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48870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新人教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2. 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 了解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现象及影响。知识梳理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_,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 _形成对峙的局面 时间:_结果:前秦大败,逃回北方胜败分析前秦:朝廷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 民当兵;自恃兵多势强;指挥失误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 得当评价:是中国古代又一次_的著名战役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 裂和混战的状态前秦东晋 383年以少胜多北魏孝文 帝改革北魏建立 和统一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

2、立北魏 统一:_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 文帝改革改革背景: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 交融加强 目的:为了加强对_的治理内容迁都_ 推行_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 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 等 作用:促进了_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439广大的北方地区汉化洛阳民族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表现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 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 畜牧经验 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 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上: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 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上: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西北 民族的乐

3、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心理上:“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 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 文化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同步训练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1.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有很多著名的成语,右图反映的成语是( )A. 破釜沉舟B. 草船借箭C. 三顾茅庐D. 草木皆兵D2.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氐族 D. 女真族3. 下列发生于古代的战役中,有一场战役在敌我势力与所取得的

4、战果方面明显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阪泉之战BD4. 右图反映了1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在朝廷中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使用汉语以孝治国从官员到民众都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A. B. C. D. A5. 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A. 迁都洛阳B. 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 采

5、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A6. 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交融(打一历史事件)。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昭君出塞 D. 张骞凿空西域7 “魏王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该诏令中,孝文帝提到了哪一方面的改革? ( )A 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B 改鲜卑语为汉语C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D 采用汉族的官制,学习汉族的习俗BA8.北魏迁都洛阳的作用在于(

6、 )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将洛阳建成著名的商业中心能让鲜卑族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更好地实现北方的统一 A. B. C. D.9. 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 统一黄河流域 B. 北方民族大交融C. 完成封建化 D. 阶级矛盾缓和BB10.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下列事例能够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A. 商鞅变法 B. 管仲改革C. 孝文帝改革 D. 中原人民南迁C11. 在孝文帝改革后,中原地区流行着许多坐具

7、(见下图),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而北魏贵族也喜好汉人服装。这主要说明( )A. 民族交往 B. 中外交往 C. 国家统一 D. 经济发展A12. 南北朝时期,有人出使北方归来,感慨不已:“我原本以为北方尽是夷狄之类,没想到竟然礼仪兴盛,经济繁荣,衣冠士族,尽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都城?( )A. 匈奴族 B. 蒙古族 C. 突厥族 D. 鲜卑族D13. “北魏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采用汉姓 改穿汉服 学说汉语 提倡与汉族联姻 发

8、展经济A. B. C. D. A1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 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 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 民族大交融与逐步走向统一D. 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1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 废分封,行县制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废旧俗,兴汉化 D. 废土地国有,兴土地私有CC 能力提升 二、综合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材料

9、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些民族迁入到了哪一地区?“五胡内迁” 。黄河流域。(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意思相近即可)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所有。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姓氏“元”,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0、(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至少写出三点)姓氏改变了,由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语言改变了,由鲜卑语改为汉语;制度改变了,采用了汉人的官制;服装改变了,穿起了汉服;婚姻关系也改变了,可以与汉人联姻。(写出三点即可)(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强化训练1. 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30岁以下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他的目的是( )A. 恢复北方生

11、产B.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D.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2.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 )A. 民族交融 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 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BA强化训练3. 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 迁都洛阳 B. 改用汉姓C. 改穿汉服 D. 学说汉语D史海拾贝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北

12、魏孝文帝孝文帝(467499年),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庙号“高祖”。他5岁继皇帝位,在位19年后,冯太后去世才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之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孝文帝以大儒自居,提倡儒学治国,认为鲜卑族只有学习汉族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在位期间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镇压了不满于改革和迁都的鲜卑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发动的叛乱。从迁都的第二年开始,孝文帝以齐明帝篡权为借口,多次发动了对南齐的进攻,在最后一次南征的过程中突发疾病,卒于军中。孝文帝处事英明果决,不顾当时鲜卑族保守势力的阻挠,有效地控制了全局,坚定地推行其改革措施,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