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8666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科学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四(上)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空气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空气总是循环流动,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氧气,其他的主要成分是氮气,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4、人的生存需要空气,动植物都需要空气,森林能净化空气,空气是生命之源,有“氧气 制造厂” “天然空调器” “绿色蓄水库” “污染净化器”等美誉。汽车尾气是有毒的,焚烧垃 圾也会产生大量黑烟和有害物质,污染空气。第二单元、冷和热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地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热水降温的规

2、律是由快到慢。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热的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 5、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 流” 。 6、不管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为“辐射” 。 7、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8、1593 年,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1603 年造出空气温度 计。 9、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散热也快。 10、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

3、遇冷后,又 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3、噪声是听起来不舒服的声音。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4、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 5、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第四单元、吃的学问 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 2、人体主要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我们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能偏 食、挑食。第五单元、排序和分类 1、在日常生产、生活

4、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 运动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2、分类就是把具体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3、排序和分类都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4、按二分法分类。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一、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 2、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 4、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 ,各地的 (热程度)也就不一样, (冷热)的

5、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5、空气主要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 (水蒸汽)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污染)了。二、判断题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是真正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三、问答题 1、把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睡,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

6、么? 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胶塞封住了瓶口,空气出 不来,所以漏斗里的水就流不出去。 2、用冰块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还是冰块?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保 卫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一、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 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由快到慢) 。 3、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传导) 。在气体和液体中,热是靠(对流)的方式传 递的。 5、糖受热会熔化成(液体) ,冷却后又会结成(固体) 。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

7、会(膨胀) ;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性质叫做(热胀 冷缩) 。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快) ,散热也(快) 。 8、液体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汽) ,这种现象叫(蒸发) 。 9、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凝结) 。二、判断并改错 1、所以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错)改为: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的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对)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的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对)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对)5、云和雾就是水蒸汽。 (错)改为:云和雾是水蒸气遇冷凝

8、结成的极小水滴。三、画图题 画出热在水中怎样传递的。 (略)四、问答题 1、温度的变化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略) 2、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哪些事情?请举例说明。 (略) 3、为什么锅把用塑料制作,而锅身用金属制作?(略) 4、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的衣服?(略) 5、空气会热胀冷缩吗?请设计一个实验说明。 (略) 一、选择题 1、说话声音大小是(A)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B)不同的表现,演奏吉他时, 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时的声音来得(C) 。 A、音量 B、音调 C、高 D、 强 2、“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

9、助于(A、B、C)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A、土地 B、空气 C、坛子二、判断题 1、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 好。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水 装得越水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 2、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 4、噪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 音。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10、。(6) 听神经 收集声波 (5) 耳 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脑 (2)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1) 耳 廓 传递振动 (3) 鼓 膜 传送声波 (4) 听小骨 产生振动一、填空:34% 1、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 弹性 。 2、 “孔明灯”是利用 热空气上升 的原理上天的。 3、热水变凉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 4、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声音的 强弱 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和发声物 体的长短、粗细(松紧)等因素有关。5、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 78%的_氮气_,能帮助燃烧的是_氧气_,二氧 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 6、热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

11、地方传递的方式叫传导,空气传热主要是以 对 流 的方式进行的。 7、 物体冷热的程度叫 温度,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温度是_37_,水烧开时的温度是_100_,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_0_。 8、水和沙子相比, 沙 吸热和散热的速度快。 9、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 色素 。 二、判断:30% 1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 2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 ) 3颜色深浅不同的物体吸热都一样。 ( ) 4物体加热以后体积会膨胀。 ( ) 5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 6铁垫圈受热体积会变大。( ) 7、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12、). 8、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9、吃水果可以代替吃饭。 ( ) 10、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 ). 11、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 ( ) 12、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 13、云和雾都是水蒸气。 ( ) 14、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15、多吃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会损害身体健康。 ( ) 三、填图、看图、画图:38% 1、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2%声波:( 耳廓 ) ( 外耳道 ) ( 鼓膜 ) ( 听小 骨 ) ( 耳蜗 ) ( 听神经 ) 大脑 3、连线题 12%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顺序。( )听神经 收集声波 ( )耳蜗 把声音信号报告给脑 ( )外耳道 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耳廓 传递振动 ( )鼓膜 传送声波 ( )听小骨 产生振动4、在下面写出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旅程” 。6% 食物(口腔 )( 食道 )(胃 )( 小肠 )(大肠 )( 肛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