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6521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工学结合是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 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 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 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我院电类专业自开设以来,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

2、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工学结合之路。一、工学结合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工学结合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1传统观念的制约,对工学结合的作用认识不到位,认为困难较大,效果较小,增加办学成本。涉 及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已习惯的运作模式,是一块硬骨头,迟迟不愿涉足。 2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为学生安排工作有一定困难;要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更难;学生工作要 取得报酬更是难上加难。 3学生外出工作减少了理论学习的课时,影响了书本知识的学习。 4、师资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转变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的前提。我院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高技能人才”, 根据高职定位,找准专业定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观念,面向企业 工作岗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质量、教以致 技、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切实解决高职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特别是工作实践来培养, 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训导,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守法意识、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职业生涯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力求做到学生与社会零距离,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岗位相适应。 2

4、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重点是通过校 企合作增强培养途径与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紧抓住和精心组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 键性实践教学环节与载体,重视校内学习与职业工作的一致性、课堂学习与实践地点的一体性、校内学 业考核与企业工作考核的结合性。 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电类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在总结传统的学历教育 为本的理论化教育模式弊病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是根据职业和岗位群 的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是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三是实施“1+0.5+

5、1+0.5”人 才培养模式,推进工学结合。(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运行机制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和运行机制,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全面改革学科体系下的 课程体系以及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按工作体系重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1调整工学结合的专业标准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课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根据技术领域和 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保证工学并重与交替、生产性实习占绝大比重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硬化双证书毕业标准。 本专业从 04 级开始,为推进工学结合,就开始实施“1+0.5+1+0.

6、5”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按学生 在校进行一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回校后有针对性地对理论知识查漏补缺学习一 年,再加半年的毕业实习,更加全面地将工学结合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在几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瞄准职业岗位、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技能培养、创新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加大 实践教学时数,强化校内外实训,努力建立“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专业教学新体系。 在教学体系和内容方面,根据专业人才规格要求,将电类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理论应用能力分解为 各种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并构成人才规格的能力体系。按照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设置课程体系,确定 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教学。在教学手段

7、方面,全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推行案例教学、 情景教学、模拟训练等。在考试方式方面,采取笔试与现场实操相结合的考核形式。 2调整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 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规范课程教学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专业进程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大模块,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认知 实践、工学交替、实习报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做好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如课程实习、课程现场教学、模拟情景教学等;课外组织与专 业有关的大型活动,参加社会义务活动,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战能力。

8、3开展校企合作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手段,一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建立高水平的校外实 习基地。但在实践中,企业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 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 “协办方”自然积极性不会高。关键原因是在工学结合中企业的 负担较大,如岗位问题、安全问题、管理问题、薪酬问题、学生顶岗实习的费用问题等。以前我们习惯 于将学生成群结队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 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对此,我们 借鉴了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

9、给别人”的工作思路。 将学生的工作分散安排,即每个企业安排 12 人。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 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除存在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外,还存在学生专业对口、报酬等问题。 工学结合实践经验显示,学生经常在用人单位从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操作是每个大 学生与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基本功,也是他们在用人单位可以体现的优势与强项。鉴于此,我们将工学结 合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至于报 酬,要求所有学生均取得报酬目前尚有困难,能有当然好,没有也可以。在合作企业选择上,作到与

10、多 家企业合作,合作的企业有大型企业,也有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针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我院设立了工作实践处,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工作实习制度,找 准利益共同点,探索工学结合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交互机制,实现深度结合、 合作共赢。每年为工学结合的学生提供劳务供需见面机会,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解 决了学生获取报酬的问题。 从 04 年开始,我们一直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并建立了许多合作单位,毕业时学校给合格的学生颁发 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签发的“实践证书”。目前,我们与机制公司、电气公司、新钢钒公司、修建部、 攀钢冷轧厂、攀钢热轧板厂、攀钢炼钢厂、信

11、息工程公司等 27 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从教学 互动、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定单培养、教师挂职锻炼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质性合作,取得了双赢的 效果。 4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工学结合是途径,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是关键。按照专兼结合的 原则,制定专业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引进和增加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 工作实践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提高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 同时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 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做到专兼并重。

12、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一是有计划地安排部分骨干教师到省内外高校、职业培训中心参加技术、 技能培训;二是选派、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支持教师到企业等实际工作部门兼职;三是安排专业教 师进行实习指导并同学生一道在企业进行轮岗实训;四是鼓励教师参与省内外举办的各种技能比武,在比武活动中展示本专业教师的实力和风采。同时,还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或富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同志 担任兼职教师。目前,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到达 75%,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参与社会实践或参与 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 90%,聘请社会上能工巧匠或富有专业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与专任 教师的比例持平。5推进工学交替 本专业从创办

13、开始,我们就实施了“1+0.5+1+0.5”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始终没有间断。按照新 的培养模式,我们将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职业岗位实践,二是毕业实习。职业岗位实践 在第三学期进行,为期 5 个月,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为岗前培训,时间一个月,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安 排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理念培训;第二为上岗实训,时间四个月,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被安排到企 业实训,并由带队老师统一调度,定期轮岗。几年来,我们分别组织学生到机制公司、电气公司、新钢 钒公司、修建部、攀钢冷轧厂、攀钢热轧板厂、攀钢炼钢厂、信息工程公司等 27 家单位进行工学交替, 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了学生的职业感应

14、,尤其是通过对口职业岗位的实践锻炼,树立了学生正 确的职业观,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增强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为后期校内的专业学习奠定了更 加扎实的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作为一名准职业人进入单位实习,通过实习,迅速 转换角色,顺利实现就业。 三、工学结合的成效三、工学结合的成效 实施工学结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全面 提升,专业实力明显提高。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工学结合推进了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一方面建立了校内仿真实训室,另一方面建立了许多校外实 训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2)社会反响好 本专业目前有 4 届毕业生,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社会声誉好,许多用人单位的老总 对我们学生的评价是工作热情高、技能强、综合素质好。正因为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良好表现,许多用 人单位的领导通过我们的毕业生找到了我们学校,要求与我院签定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 (3)专业实力不断增强 工学结合,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教师整体实力得到加强。目前,本专业教师实力雄厚,而 且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职称。无论办学规模、专业实力、师资力量、还是学生在社会的声誉都得到了极 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