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938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析青年马克思1844 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张一兵【专题名称专题名称】哲学原理哲学原理【专专 题题 号号】B1】B1【复印期号复印期号】1999】1999 年年 0808 期期【原文出处原文出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成都成都)1999)1999 年年 0202 期第期第 61616868 页页【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一兵张一兵 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市南京市 210093210093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马克思在马克思在1844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

2、,并非是一般中补入的对黑格尔的批判,并非是一般 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而是用费尔巴哈的人学现象学来进行的 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改造。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具有的 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非历史的根本错误。这里,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以后德意志意德意志意 识形态识形态(18451845 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年)中对同一对象的批判在焦点、主题、重点上都有重大的 异质性。此时,马

3、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异质性。此时,马克思是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 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还停留在对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能动的尔的精神现象学;他对黑格尔的批判还停留在对黑格尔的主体与客体能动的 辩证关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改写。辩证关系的一种人本主义的改写。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 年手稿)第三笔记本第三个“补入”的第六点,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为什么在手稿的最后会突然想到批判黑格尔?这是理解全部手稿逻辑方法的一个无法回避而非常重要的理论难点。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多数论者只是非批判地说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

4、唯物主义改造”,并且完全肯定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论指认。我的研究成果却不完全如此。以我之见,马克思在共产主义问题研究之后突然转向黑格尔,不是一种外在的哲学研究,而是明确指认自己这时(撰写全部1844 年手稿)的理论逻辑方法。以此来区别于当时的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和一切德法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研究语境。即建立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精神现象学之上的费尔巴哈式的人学现象学,马克思以为这是走出理论误区的唯一的现实社会批判模式。一、青年黑格尔派的逻辑误区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方法在后写下的手稿“序言”中,马克思将这个第六点称之为这本著作的“最后一章”。在这个最后一章中,马克思试图解决一个相对当时德国思想界“还没有完成”的

5、工作。(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卷,46 页,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什么工作?在第六点的文本之始,马克思一上来就挑明,写这一部分是要“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的有关叙述”,以及“对最近的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作一些说明”。(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样,实际上马克思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青年黑格尔派在对待黑格尔辩证法上的错误;二是费尔巴哈的批判性成果;三是如何批判性地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我发现,这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这

6、里想主要解决的,他说“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里, 我们先来看前两个问题。马克思认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一类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家,固然也在批判“旧世界的内容”,但实际上却“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于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版,第 42 卷,156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青年黑格尔派批判的“旧世界”,主要是指宗教神学以及这幅圣景背后的封建专制,可是他

7、们却陷在自己所批判的颠倒的世界中。特别是他们虽然只是取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环节(以此暗喻德国资产阶级抽象的个人主体)作为理论的出发点,但在方法上从来没有超出过黑格尔。马克思认为鲍威尔等人在其“批判”论著中,至多是换了一种方式“逐字逐句重述黑格尔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甚至丝毫没有暗示现在已经到了同自己的母亲即黑格尔辩证法批判地划清界限的时候”。(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我不以为,这里评论青年黑格尔的批判仅仅是一种狭义的证伪,实际上马克思是想说明一个革命性的方法论问题,即鲍威尔等人在批

8、判一个对象的时候,同时无意识地陷在对象之中,这是由于他们采用的批判方法是来源于对象本身,所以虽然也在否定和批判对象,但实质上却正是以对象属于的“旧世界”为前提的。如果联系到1844 年手稿第一笔记本中第三种话语的研究,我们立即会注意到马克思批判性方法论的革命意义在于某种特殊的方法出局和逻辑溢出,即从根本上跳出批判对象的视域,这是马克思自认为比同时代的理论家高出一筹的地方。(注:关于1844 年手稿第一笔记本中多重话语的研究情况,可参见拙文:青年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哲学转变,载哲学研究,1997(11)。)在这本书的批判逻辑上,就是只有跳出“国民经济学”(特别是在方法上),才能发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9、的经济学“事实”的虚假性,也才能真正剥离外在的现象去批判其本质。经过这种喻意很深的界说,马克思才在这里明确说明了自己所要肯定的哲学批判方法。接下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自己在批判方法逻辑上的过渡环节,这就是费尔巴哈。马克思之所以根本不提普鲁东、赫斯和青年恩格斯,主要因为他认为在哲学批判逻辑的尺度上,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原创性。在当时的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版,第 42 卷,157158 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根

