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48256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第三部分16大洋洲课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亚亚洲:地形复杂杂,气候多样样;面积积广大,海陆热陆热力性质质差异显显著,季风环风环 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陆性气候增强。非洲:纬纬度的对对称分布和起伏和缓缓的地形,使非洲气候南北对对称分布;东东非高原地势较势较 高,虽虽在赤道附近,却为热带为热带 草原气候。欧洲:南北高中间间低、平原东东西贯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显著,并由西向东东大陆陆性不断增强。南极洲:平均海拔高,冰雪陆陆面对对阳光反射强烈,是酷寒原因之一。北美洲:中部平原贯贯通南北,大陆陆性显显著;西部山地阻挡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长分布,降水自东东南向西北逐渐渐减小。南美洲:西部山脉阻挡挡太平

2、洋水汽深入,西岸气候狭长长分布;高原地势较势较 低,平原向东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山脉西侧为侧为 迎风风坡,降水多。巴塔哥尼亚亚高原为为背风风坡,降水少。大洋洲:东东部山地阻挡挡太平洋气流深入,东侧东侧 降水较较多,气候狭长长分布;西侧侧背风风坡,降水少,是小麦牧羊带发带发 展的限制因素。北部降水以夏雨为为主,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上西北季风风的影响,水汽充足,降水较较多。南部以冬雨为为主,冬季西风带风带 北移至此,多锋锋面雨及气旋活动动。(1)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动亚动 植物具有古老性和原始性的原因?从地理位置看:该该大陆陆与其他大陆陆分离早,四面临临海;地形平坦,自然条件单单

3、一,动动植物进进化缓缓慢。(2)澳大利亚亚大牧场场放牧业业的有利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积广大,草场资场资 源丰富;大自流井盆地地下水丰富,为为牲畜提供饮饮用水源;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无大型食肉动动物,缺乏天敌敌。(3)我国目前从澳大利亚进亚进 口的物产产:农产农产 品:小麦、羊毛;矿产矿产 品:铁矿铁矿 石。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溉,对该对该 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为:入海泥沙及水量减少,河口地区海水倒灌,水质质下降,引发发土地盐盐碱化,三角洲地区被波浪侵蚀蚀,面积积减少。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导导致湿地面积缩积缩 小,生物多样样性遭破坏,生态环态环

4、 境恶恶化。一些鱼类鱼类 可能发发生绝绝迹现现象。(2)针对针对 墨累一达令盆地降水不足的现现状,在该该地区发发展农业农业 的应对应对 措施为为:跨流域调调水(东东水西调调);调调整土地利用结结构,建立农农林牧相结结合土地利用结结构;采用喷喷灌,滴灌等节节水措施,发发展耐旱农农作物。纬纬度高,太阳辐辐射量少;海拔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陆;冰雪覆盖,冰雪反射率大;极地东风东风 加剧剧了严严寒程度;地处处大陆陆,海陆热陆热 力性质质差异导导致冬季气温低。特别提醒(1)2月份是我国赴南极科考最佳时机的原因为:2月份赴南极科考可利用南极地区的极昼和温暖期;避开南极烈风和紫外线(臭氧空洞最严重)强的季节

5、。(2)我国赴南极科考需克服的困难为:克服南半球西风带的狂风巨浪;躲避南极大陆边缘的冰与冰川。(3)俄罗斯南极科考站采用高脚式建筑代替穹顶式建筑的原因为:南极地区的烈风和暴雪是科考站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穹顶状建筑主要考虑烈风的影响,忽略了暴雪的堆积,高脚式建筑不但减少了烈风和暴雪对科考站的影响,而且还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损失。【例1】 (2009甘肃诊断)中国首个南极内陆陆科学考察站昆仑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落成,它位于802S,7706,海拔4087米,是人类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根据材料和下面“我国南极考察站分布图图”回答(1)(2

6、)题题。(1)这这里被学者称为为“不可接近之极”,最主要原因是( )A多暴风风雪 B高寒缺氧C降水稀少 D日照强烈(2)关于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位于我国最东东端的西南方B都有极昼极夜现现象C距海口最近的是中山站D长长城站位于昆仑仑站的东东南方【解析】 本题组提供我国南极三个考察站位置图,考查南极自然特征,以及方位判读能力,属于基本能力考查题。第(1)题,我国昆仑站纬度高、地势高而气候条件恶劣,使其成为“不可接近之极”;第(2)题,注意分清东西经度位置,以南极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则中山站位于90E附近,离海口最近。【答案】 (1)B (2)C【例2】

7、(2009黑龙江5月)初级产级产 品的外销为销为 澳大利亚亚重要外汇汇来源之一,近五年来由于降水极少,该该国已面临临“百年大旱”。权权威人士提出“若再没有足够够的雨水,将停止大部分农农地的灌溉溉”。据此回答(1)(2)题题。(1)“停止农农地灌溉溉”的措施一旦执执行,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停止农农地灌溉溉最可能带带来的国际际性问题问题 是( )A铁矿铁矿 石和煤炭价格上涨涨B牛羊肉和稻米价格上涨涨C乳品和原油价格上涨涨D羊毛和小麦价格上涨涨【解析】 本题组考查澳大利亚农业区的分布,以及其农业对国际粮食市场的影响,难度不大。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国之一和最大

