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7435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趋吉避祸-太上感应篇直讲.doc(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感应篇博大精深,撮取了惠吉逆凶善祸淫的至理,发而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为善得何善报,作恶得何恶报均能洞悉明察其根源,使人阅读之后,彻底明了善恶因果祸福的道理,知道自私自利而会失去大利得到大祸,因而人人自勉为善,以期集福消灾。所以本书之利益世道人心,有其极为深远的影响。清朝彭凝祉尚书题此书为“元宰必读书”,又说:“并非读了此书,即可做状元宰相,而是状元宰相,决不可不读此书。 ”彭尚书的说法,可谓透彻之极。印光大师说:“此书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圆成佛道。 ”印祖一生对于此书的弘扬,更是不遗余力。净空老法师更劝佛弟子,要将本书视

2、为戒律来读诵受持,并且为本书赐名为:“集福消灾之道。”均有其甚深的道理。太上感应篇直讲太上感应篇直讲印光大师序 李炳南居士序 唐湘清居士序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感应篇灵验记 太上感应篇直讲 后记旧序 印光法师太上感应篇直讲序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 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 言虽多,总不出格物致知,明明德,止至善而已。所言格物者,格、如格斗, 如一人与万人敌;物、即烦恼妄想,亦即俗所谓人欲也。与烦恼妄想之人欲战, 必具一番刚决不怯之志,方有实效。否则心随物转,何能格物?致者,推极而 扩充之谓;知,即吾人本具爱亲

3、、敬兄之良知;非由教由学而始有也。然常人 于日用之中,不加省察检点,从兹随物所转,或致并此爱亲、敬兄之良知亦失 之;尚望其推极此良知,以遍应万事,涵养自心乎!是以圣人欲人明明徒,止 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其所说工夫,妙无以加。然欲常人依 此修持,须有成范,方能得益。五经、四书,皆成范也;但以文言浩瀚,兼以 散见各书,不以类聚,颇难取法;而未多读书者,更无因奉为典型也。太上感 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 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 明若观人。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

4、 今知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以期祸灭福集乎? 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故古之大儒,多皆依此而潜修焉。清,长洲、 彭凝祉,少奉此书,以迄荣膺殿撰,位登尚书后,尚日读此书,兼写以送人, 题名为元宰必读书;又释之曰,非谓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而状元宰相, 决不可不读此书。其发挥可谓透澈之极,然见仁见智,各随其人之性质。此书 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 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此书注解甚多, 惟清,元和、惠栋之笺注,最为精深宏畅,惜非博学之士不能阅。次则汇编, 实为雅俗同观之最上善本,而不甚通文

5、之妇孺,犹难领会。惟直讲一书为能普 益,然文虽浅显,词甚优美,浅而不俗,最易感人。香涛居士,出资千圆,排 印广布;亦有同志各相辅助,愿令此书周遍寰宇。庶几人修十善,家敦孝弟; 知祸福之惟人自召,善恶之各有报应,则谁肯为恶而召祸乎?此风一行,善以 善报,则礼让兴行,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天下太平矣。愿有财力智力者,或 广印以流布,或说法以讲演。俾未失本性者,愈加纯真,已失本性者,速复厥 初,其为功德,何能名焉!中华民国十七年 月 日新序 重印太上感应篇直讲序内典有之:万法因缘生。因者果之前因,缘者果之四缘,乾坤万象, 九界万事,括而名之曰法,成法为果,凡果之成,何莫非由因缘也。惟其事有显有隐,有近

6、有远,智人能明其隐者远者,常人仅能见其显者近 者而已。夫如是,佛始分五乘说教焉。人天凡乘,世间之因果,易见者也;菩 萨声缘圣乘,出世间之因果,难明者也。以众生根器万殊,权实必契乎机,是 权为藉之以显贵,五为导之以归一也。若必专谈一乘,不设方便,犹不梯而楼, 不花而果,其能登之人,能结之木,几何哉。太上感应篇者,道家劝善之书。其文,尚朴不事浮华;其言,举事以明功 罪;妇孺能喻,雅俗不伤,苟非至顽至痴,闻之未或不兴趋避之心,其辅世间 风化,开人天之路,岂曰小补之哉。吾教拘墟之士,以其为有漏之业,且言自教外,多藐而忽之,甚则讥净宗 印祖,序而流通。噫!未之思也。其肯为有漏善者,已涉人天之乘,再善诱而

