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6263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创新政策 来源: 北京技术市场网站 发布时间: 2007-04-23访问次数: 【 字体:大 中 小 】 新加坡于 1959 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 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 年被迫独立建国, 经过短短 40 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这一切都与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采 用的经济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模式历程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总是与政府的影响和介入分不开,这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背景渊源。 新加坡独立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落后的经济基础;有限的国内市场;教育不普及;高失业率;种族冲突;无社会和居住保障;面对外来威胁。贫穷落后的现实迫

2、使新加坡把吸引外资作为发展经济的核心策略。吸引富国投资,不 仅是出于尽快摆脱生存的危机的考虑,更是出于其自身安全的考虑。如何吸引外资是新加坡当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新加坡的做法是:政府以补贴的方式鼓励 外资落户。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奏效的。但用于补贴的资金从何处来呢?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有其独到的做出:通过强制推行个人储蓄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国家资本的来源和积累 问题。中央公积金不仅为吸引外资提供了补贴来源,同时也为兴建政府组屋(相当于我国的 经济适用房)提供了资金支持。在初创的 19651973 年之间,新加坡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补贴的方式加大了对外 资的吸引力度,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3、。外来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推动了 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机会;大力兴建政府组屋,不仅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有力地 拉动了国内消费市场,既使人民安居乐业又有助于国家资本中央公积金的扩大积累, 形成了特有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随着形势的变化,虽然后来政策有所调整,但基本模式并未改变,而是在原有基础上 逐渐完善。例如,在 19741985 年之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并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新加 坡在贸易转口占经济主导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加工业,出现了国内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来雇佣劳动力。当时的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移民法,利用 廉价外来劳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

4、提高中央公积金的缴纳率,限制本地 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19861997 年,针对房地产投资过热和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等问题,新加坡大力发展 服务性行业,将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二引擎“,特别是金融和信息资讯服务业的 快速发展,把新加坡变成地区金融和信息中心,使其具有贸易和金融的吸纳和辐射能力。1998 年后,亚洲金融危机使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以 及高昂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原有的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其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集中 在利用成熟的经济体制,积极发展知识型经济产业,鼓励国民创新创业,政府努力营造良 好环境等方面。二、政策框架新加坡的发展经历了初创阶段(19

5、651973 年)、高速增长阶段(19741985 年)、发展 服务业阶段(19861997 年)和步入转型阶段(1998 年以后)。纵观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 现,新加坡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积累的过程,其发展模式可简单概括为“ 资本劳力型“,新加坡自认为是“管理型“,也有一定的道理围绕发展模式所制定的政策,与 其说有什么创新,还不如用适用性和配套性来形容更加贴切。像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虽然 从宏观上看增长快速、稳健,但在微观方面所存在的是否有利于创新、是否具有活力、是 否在高效运行问题在学术上还有不同观点。但毫无异议的是,新加坡的政策结构合理性,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

6、,从这个角度说,新加坡的模式也是一种创新。其政 策结构可分解为 8 个方面: 1.法制严明,政府廉洁法制严明和政府廉洁是新加坡最突出的特点。在经济领域体现为产权清晰(进入转型阶 段,包括对知识产权的承认和保护)和资产所有人有不容置疑的法律地位,这对吸引投资者 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政治稳定和法律严明为外来投资者树立了在新加 坡长期发展的信心。2.贸易开放,不加限制新加坡的面积虽然只有 600 多平方公里,但却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加之贸易和投资开 放,成为重要的贸易通商港口和物流中心。在新加坡,除了对烟、酒和汽车等课以重税之 外,其余的进口商品全部免税,不加限制。新加坡热衷于双边自贸

7、协定,已经分别与美国、 欧洲、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签订协议,正在与印度、加拿大、韩国、卡塔尔等国家谈判, 大有形成世贸协定中枢的趋势。3.高积累和谨慎财政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完善,为引进外资和兴建居民住房提供了资金来源。新加坡政府坚 持谨慎财政,连续多年的盈余为直接介入经济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有观点认为,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有的高积累国家之一。4.吸引外资低税补助新加坡以亲商而著名,素有“亲商政府“之称,注重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经商环境。新加 坡对企业税收采取低税制,只征收所得税一个税种,税率为 20。为鼓励企业研发,还实 行了研发费用双重扣除,以减轻企业的纳税负担。对于经营先导型产业的技术企业,免税 期

8、可长达 10 年。为鼓励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政府对公司总部的税收只有 015。这一优惠政策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入驻新加坡。自 1998 年美国 Caltex Petroleum 总部从达拉斯迁到新加坡,接受新加坡政府第一个总部奖后,短短 3 年时间,就 有 3600 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在新加坡落户,其中有 220 家得到了经济发展局的补贴,外 来公司在当地的消费比 8 年前增加了 10 倍。新加坡经发局正计划到 2010 年再吸引 280 家 国际知名企业把总部设在新加坡。除了对企业的低税收之外,为了刺激外资,经发局还采 取了直接补贴或共同承担经营成本,以及合资等形式。5.