8、的羊毛生产国。甲区域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混合农业区,主要发展小麦种植和牧羊;同时该区域水资源缺乏,严重依赖灌溉,所以灌溉停止会严重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答案】 (1)A (2)D【例3】 (2008天利5月)读读下面世界两个国家局部示意图图(下图图),回答(1)(2)题题。(1)对对甲、乙两城市所在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温带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均与暖流有关B两国都处处于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带C两国东东岸附近海域都有寒流流过过D甲城市所在国气温年较较差远远大于乙城市所在国(2)有关上述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城市所在国地广人稀,乙城市所在国地窄人稠B两国最大的城市都是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经济

9、 、文化中心C两国都是主要由同一文化源地通过过迁移扩扩散形成的新的文化区D甲城市所在国工农业发农业发 达,乙城市所在国经济经济以农农牧业为业为 主【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和大陆轮廓判断甲城市所在国是美国,乙城市所在国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附近是西风漂流,该国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无火山地震带;两国东岸均是暖流流经;甲国由于中部地势低平的原因,冬季极地冷气流南下降温,夏季墨西歌湾暖湿气流北上使该国中东部普遍暖热。第(2)题,要了解两国的基本地理状况。两国都是新大陆移民国家,文化源地都是欧洲,所以两国都是主要由同一文化源地通过迁移扩散形成的新的文化区。【答案】 (1)D

10、 (2)C【例4】 (2010山东滨州2月)2009年2月2日,中国南极科考队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DOMEA地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并正式开始。读下面“南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回答(1)(4)题。 (1)如果图图中a表示晨线线,则图则图 示时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标是( )A2326S,90W B2326S,90EC2326N,90W D2326N,90E(2)对对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位置会移动动 高度会变变化 南极大陆陆的最高点 冰盖下有世界最大的铜矿铜矿A B C D(3)图图示时时刻,A、B、C、D四地中,昼长长最长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分别别

11、是( )AC地和D地 BB地和A地CD地和A地 DD地和D地(4)图图中、代表的洋流名称分别别是( )A马马达加斯加暖流、秘鲁鲁寒流B厄加勒斯暖流、巴西暖流C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D本格拉寒流、秘鲁鲁寒流【解析】 以我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为背景,着重考查了南极地区的阳光照射、冰盖最高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基本知识。第(1)题,从南极上空向下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动。当a为晨线时,则0经线为6时,90E为12时。南极圈内为极昼,则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第(2)题,南极冰盖最高点并非南极大陆的最高点;南极冰盖下并没有发现世界最大的铜矿。第(3)题,题图图示时刻为12月22日左右,昼长最

12、长的地点为纬度最高的D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地点为南回归线上的A地。第(4)题,题图中、两地的洋流都是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寒流,其中表示本格拉寒流,表示秘鲁寒流。【答案】 (1)B (2)A (3)C (4)D【例1】 (2009全国)读下图,回答(1)(3)题。(1)受暖流影响明显显的地方是( )AT BQ CR DS(2)气候特点为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热干燥”的地方是( )AT BQ CR DS(3)在下图图所示的几种气温年内变变化和年降水量情况中,与P地相符的是( )A B C D【解析】 本题考查澳大利亚的气候及成因。第(1)题,R位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

13、第(2)题,考查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故只有B项符合。第(3)题,从图中看出,P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应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答案】 (1)C (2)B (3)A【例2】 (2009天津)根据下图中地理信息,回答问题。 (1)请请比较较A图图所示区域东东部与西部气温差异及形成的主要原因。(2)A图图所示区域类类似这这种气温分布规规律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事象还还有哪些?请请列举举两例。区域气温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东部 西部(3)在方框中填写B国、两区域植被类类型的名称,以及沿20S纬线纬线 植被类类型变变化形成的主要因素。(4)写出A图图中所示农

14、业农业 地域类类型在B国的主要分布地区。【解析】 第(1)题,依据1月气温图例,可以较易得出西部气温比东部高。60N和海陆轮廓及图中的其他地理事物可以帮助判断。A图为亚欧大陆的北部地区,该地区自西向东,地形依次为西欧平原、东欧平原、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地区。该地区西部濒临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及盛行西风的影响,其气候的海洋性较强;而东部地区,深居内陆,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冬季降温幅度大。第(2)题,类似于(1)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由于气候的海洋性、大陆性差异而造成的。如西部的气温年较差较东部小、西部的降水变化较东部小、西部的河流结冰期较东部短、西部的1月海平面气压较东部小等。 第(3)题,20S

15、和海陆轮廓及图中的其他地理事物如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可以帮助判断。B图为澳大利亚的中北部地区。该国的自然带呈半环状的规律分布。南回归线横穿该国的中部地区,因此中部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干旱少雨形成了热带荒漠;东部沿海地区,受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加上大分水岭对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东部发育了湿润的热带森林;随着向内陆的深入,水分逐渐减少,形成了较干燥的热带森林、草原、荒漠。第(4)题,A图中所示的混合农业区,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西南部特别是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最为典型。【答案】 (1)区 域气温差 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东 部西部气 温比 东部 高地势高(山地为主);北极寒冷气 流受山地阻挡而集聚;深居内 陆,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冬 季降温幅度大等 西 部地处西风带,受大西洋暖湿气流 的影响(气候的大陆性较东部 弱);地势低平(平原地形、地 形向大西洋敞开)等(2)气温年较较差;河流的结结冰期;1月海平面气压压等。(3)见见方框图图。(4)东东南部;西南部。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