7、 进之,得非为佛乘之津梁欤。况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他人有善,赞而成之, 契机随缘,正大权之所以普摄也。昔蕅益大师,尝治周易孟子;梦颜开士,著 有阴骘文广义。一大藏教,每有不轻婆罗门之诫,莫非同其善也,与其进也。 如斯,则善吾善之,进吾进之也。夫欲,恶事也,尚可借作勾牵;是篇,善言 也,乌得不宜作津梁乎?尝思地藏本愿经,所说大都世间因果,考其时教,当世尊将入涅槃之际。 呜呼!华严法华两大经王,距时几四十年,其间开演群经,何止恒沙妙义,而 后复悬悬于因果者,宁无深意存焉。纵观今之宿学,每学进而道退,辩给空有, 而鲜及因果,甚则耻出诸口,浸寻有拨无之概。学风如是,反不若未及门者, 谨愿有功。世尊后托

8、地藏,或古今有同慨耶!予友金天铎学士,净宗笃行人也,其先世为名宦,恪奉是篇,并遗嘱学士, 印行劝世,学士征序于予,予曰:孝哉!是能行先人之志者也。继而问曰:伊 谁之赠?曰赠信之者。予曰否,未若赠昧之者,盖信者必有行,如健夫复知摄 生,可缓与之论医;昧者或邪见,如尪弱而膺沈痀,不可缓于药石也。至有通 三藏、诵万偈,未破半个蒲团,未断一贯念珠,辄尔高睨大谈,堕豁达空,是 谓昧中之昧,乃病将及膏肓者,与之医药,尤应先之又先也。夫因果不落不昧,一言之升堕,诚以言为心声,而升堕是心所造也。此怠 敬之机,宁不畏哉!况因果不有畛域,一其缘生,非若指心见性,吾教独宗, 斥彼之言,已近拨无矣,予故曰未若与昧。学

9、士瞿然曰:有是哉!予复庄辞以 坚其信,获报曰诺诺,遂欣然而为之序。中华民国癸卯仲秋稷门李炳南识于寄沤轩序论一、重印本书的宗旨 唐湘清印光大师说:太上感应篇,摄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 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 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且愚人之不肯为善,而任意作恶者,盖以自私自利 之心使之然也。今之自私自利者,反为失大利益,得大祸殃,敢不勉为良善, 以期祸灭福集乎!由是言之,此书之益人也深矣。又说:此书究极而论, 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萨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 身,圆福慧以成佛道,况区区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从上述寥寥

10、数语,可 知印光大师对于太上感应篇的价值,是如何的赞扬,如何的推崇!可是佛教中 高深的经典太多,大家不免轻视这本浅近的书,因而忽视印光大师的遗教,佛 教徒很少有诵读太上感应篇的人了。我也不能例外,早把这本好书束诸高阁。 直到民国五十三年,曾患严重的目疾,坎坷之中,不免烦恼丛生,自愧学佛三 十年,对于汹涌而至的烦恼,竟无法控制,才把久束高阁的太上感应篇拿出来 细读,出乎意料的,连续数日,竟平息了平日无法控制的很多大烦恼。从此每 日读诵,精神日益爽朗,身心愉悦,得未曾有。因此我更钦敬提倡这书的印光 大师,确实具有真知灼见,不愧为我国佛教界第一流的高僧;他成为一代祖师, 实非偶然。感应篇的特色,是以

11、敬畏天地神明为基础,发扬善恶因果的至理。 印光大师生前创办的弘化社,每年大量流通太上感应篇。或许有人要问:学 佛的目的,是要出离三界;太上感应篇的天地神明,尚未出离三界,怎么值得 我们尊敬呢?不错,佛法是要众生出离三界;印光大师是一位杰出的高僧, 一生说法弘化,也是上承佛旨,救度众生出离三界苦海的。可是我们要明白, 这并不是教我们废弃三界的一切,或藐视三界的一切。我们学佛,在没有出离 三界以前,还应尊重三界的秩序,遵守三界的法纪。倘若认为学佛可以藐视三 界中的一切,那么请问:你在马路上行走,是否可以轻视交通警察是三界中的 凡夫,因而横冲直撞,不尊重交通警察的指挥呢?若真是这样,那岂不要造成 交

