说作者是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其三,从张岱的生活经历来看。而张岱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一生不愿出仕,明亡后,他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事著作,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进行平述,张岱曾有自题

6、小像一文,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著书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这一段文字就很全面的概括了张岱的人生经历极其生活主张。本文就选自陶庵梦忆一书,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有的尽是对那种布衣优游、繁华靡丽的生活叙述追忆,哪看得到其“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幽愤”?其四,从张岱的独特审美感受来看。张岱在五异人传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从中可见张岱把自己的深夜赏雪看作是自己具有“深情” ,而与

7、亭中人相遇是因其有“真气” ,对人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使张岱认为自己这一次深夜赏雪及与亭中人相遇不可不写。另外张岱好游,到过不少地方,在杭州的时间最长,对那里的湖光山色了如指4掌,对西湖的美更是有会于心。一般人游湖都喜欢选择“春夏” “花朝” “晴明”时节,张岱却认为“秋冬” “月夕” “雨雪”三时最佳。文章中“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应是张岱独特的欣赏视角,而不应是“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幽愤” 。其五,从小品文的特点来看。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是在晚明,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表达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张岱作为著名的晚明

8、散文家,沿袭公安派。而公安派的代表人物三袁主张“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他们的文章不拘形式不拘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 。而明代中叶以后,由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而产生的初期个性解放要求影响的结果。张岱的生活及其文章都可以透露出其个性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期的人们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性灵说”的特点,其六,从小品文的渊源来看。小品文在外国起源于富于浪漫气息的法兰西,中国的小品文,据说起源于南北朝,最初乃是专指佛经的节选本与缩写本。 湖心亭看雪一文在课文的有关“更定”时分观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物描写中,就传达了自己

9、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文字明朗,毫不雕琢地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作者的“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也在张岱的人生经历中有所体现。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到的“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就可以看出5张岱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张岱个人还是张岱的文章,都深深的烙有其小品文学渊源即佛家经典中的佛家“天人合一” 、 “人是自然的一员,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成为人的必需”的思想烙印。其七,从当时的文人性情及其当时的文学理论的影响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些影响非常的大,我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趋于生活化、个人化,表达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显著特点,如当时的公安派的

10、代表人物袁宏道,他 25 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求学,有着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继袁宏道之后的张岱也是一辈子不当官,也是留恋于山水之间,张岱的人生经历就透漏出他与袁宏道有着一样的文人性情,而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当时的一种文人风气。雪夜赏景已属罕见,岂料竟能在亭中觅得知音。两位“金陵客”很有兴致的在亭中烧酒对饮, “见余大喜” ,可谓一见如故;“拉余同饮”画出客人的热情豪爽,不善饮酒

11、的“我”也因此盛情难却,硬是饮了三大杯,这些都是性情中人率性而为的非常举动,这种率真在文中舟子的口里称作“痴” 。而“痴”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理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痴”表现了美好的情趣,对生活的热爱;“痴”6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个性。东晋有个叫王子猷的,曾在大雪之夜心血来潮,驾舟拜访朋友戴逵天,当天亮到了朋友家门前却折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任诞 )这种性情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但可以看出文人身上固有的及率真及浪漫的性情。明朝的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不出于童心焉者” ,而“童心”即“真心” (焚书童

12、心说 ) 。因此,他认为文学创作都是作家“蓄极积久,事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焚书杂说 ),主张“发乎情性,出乎自然” 。张岱的小品文沿袭公安派,受其“独抒性灵、不拘俗套” ,以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具有独创性,才是好作品”的文学理论的影响。在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作者带这着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而深夜观雪。因为白昼看学,一览无余, “更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这从文章对雪景的描绘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中可以得到证实。张岱的性情之“率

13、真” 、 “童心” 、 “独特”与其当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流向相契合。而“率真” 、 “童心” 、 “独特”是包括张岱在内文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的源泉,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有着普遍性的意义。其八,从写作的触发情绪和文本思想来看。人往往有一种惯性7思维,常常把与文章有关的最高的口号看作主题,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拔高,而这并不一定是文章的主题。作者可能因为思念古国触发写作回忆往事的作品陶庵梦忆 ,但是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不能因此而定位为怀念古国,而应该立足文本来探究其主题。本文是写景的游记小品文,它写出了人在雪夜中欣赏夜雪之景的空旷、寂静、模糊,抒发在其中的“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体会人与自然合

14、二为一的奇妙感受、痴迷于天人合一之乐以及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浪漫至极的景与情,这达到了当时明朝文章的审美取向:独特、富有小市民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体现了小品文学渊源即佛家经典中的佛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有关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如下:教学目的:通过品读文章中的字词,有理有据地探索文章的内容意蕴,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一、你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文中的景有什么感受?要有根据地进行阐述。生1:很寂静,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生2:很模糊,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生3:很空旷,如“湖上影子,惟长堤

15、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哪些词可以集中地反映景物的这些特点?8生1:“俱绝”一词可以看出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了,很寂静。生2:“沆砀”一词的意思是“白气弥漫”的意思,在“更定”时分冰花一片弥漫就使整个雪景显得很模糊。生3:“上下一白”也可以看出雪景显得很模糊, “一”说明当时天地之间全部是白的再加上夜里,就显得模糊。生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词了,师就追问一句:还有呢?学生思考片刻,生4:还有“与”字,乍看是个连词其实把“天”、 “云” 、 “山” 、 “水”连在一起讲,说明这四者模糊一片了。生5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可以看出“长堤、湖心亭、余舟、舟

16、中人”显得小,显示出雪景是如此的大,从而看出雪景的空旷。生6:还有“惟”字可以看出雪景的空旷,因为这个字强调了在整个雪地中只有“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这些东西。师追问,目的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没有了吗?学生反复品味,生7:“而已”一词也可以看出雪景的空旷,其意思是“罢了”的意思,通过强调突出了“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少,来突出雪景的空旷。生8:还有通过突出了“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的“小”,来突出雪景的空旷。师饶有兴趣的进一步逼问:为什么不仅仅是“少” ,还有“小”呢?9生解释说:“而已”不仅仅对前面的“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事物而言,而且对前面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数量词起说明的作用。学生沸腾了,生9:不能是少,因为句子前面指的是“湖上影子”,因此,下文只能指“长堤、湖心亭、余舟、舟中人”这些事物,而不能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量词。生10:难道没有“一痕、一点、一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