10、据马克思的指认,费尔巴哈是在他“收入轶文集的纲要中,也更详细地在未来哲学中从根本上推翻了旧的辩证法和哲学”(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依我们上面的思路,费尔巴哈正是由于从根本上跳出了黑格尔的逻辑(方法),以唯物主义打倒了唯心主义,以感性的人的现实生活取代了抽象的神(绝对观念),这样,在费尔巴哈那里才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现实世界和理论视域。马克思这里主要是打算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般的哲学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伟大功绩”在于:“(1 )证明了哲学不过是变成思想的并且经过思考加以阐述的宗

11、教,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从而,哲学同样应当受到谴责”(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里的哲学是指黑格尔的哲学,如前所述,黑格尔哲学中的那个绝对观念实际上是基督教神学中的无所不能的上帝,所以,这种唯心主义不过是另一种更加精制的宗教,用费尔巴哈的异化话语来表述,也就是上帝这一人的本质之异化的另一种哲学理论存在方式。“(2)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 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础原则”(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2、1 版,第 42 卷,15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费尔巴哈打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亚神学,必然走向唯物主义和人。这种唯物主义的两个逻辑支点自然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马克思更看重后者的批判性张力。所以他关注的是费尔巴哈扬弃异化之后的对人与人真正的社会关系的确认。应该指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等于一种非自然的“类”,即区别费尔巴哈将人以自然存在为基础相互联结起来的那个“无声的类”。马克思这里实际上是强调一种在自然的类之上的人与人联结起来的社会的“类”。可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类本身仍然是抽象的。“(3 )他把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同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

13、之否定对立起来”(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8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这个第三功绩是较难理解的。 因为黑格尔是从绝对的和不变的抽象本质出发(这也就是过去基督神学的那个绝对本质的理论变形),并且这是通过绝对观念(实体)的异化和扬弃(否定之否定)所达到的肯定。而费尔巴哈则将黑格尔颠倒过来,直接从感性确定的东西(肯定)出发,“扬弃了无限的东西,设定了现实的、感性的、实在的、有限的、特殊的东西(哲学、宗教和神学的扬弃)”(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8 页,北京,

14、人民出版社,1979。)。同样要加以说明的是,马克思这时肯定的费尔巴哈那种直接的现实的、感性的东西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马克思此时面对的资本主义经济现实是不能通过感性直接把握的,因为它恰恰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从这一点出发,黑格尔的颠倒的绝对抽象正好是对应于市民社会的颠倒的现实抽象的。对此,马克思并没有意识到。我以为,固然马克思此时已经表示对费尔巴哈也要采取“批判态度”,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哲学正确唯物主义立场背后的人本主义非历史的根本错误,因此他也不可能察觉到黑格尔唯心主义错误背后的历史辩证法的深刻性。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这里还没有将费尔巴哈的一般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唯物主义逻辑联

15、结起来。如果将这里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与 1845 年以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对同一主题的论说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重大的异质性。前者的批判焦点是一般的哲学唯心主义,所依据的是费尔巴哈,重点是要求界划哲学家与黑格尔的理论界限;后者的批判焦点是历史唯心主义,主题批判费尔巴哈,重点却在要求说明哲学家与客观经济生活的现实关系。二、两种现象学:黑格尔辩证法的解蔽与遮蔽马克思在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黑格尔的虚假否定之后,他自己开始直接批判黑格尔。这是他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后第二次对黑格尔的总体批判。外在地看,这里马克思关注的主要线索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实际上,却是在说明如何改造黑格尔的批判方法,即反

16、经验常识的现象学“这一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形式”(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版,第 42 卷,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请注意,实际上现象学就是一种很深的异化批判逻辑。我发现,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是在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人学现象学进一步深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已经清楚地知道费尔巴哈与黑格尔这两种批判哲学本质的根本不同。费尔巴哈是要从宗教神学的彼岸世界(否定之否定)回到现实的此岸世界(直接的肯定),这也是从抽象的东西回到具体的感性实体(直观中的自然和实体的人)的过程。费尔巴哈是从感性直观的现实世界出发的,他的批判是从人的颠倒的虚假本质(上帝)回到人的真实本质(类关系)。这是将黑格尔颠倒的现象学逻辑重新颠倒过来的人学现象学。而黑格尔的批判则宣布现有世界的虚假性,感性确定性的直接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