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4671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收缩可能使你失去转瞬即逝的产业机遇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曲折的螺旋式上升态势。这种曲折催生了中国的新经济环境,物价、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购买力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使得诸多企业的经营要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传统经营资源不可控,经营环境和运营体系不稳定。大部分中国企业从未经历过这些。大多数企业会习惯性地选择保守经营,认为只有大部分中国企业从未经历过这些。大多数企业会习惯性地选择保守经营,认为只有收缩才能规避风险,实现平稳过渡。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企业的营销更是无所适从,于收缩才能规避风险,实现平稳过渡。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企业的营销更是无所适从,

2、于是,营销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过冬。是,营销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过冬。只能冬眠吗?笔者认为不尽然,绝不能一概而论。经营环境变化,经营要素不稳定,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是挑战,是困难,是坏事;对于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就是机遇,是好事。19971997 年粮油物价风:年粮油物价风:“一龙二象一龙二象”一路狂舞一路狂舞1997 年,中国粮油市场遭遇了一场物价风,绝大部分方便面企业在这种突如其来的风波面前乱了手脚。他们一边看着原材料价格不停上涨,一边不停地算账,测算自己的利润流失了多少。测算的结果是:大部分方便面企业采取了收缩保利润的经营策略,暂停了市场开发,砍掉了有量无利的策略性竞争产品,取消了促销费用,甚至还压

3、缩了销售人员编制。但有两家企业逆势而行,他们就是华龙和白象。要产业地位,不要一时暴利要产业地位,不要一时暴利当时,华龙和白象是方便面产业中的两个成长型企业,甚至还处于行业第三梯队中,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都无法与当时方便面的领军企业康师傅、统一、华丰、龙丰、南街村相提并论。但华龙和白象从这一轮物价风中,看到了威胁,也看到了机会。当时方便面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消费在迅速增长。而物价的上涨是周期性,况且1997 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只吃掉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知道,成长期的产业利润是不正常的,产业快速成长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竞争导致利润不断缩水的过程产业快速成长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竞争导致利润不断缩水的过程

4、。因此,现在能赚取多少利润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迅速提升规模和产业地位,为企业赢得赚为企业赢得赚取利润的取利润的能力能力。(青岛 600 筐)他们认为,只要能在一定的周期内承受成本的压力,拿到产业的正常利润,不妨暂时放弃产业特定时期的暴利,赢得的将是一个全新的未来。正负差原理正负差原理在华龙和白象的眼里,过去投入 10%的费用也难以拿下的市场,现在其他企业收缩了市场投入,自己只需要维持原来的投入,或略微再投入 3%5%,就能非常顺利地拿下来。这就是后来他们总结的“正负差原理正负差原理”:当竞争对手加大投入时,你的市场投入就你的市场投入就被稀释了被稀释了,只有大于对手的市场投入,才有效果;当

5、你的投入低于对手时,投入就打水漂了;而对手收缩时,你只需要维持或略微加大一点就能胜出。现金流问题现金流问题当然,华龙和白象也战略性地预测了企业流动资金流动资金问题,采取了两大措施:1.加快市场资金的回笼。取消货到付款的政策,实行先款后货,款到发货。同时出台了预付款奖励政策,甚至把市场支持与货款支付方式挂钩。这些措施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还减少了资金风险,改变了整个行业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2.在采购规模翻番的同时,对供货商采取定期定额支付的方式,与主要原材料供货商签订战略联盟协议,在现有采购额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争取供货商的信用额度。当时,很多方便面企业采购额大幅度减少,导致上游供应商产

6、能过剩,甚至停机停产。而华龙和白象的采购额却大幅度攀升,供应商似乎也看到了这两家企业的战略意图,非常愿意给予配合。现在很多企业担心扩张时流动资金成问题。事实上,不同规模的方便面企业对经销商和供货商的资金占有不同:你年产值 3 个亿,可以很轻松地占有 800 万元经销商资金,而供货商最低也会提供 1000 万元;你年产值 6 个亿,最低也会形成 1500 万元的经销商预付款,供货商会提供 2000 万元以上;你年产值 10 个亿以上,就几乎不需要自备流动资金,除非固定资产投资。方便面企业只有在扩张起步时资金压力比较大。事实上,只要企业规模提升了,就能盘活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企业不缺钱,缺的企业不

