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5418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践行先进文化、彰显青年价值-以农村老年人生活为例调查报告学院:长沙民政技术学院班级:民政管理 1033 姓名:赵梅-以青海省门源县的村庄为例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伴随着老龄化,衍生出了许多的老年生活问题,曾经意气风发的他们,现在存留的只是被岁月留下的痕迹,现在的他们年老体弱,感情上孤寂,目前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老年生活的一系列措施和法规,但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老人仍未得到生活上的保障,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和孤寂老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精神上都缺乏关心。怎样做才能让老年人很好地安度晚年,享受一些国家的福利待遇,为他们晚年的生活创造

2、一些很好的生活,已成为了社会和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 农村养老 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 一、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调查 目前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人数占全国老年人人数的 73.8据统计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 85.4,部分自理的 9.6,不能自理的 5.0,而农村中老年人自理的情况不容乐观仅只有25.5的人能够完全自理,不能自理的人占绝大多数,而这个数是远远高于城市老年人数的,这主要是城乡的主要差距所产生的。 二、关于养老现状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踊向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西部以及东部欠发达地区出现了大批的“

3、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现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通过对青海省门源县“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精神文化生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针对当前农 村“留守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农村产生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性,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自然村成为老人村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的生活现状值得我们关注.为此我们对门源县的自然村进行了调查, 门源县位于青海省的东部,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

4、海省东部,东部和北部与甘肃省相邻。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全县东西长 156 公里,南北宽 104 公里,总面积 6902 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 15 万人。 (一)农村老人的经济生活来源 我们主要对“留守老人“在儿女都外出打工之后的生活来源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有超过 60%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来自儿女打工赚来的钱,只有不到 40%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来源来自自己耕种的土地,这部分人大多为 55-60 岁之间,而 60 岁以上的老人则主要靠儿女供养.而儿女每年给老人的钱大都在 2000 元左右,基本能够维持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可以看出“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是有保障的,不必为吃饭问题而产生恐慌. (

5、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不应仅仅从生活上考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放在更加显著的位置,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进行了着重的调查.这次调查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主流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感想;老年生活是否丰富多彩. (1)对当代主流文化的态度 通过调查超过 85%的“留守老人“对当代文化的开放性表示不能理解,调查中一位老人这样说到:“一打开电视看文艺类的节目就受不了,那些人穿着暴露,发型各异,要是在我年轻的时候他如果这样肯定要被唾沫淹死的.“有不到 10%人表示对此没什么看法,只有不到

6、5%的老人表示可以理解,认为毕竟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的思想转换意识还比较差,农村旧有的保守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巨大差异才导致了所谓的文化“代沟“,这也是农村社会家庭矛盾比较激化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正确的引导,而不能采取过激的行为,如果采取过激的行为会导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更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感想 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老人对传统文化的流失表示痛心和恐慌,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一旦丢失我们的民族将面临巨大的考验.但随着电视机等现代信息工具的普及,这一古老的剧种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

7、在调查中有很多老人希望能多看几场戏.以前常见的文化形式现在竟然变成了一种奢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西方文化的传入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一定消失?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不应以一种原有的艺术形式的存在而否定新的艺术形式的进入,也不能因为新的艺术的传入而忘记自己传统的东西.这些都是极端的做法,我们应在保持原有的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那些好的有益的外来文化,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 (3)老年生活是否丰富多彩 我们主要从农村“留守老人“的文体活动,村委会在“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留守老人“对老年生活是否感到孤独,寂寞等方面进行调查. (参见附件一)从表 1 中我们

8、可以看到参加体育锻炼的“留守老人“占到 44%这说明他们的身体健康意识在增强.只有 22%的人读书看报说明“留守老人“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无法订阅报纸刊物.经常打牌下棋的为 13 人,占到 26%.因此我们应注意文化的向下传播,让更多的农民及时的了解文化信息,还应该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娱乐方式. 从表 2 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村里也没有组织过类似的活动.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没有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几乎所有的村委会没有考虑到老年人有这方面的需求,大部分村里的领导都存在官僚主义的倾向,认为当官就是管别人的 ,而不是服务别人的