12、通秩序大乱,车祸横生的恶果呢?生存在三界之中,对交通警察尚且要尊重, 何况维系宇宙间无形秩序的天地神明,比交通警察更高出万倍,怎可不知万分 的尊敬呢?可怪少数学佛的人,自己还没有出离三界,竟要排斥天地神明,藐 视天地神明,以致印光大师所提倡赞扬的太上感应篇,几乎已被逐出佛教大门; 影响所及,从民国四十几年至民国五十几年,短短十年之中,佛门内轰动社会 损害教誉的不幸事件,层出不穷。这证明排斥或藐视天地神明,不仅不能改善 社会风气,连佛教内部的风气,也有发生不良影响的后果。很多人不肯行善, 偏要作恶;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天良泯灭。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发天良, 才能使人不肯作恶,乐于行善。试观历史上

13、的德育故事:汉代的杨震,因敬天 而拒收贿赂;宋代的王日休,因敬天而拒绝邪淫。种种美德,都由敬天而来。 所以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无法无天,是万恶的祸源。因此印光大师的遗 教,是以敬畏天地神明作为做人修养的基础;进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净土, 出离生死轮回的苦海。还有很多人轻视太上感应篇,认为仅是人天乘而已,殊 不知佛乘虽高,应以人天乘为基础。做人没有做好,如何能成佛?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万丈高楼,应从平地做起。博士虽高深,倘无读过小学,又如何成 为博士?所以太上感应篇即使仅是人天乘,我们也绝对不能予以轻视;因为从 此可以奠定成佛的基础。虽然世上其它各种外道,或许也可视为人天乘;但他 们都是排斥

14、佛法的。太上感应篇不但不排斥佛法,且内容很与佛法相合。现在 的社会上,民众的宗教信仰很复杂;除了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 等等正式宗教以外,还有很多似佛非佛的外道,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其信徒 之众,聚会之盈,往往超过佛教。我们检讨各种外道蓬勃滋长的原因,是由于 物质文明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日益迫切,但佛教的理论 太高深,多数人难以领悟,因此渴求心灵修养的人们,势必纷纷投入各种外道 之门。今天我们要遏阻各种外道的滋长,只有弘扬印光大师的遗教,以敬畏天 地神明,作为戒恶激善的做人基础,进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净土。人人易懂, 人人易行,使大多数根基浅劣的众生,不致有望佛门而兴叹

15、之苦。佛教与各种 外道的比较,佛教好比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其余外道,好比是一座平房。 高楼大厦确实比平房伟大,可是如果高楼大厦的基层建筑不坚固,摇摇欲坠, 有倾倒之虞,那就反而不及一座坚固的平房了。佛教虽伟大,岂能忽略人天乘 的基层修养呢?当然人人都会说,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中人天乘的基本修养; 但事实上,因为多数人缺乏自我约束力,难以实行,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 发天良,才能增强自我约束力,使五戒十善易于实行。例如前面说的汉代杨震, 宋代王日休,他们虽然没有受戒,但因敬畏天地神明,前者竟能见财不贪,后 者竟能见色不淫;没有受戒,竟能守戒。这样说来,敬畏天地神明,大能有助 于五戒十善的实行。太

16、上感应篇这本书,在一部分佛教徒看来,或许也只是一 座平房而已。退一万步说,感应篇即使仅是一座平房,也与其余各种外道的平 房大不相同。因为其它各种外道,只能止于平房,阻断了佛法高楼大厦的发展; 而太上感应篇这座平房,并不妨碍学佛,且可以这座坚固的平房作基础,有利 于佛法高楼大厦的完成。所以印光大师提倡太上感应篇,意义十分深远。值得 我们深切体会的,佛教的各宗,好比大学的分系,一定要有小学中学的良好基 础,才能进入大学专攻一系。人天乘好比中小学,一定要有人天乘的良好基础, 再进而修学佛教任何那一宗,才可得到学佛的实益。好高骛远的人,人天乘也 没有学好,即侈谈学唯识、学三论、学禅、学密;往往佛未学成,连人身也不 能保持;好比一座根基不固的大厦,随时倾倒。不亦太可哀哉!今日世人对于 各宗教的评价,常视各宗教事实的表现而定,如果那一宗教恶事发生很少,善 事做得很多,就能博得多数人的拥护信仰。反之,那一宗教恶事发生很多,善 事做得很少,不论其学理如何高深美丽,也会被世人所唾弃,渐渐至于灭亡的。 明乎此理,我们要使佛教发扬光大,事实上的止恶行善,比理论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