7、缺钱,缺的是盘活资金的市场地位。是盘活资金的市场地位。一战成名一战成名在逆向思维的指导下,华龙和白象迅速采取了积极的市场拓展政策:华龙迅速在河北市场崛起,白象一举拿下河南和山东市场,同时两家平分了山西市场。接下来,两家又异曲同工地向市场投放策略性竞争产品,白象推出了“白象 100”,而华龙推出了“小康家庭 100”。这种另类的行为产生了连锁反应,一时间他们在业界名声大振,很多对手的经销商纷纷寻上门来。这两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借机实现了快速成长,坐上了方便面产业第二梯队的金交椅。同时,这种跳跃式成长实现的经营规模,迅速化解了企业采购成本上升的不利因素,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固定费用,从另一方面赢得竞争

8、优势。 对手目瞪口呆对手目瞪口呆而当时处于领导品牌的华丰、龙丰、熊毅武、南街村等方便面企业,都采取了收缩保利润的经营策略。它们首先向客户追加了运输费用,它们首先向客户追加了运输费用,比如:凡是超过 500 公里的运距,超过部分的运费客户承担;其次取消了原有的渠道促销支持;甚至砍掉或压缩原来的策略性竞争产品。这些企业确实保住了当时的利润,却丢掉了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这些企业确实保住了当时的利润,却丢掉了市场份额和市场地位,同时也失去了原有的产业地位。没有规模上的优势,企业的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又被新兴的华龙和白象围攻和包抄,结果节节败退。或许这些企业的一蹶不振,逐步萎缩,直至今天面临退出的局面,还

9、另有其因;或许今天的华龙和白象成为方便面企业的领军品牌,也另有其因,但同一时期选择不同路径,却成为两类企业的分水岭,却成为两类企业的分水岭,也会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吧。20032003 年物价风:风中起舞的斯美特年物价风:风中起舞的斯美特2003 年是中国粮油市场物价最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里,粮油价格连续数次上涨,风波一直持续到 2004 年的 3 月份,整体粮油价格水平上涨 20%以上。加上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塑料包材上涨,那一年,中国方便面企业有近半数关门停产,甚至倒闭。压缩费用,收缩市场半径,直接提价或变相提价措施?大部分方便面企业以“保命”来形容自己的经营策略调整。而当时的方便面企业斯美特,

10、却临崖起舞,采取了不要命的玩法。这是为什么?一切以规模为前提一切以规模为前提2002 年的斯美特,年销售收入不足 3 个亿,在方便面同业中仅处于第三梯队,没有什么优势。按说,实力如此,在如此强大的经营压力面前,也应该选择保命的经营策略以渡难关。斯美特没有这么做。它从同行的行动中找到了自己的路径。斯美特认真分析了产业机会:方便面产业逐步成熟,增长趋缓,30%的增长水平不会超过两年。因此,这是奋起一搏的最后时机。错过了这个时机,或者说这个时候不能成功突围,想实现规模扩张、改变产业地位就几乎不可能了。斯美特分析了物价可能上涨的幅度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按照当时企业的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和毛利水平测算,如果

11、销售收入翻一番,企业的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边际将递减和毛利水平测算,如果销售收入翻一番,企业的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边际将递减 6 68 8个百分点;同时,采购成本会维持原水平,在不赢利的前提下,可以再向市场追加个百分点;同时,采购成本会维持原水平,在不赢利的前提下,可以再向市场追加9%9%13%13%的费用投入。的费用投入。这个以成长为导向的战略分析了未来的规模分摊成本,结构产出效益的可操作性,还预测了战略行动后形成的产业竞争格局及产业地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斯美特的另类套路斯美特的另类套路1.瞄准重点市场。向重点市场重点投入,以期取得市场地位,做成根据地市场,“我的地盘我做主”;2.升级产品

