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8109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 摘要摘要 :观察能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在科学课上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笔者拟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培养科学观察能力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掌握科学观察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在观察中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关键词 :小学科学 观察 引导 培养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

2、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而科学探究活动始于细微的观察,没有观察的探究是无法想象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可见,观察能力对于学生了解并掌握事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教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感到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观察、学会科学的观察,更不要说观察能力和科学意识

3、的培养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很多老师把科学观察当成了一种“看”的活动。比如很多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大树的指导语大都是“你看到(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看谁发现的最多”等等。2、老师们缺乏对观察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一些教师对观察充满着“偏见”和误解,没有把科学观察当成是科学活动本身。在一般人的认识中,观察只是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存在的,其实不但任何研究都离不开科学观察,而且科学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活动。3、学生观察事物和现象往往满足于或停留于大致的、笼统的、轮廓的观察,而缺乏细致的观察,不能做到全面有效,看了树叶忘了杈,摸了树干忘了根;而且在感官的运用上,也往往专注于

4、一种或两种,未能做到各种感官的共同体验。然而观察能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但却是最重要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好坏。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秘密,才能在观察中增长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要领,学会自主观察小学科学中的“观察”是指学

5、生“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的活动过程。观察过程是观察课的主体部分,观察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可以通过思维获取知识,它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每种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按顺序,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要研究的问题,制定观察计划或方案,这样,可以使整个观察活动有序进行,有利于学生明确观察的目标,掌握观察的进度。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太阳与影子一课时,我先组织学生预测一天中太阳的位置、物体的影子与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来自主设计观察计划。

6、制定观察计划时,首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如有选择测量旗杆影子及周围气温的,有选择测量篮球架影子及周围气温的等。然后是观察人员的分工,视小组人员的多少,每个成员的特长而定,要保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任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引导学生把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随时记录下来,尽量详细,记录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科学课上的观察,要调动全身感官,做到用眼凝神看看、用脑认真想想、用手亲自做做、用耳细心听听、用嘴完整说说,有时还要借助放大镜、尺子、铅笔

7、等工具辅助观察。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种类一课时,我们就采取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学生能较快的掌握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性。学生观察物体时还可借助仪器,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昆虫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小昆虫,比较它们的不同;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解开生物体结构的秘密一课时,学生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很多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另外一些生命群体,从而知道了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三、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当学生观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

8、,提出了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答案或者不知道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千万不能回避,如果有几次消极的反馈后,学生观察的兴趣会越来越小。我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资料,一起观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如在三年级上册研究一种常见动物的特性时,观察完蚯蚓的身体特点后,有的学生就问:“蚯蚓有没有眼睛和耳朵呢?”我接着说:“对啊,你问得很好,蚯蚓到底有没有眼睛和耳朵呢?让我们仔细找一找吧。”通过仔细观察,学生没有什么发现,我让他们课后查找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终于知道了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而且还有孩子做起了实验: “我先抓来 3 条大小不同的蚯蚓,放在一张湿纸上,然后用树叶、

9、铅笔、红领巾分别在它们前面晃动,结果它们毫无反应。 我找来几根葱、几块黄瓜和几块萝卜,并排放在蚯蚓前,几分钟后它们都钻到葱下面去了。是不是刺鼻的葱香气味吸引了蚯蚓? 我又用泥巴、砖头砌了间小屋,把蚯蚓放在屋门口,它们很快朝屋里阴暗处爬去。 实验做完了,我还是没明白,再去问爸爸,他说:蚯蚓长期生活在黑暗的土壤里,眼睛已经退化了,但头部前面有嗅觉和感光细胞,所以能探路和寻找食物。噢,蚯蚓果真没有视力。”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对于需要长期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教师更应经常提醒,及时观察,有了新的发现,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也可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长期观察的好习惯。如在做食物霉变的实验过程中,学

10、生在家里都做了实验,准备了 3 杯不同米饭作比较,一杯是经过高温消毒的,一杯是未加处理的,还有一杯是加有生水的。有些孩子怕在家忘记观察,干脆带到学校进行观察,每次观察时,都会有很多的小脑袋凑过去,并且还不自觉地和别的同学的实验品进行比较,热烈讨论,写下了一篇篇可贵的观察日记。“兴趣乃成功之母”只要学生对科学有了兴趣,观察起来就更起劲、更仔细,观察结果就更准确。四、 引导学生掌握灵活多样的观察方法1、验证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就是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通过观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理论进行观察验证。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吃奶长大的动物一课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哺乳动物,先让学生观察兔子、牛、熊猫、猪等

11、喂养后代的图片,然后教师追问:“它们虽然有不同之处,但他们都有属于同一类动物,既然是同一类动物,就一定有相同之处,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小学生分小组观察比较,教师在巡视中给予不同的帮助指导。同学们在交流汇报中总结出:这几种动物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它们也有相同之处,都是胎生,靠吃奶长大。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步步的告诉小学生如何做,只是给小学生指引一个方向“既然都是哺乳动物,一定有相同之处”让小学生学会学习,由小学生自己在观察比较中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然后小学生再根据哺乳动物的特征判断更多的动物是不是哺乳动物。运用验证观察法,使课本理论具体化、真实化,而且在验证过程

12、中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2、顺序观察法顺序观察法是让小学生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地。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按顺序观察某一物体的外形特征。如四年级下册花开花落为哪般观察花的构造时,指导学生观察桃花可以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按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顺序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又如观察猫,先看头的形状与器官,再看猫的身体、四肢、尾巴、最后观察猫的习性,使孩子获得对猫的整体认识。3、全面观察法全面观察法是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比如三年级上册认识水一课中水的观察,让学生运用眼、耳、鼻、舌等感

13、觉,对水进行全面观察,从而归纳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4、比较观察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或现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比较才有发现。比较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如教学昆虫时,利用幻灯片或挂图指导小学生观察蜻蜓、蛾、蝗虫和蚂蚁的特征,通过对比观察小学生就容易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从而归纳出“昆虫”的概念。又如在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时,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各种树叶,发现叶脉的异同,从而归纳出叶脉的种类。5、长期观察法:自然现象、生物的生长发育等都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对自然的变化,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本质的研究需要作定期的、动态的观察。如观察小苗的生长情况,观

14、察蚕的一生变化,太阳高度的测定等,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动态跟踪观察。长期观察,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毅力品质,并能做好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总之,观察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探究活动中的灵魂。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通过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研究应注重事实、敢于提问、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基础上,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观察研究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题目:题目:引导学生踏上科学观察之路类别:类别:小学科学论文姓名:姓名:杨 灿单位:单位:雨湖区响塘乡南谷小学日期:日期:2011 年 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