9、,我们应当及时的改变这种固有的观念,引导村干部思想的转变,变管理者为服务者. 从表 3 可以看出,“留守老人“中经常感到孤独的占到 62%,可见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在调查中大部分的“留守老人“都感到自己老了已经没什么用了,孩子们外出打工感到自己是个累赘.认为有很多心里话找不到人诉说,感到很孤独,我们认为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也有很大的关系.应当提倡儿女多回家看看,多从精神上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人老了更需要儿女精神上的关怀,这样他们才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对别人的意义,就会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普遍认为的“人老无用“的思想.还应该增加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

10、他们感觉到生活的快乐,也能够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三)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老人“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认为每年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调查中有一位老人的话从反面揭示了这一点,他说:“ 现在过年真是太没意思了,不象以前了,从腊月 23 就开始准备年货,什么鸡啊,鱼啊,都觉得新鲜,可现在这些东西经常吃了,过年也提不起精神了. “可见农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渐的提高. (四)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解程度及其执行情况 我们主要从农村“留守老人“是否参加过以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 100%的“留守老人“没有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1、只有 14%的人知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正确意思,有 78%的人根本就没听说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一概念,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农村社会保障还是空白,可见当地政府并没有很好的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农民的参保意识淡薄,“养儿防老“意识依然在农村老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政府机关应当加强对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让 老人真正的认识养老保险,并积极的参与养老保险. (五) 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状况 我们主要从农村“留守老人“得病后的反应,他们平时看病的地方,他们对自己村里的医疗条件的满意程度,他们平均每年的医疗花费及医疗费用由谁承担. 通过调查有超过 65%的“留守老人“在得病后选择立即找医生,有不

12、到 34%的“留守老人“在得病后选择扛不过去了再找医生,这表明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在选择看病的地方时,有 78%的“留守老人“选择找村里的医生看,有 22%的人选择到乡镇或县里的医院看病,可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还不是太宽裕,虽然生活条件比以前提高了很多,但是相比之下他们的生活还是不够理想的.他们怕进大医院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医疗乱收费现象让老百姓承受很大的痛苦,进医院难,看病难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六)如何理解儿女在外找对象 (打工期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离开村庄来到东部沿海城市打工,在这些打工群体

13、中,大多是未婚的青壮年.他们在城市接受到了新的文化体系,漫漫的对农村老的文化体系产生了抵触情绪.青年异性在一块打工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感情,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的青年选择了在外结婚(对象大多为外地人).我们就这一现象对“留守老人“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听听他们的看法,通过调查,有将近一半的“留守老人“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样违背了农村的婚姻传统,并且对外地人普遍持不信任态度.虽然他们比较反对这种现象,但大多都没有去阻止自己的儿女去这样做,一位老人这样无奈的说:“ 孩子大了,想管也管不了了,再说了强扭的瓜不甜,就由他去吧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的思想依然非常的守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很差,

14、认为托人说媒才能结为夫妻.对于日后和孩子们怎么相处,特别是怎样面对文化差异这一问题,都还没想清楚.。“ 小结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及对文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为解决“留守老人“的问题提供物质基础,才能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经济是解决 “留守老人“问题的根本.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在继续稳定和强化家庭养老方式的基础上,应由家庭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方式过渡.现在家庭规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养老的基础.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农村出现了“4

15、-2-1“的家庭结构,家庭结构变得更加小型化,家庭的相对收入也大量减少,所以家庭的赡养能力降低,现行的家庭养老方式已经难以承担养老的负荷.推广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重要途径. 3. 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怀与照顾 . 村委会的干部应经常性的对“留守老人“进行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关怀与慰问,让老人们感受到党和国家温暖,村作为“留守老人“生活的基本单位体,村委会应定期性的组织一些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他们不感到空虚,更好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4

16、. 积极鼓励打工青年回归创业. 大多数青年打工反乡后就用打工赚来的钱盖房,取媳妇,而没有把这些钱变为资本投资于生产部门,没有使货币变为资本实现价值的增值.应积极鼓励打工青年回归创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工作,可以减少“留守老人“的数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忠卫: 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之原因剖析 , 青海社会科学.1997 2赵记辉: 宗教世俗化和农村老年人的社群认同 2004 附件一表 1:您的老年生活是否丰富多彩 选项 体育锻炼 读书看报 打牌,下棋 参加村里活动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经常 22 44% 11 22% 13 26% 21 42% 偶尔 10 20% 20 40% 20 40% 13 26% 没有 18 36% 20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