12、的爆发式推广。斯美特也明白,自己的战略绝不是通过低价产品换销量,而是通过牺牲升级产品的自身利润,来换取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大部分企业追求高端产品出效益,斯美特却向高端产品要市场份额。这种逆向思维使斯美特当年的主导升级产品“思圆”冲出重围,占尽先机,此单品占据企业销售额的半壁江山,不仅成为斯美特的声誉产品,也成了整个行业的标志性产品。3.加大市场的人力投入,深耕细作市场与渠道,强化售后服务。整个行业几乎都在收缩中休养生息,斯美特在“全无防”的情况下为自己创造了历史性战略机遇,一举实现销售收入翻番,同时拿下了山西、陕西、浙江、湖南 4 个省级市场,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均占第一。这给斯美特随后的 3

13、年注入了发展的强大动力,其销售收入从 2002 年不足 3 个亿到 2003 年的 5 个亿,接下来 2004 年 8 个亿,2005 年 10 个亿,2006 年 14 个亿,2007年 17 个亿。而 2007 年斯美特一路狂飙闯入中国方便面产业的前五强,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系列的好运,或许斯美特在决策时也没有想到,或许也非一策之力,但这一案例清楚地告诉我们:基于现实考虑现实,就决无战略可言。斯美特和 90 其他方便面企业一样,都面临原材料上涨带来的经营危机,都在考虑企业发展的问题,但更多的企业考虑了现实的“渡难关”,考虑了基于战略的风险,却忽略了战略背后的“柳暗花明”与“峰回路转

14、”。斯美特十分清楚,如果不能借助产业的机遇推动自身的发展,迅速提升自己的规模和产业地位,就无法走上更高的平台,无法整合更多的市场和社会资源,在平台决定卓越的市场竞争规则下,就决无出路可言。同样,如果不能逆向思维,把同业的问题转化为自身的机会,企业只能原地踏步。同业不同命同业不同命值得一提的是,2003 年前,河南方便面行业中也有两个企业与斯美特当时的规模相当,2002 年销售收入也都在 2 个多亿,但它们采取了“保命”的经营策略。可能是太过于关注企业现实的经营,而缺少了对战略机遇的认识与判断,这两家企业在近两年一直寻机突围,却无法找到起跑的路径,因为产业机会已经消失,产业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产业

15、的竞争梯队已成定局,要想打破现有的格局,即便是当年斯美特一战成名的策略也不管用了。一直到现在,这两家企业仍然停留在 2003 年的规模上,销售收入一直在 3 个亿左右徘徊,几度出现萎缩,甚至经营举步维艰。对于所有食品企业来说,没有市场份额、市场地位和产业地位做基础,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也绝不是简单的做大或做强的问题争论。康师傅为什么岿然不动康师傅为什么岿然不动康师傅在大陆方便面产业领军了十几年。这十几年之中,它同样经历着其他同行所经历的物价风,但康师傅并没有在风波中迷乱,更没有像其他方便面企业一样开展“保命战”。为什么?1.1.产业地位。产业地位。康师傅无论是品牌还是产品都在领跑,

16、赢利能力也在领跑。同时,康师傅也在领着,康师傅也在领着中国方便面的消费者跑中国方便面的消费者跑消费者愿意拿出更多钱来消费康师傅;(傅加消费者愿意拿出更多钱来消费康师傅;(傅加- -青岛啤酒的青岛啤酒的愿景)愿景)2.2.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企业的规模。对大部分食品企业而言,规模仍然是竞争的前提,没有规模就没法参与同台竞争。3.3.市场地位。市场地位。市场之争说到底就是市场地位之争,有了市场地位才能做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才能建立竞争门槛,才能制定竞争规则。2007 年至今,中国粮油价格历经几轮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随着劳动力、能源等成本的上涨而上涨,又有一大批方便面企业纷纷下马。而康师傅 2007 年的利润额占据整个中国方便面产业利润额的半壁江山,2008 年上半年的利润额超过了 6500 万美元,保持了连续上升的势头。我认为,决定食品企业命运的最终还是企业规模和产业地位决定食品企业命运的最终还是企业规模和产业地位。只有在战略的指导下,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完成规模和市场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存危机。同时,只有品牌下的规模和市场地位才有议价能力,议价能力是企业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