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公积金的普及和完善,不仅是国家资本积累的来源,也为每个勤奋工作的人提供 了某种安全感。中央公积金毕竟是个人储蓄,没有社会统筹,别人拿不走,是种激励措施, 也利于人才流动。政府公务员失去了“铁饭碗“和退休金,所有受雇人员都在同样的起跑线 上,鼓励竞争流动。对于外来人才,只要加入永久居民(类似美国绿卡),必须建立个人中 央公积金户头,人才流动不受限制。6.层次教育与职业培训新加坡崇尚所谓的“精英治世“。这里说的“精英“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政府奖学金 得主。“精英“们海外学成后,必须在政府工作 5 年,保证公务员队伍有一定的人才比例。 新加坡在教育方面非常舍得投入,年度教育拨款

10、占政府预算的 21以上(l9972003 年)。 按照目前消费价格水平计算,每培养一名“精英“海外博士毕业,政府支付的费用高达近 100 万新加坡元。重视培养“精英“,并不代表忽略教育普及。新加坡实行的是 10l1 年基础义务教育, 即小学 6 年,中学 4 或 5 年,公民和永久居民子女均免收学费。针对毕业生的不同情况, 中学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又分 3 个层次,可供选择。首先是入初级学院,两年后升大学,学 业优秀者,可以获政府奖学金,成为“精英“,这是第一个层次;其次是进入工学院,相当 于大专,这是第二个层次;最后是进工艺学院,相当于技工学校,这是第三个层次。不同 层次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不同

11、的就业需求,这正是新加坡教育的成功之处。新加坡的大 专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既具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专业技能;既具深入研修的基础,又 能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深受雇主的欢迎。在职培训和终生教育是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措施。鉴于早期员工文化水平普通 偏低,新加坡劳动人力部和全国职工总会发起了数项培训在岗员工的计划,以补助的方式,鼓励企业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对于仅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员工,以基础知识培训为主, 包括英语和数学。对于 40 岁以上还没有大专学历的员工,雇主至少要为其安排 6 个月的离 岗补助培训。特别是在高速增长的 19741985 年,政府还采取措施限制增加工资,用于在 职培训。政

12、府还为创办经营小企业的自雇人士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班,为其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 巧。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随着信息资讯业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劳动人力部和资讯通 信 发展管理局共同合作,为员工培训现代信息知识和技能,至少 50的产业工人通过培 训取得了各种专业技能资格认证。进入本世纪以来,参加在职培训的企业已达 60以上, 培训工人 30 万人次。为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其培训内容也从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 授过渡到创新能力的培训。外资雇佣者认为,新加坡员工守法敬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教学优势突出, 能够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尽管劳动力成本还在攀升,新加坡对外来投资仍具吸引力。7.人才引进及

13、移民法调查结果显示,19912000 年,外来移民对新加坡的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 41,其中 智力型和技能型移民的贡献占 37,显然他们的人数仅占外来务工人员的 1/4,但贡献却 是非智力移民的 10 倍。以研发领域为例,2002 年,新加坡全国共有两万名研发人员,外 来人才高达 78。吸引外来人才为我所用,是新加坡短期内从贫穷跨越到发达行列的成功 经验。 新加坡将人才立法放入移民法框架内,吸引人才与吸引投资相结合,恰当地处理了补 充简单劳动力和限制不需要的人员入境的关系。新加坡既注重吸引实用型人才,也着眼于 未来发展,每年有计划地从中国等国家吸引优秀大、中学生,资助其在新加坡留学,签订 合同,

14、要求其毕业后至少在新加坡工作 6 年。8.培育发展产业群链刚独立的新加坡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最先发展的是以炼油业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 尽管新加坡不产原油,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加之主观努力,利用 外来资本培养本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完成了炼油化工产业的发展,成 为制造业第一支柱产业。随后又在 90 年代和近几年发展了微电子和生物制药技术产业群链, 增加了两个支柱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的附加值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人均年产值高达 91 万 新加坡元,是其他制造业平均值的 6.5 倍,显示出知识经济产业的活力。有选择地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链,是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重

15、要战略。由于国土面积有限, 劳动力成本高,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必然选择。如何利用外来资本带动本国 加工业的发展,使本地企业有机地融入到国际化产业当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为解决 这个问题,经发局于 1986 年发起了本地工业更新计划(Local Industry Upgrading Program)。 该计划通过 3 个步骤,逐步提高本地加工业的水平,与跨国企业结成供应商或客户关系, 最终达到在本地形成产业群链的目的。第一步是先从总体上提高本地企业的运行效率,例 如生产计划、仓储运输、资金和技术管理能力等等;第二步是把新产品和新工艺引入本地企业;最后是与跨国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成为外资

16、企业的合作伙伴。培育产业群链的关键在于企业经理人员。经发局遥远一批精干的管理人才,派到跨国 公司工作,并为其支付工资。这些经理人员先找出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差距和缩小差距 的办法,然后逐步请跨国公司以培训的方式支持一些项目交给本地企业承包。跨国企业为 降低成本,乐于在当地转包加工和服务项目。经理人员不断穿梭在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之 间,及时解决管理和技术上的问题,最终使本地企业融入到产业中,形成了有序发展的产 业群链。三、创新举措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成本的提高,持续增长很难一再依赖有形资本的积累和投入。 特别是金融风暴后,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新加坡深刻地感觉到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 不再适用了,必须“与时俱进“,牢牢抓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逐步转变成“创新型“的发 展模式。 1.研究开发新加坡于 1991 年成立了科技局并制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