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44637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刘宗绪、杨宁一等专家把人类文明轨迹划分为以下九个时期:一、从史前时代到早期文明一、从史前时代到早期文明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城邦文明出现(公元前 9 世纪以前)二、轴心时代二、轴心时代早期文明阶段过后,进入了古代文明的轴心时代,大致从公元前 9前 3 世纪。 “轴心时代”这一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来的。他认为,这一时期在中国、印度、希腊等地首次出现了许多哲学家,表明人类对自身进行了反省,发生了巨大的精神觉醒,精神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促使人类历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元前 6 世纪,希腊泰利士、印度释迦牟尼、中国孔子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进行系统哲学思考

2、的开端,也是人类精神觉醒的明显标志。 由此再向前推两个世纪,已产生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奥义书,在西周与东周之交的中国, 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当时人们深思与反省的篇章。这一时期,古代人类在天人关系上已开始冲破早期文明时代的樊篱,有了新的觉醒,而且形成了研究的传统:印度的宗教研究传统,希腊的科学研究传统,中国的人文研究传统。三、帝国时代三、帝国时代大致从公元前 3 世纪之后,继中国的百家争鸣、印度文明的繁盛和希腊灿烂的古典文明而起的,是一个更为发达的帝国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 5 世纪左右。在这期间,文明地区进一步扩大,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农业文明带。在这条农业文明带上,印度、中亚地区出

3、现了几个帝国,如贵霜帝国。在文明带的西端有强盛的罗马帝国,东端则有大一统的秦汉帝国。这些帝国繁荣强盛,远逾以往的城邦国家。在轴心时代和帝国时代,亚欧大陆上逐步形成了三大古典文明,即以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欧洲文明,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印度文明,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标志的中国文明。这三大古典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光彩熠熠,长久地影响着后世,至今不衰。四、文明并列的时代四、文明并列的时代714 世纪,亚欧大陆的格局出现了调整,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代表的中亚、西亚文明区,以儒家学说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这三大区域的文明各有特点,分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亚欧大

4、陆上的三大文明区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无一例外都还处在农本经济状态之中。农本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维持生存和满足自我消费为生产的根本目的。这就必然形成封闭保守的局面,很难打破,因而人类文明也难有大踏步的发展。五、手工工场时代五、手工工场时代在 16 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始于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北部的资本主义萌芽,此时有了更大发展。西欧各地手工工场兴起,农业商品化的进程在加快,农本主义向重商主义转化。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征服活动和商业革命的发生,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加速,商品经济较之自然经济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更鲜明地显露出来。自给自足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封闭,

5、基本上排除交易,能够自行解决衣食住行之所需。商品经济恰恰相反,它以出售为目的,生产的是交换价值。它面对市场包括世界市场,以赢利为宗旨,在竞争环境中运作。它是外向的,开放的,充满了活力。扩大再生产、不断提高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就是其活力的体现。这种活力正是它的优越性所在。在竞争机制下,上帝的意旨、门第与血统的高贵都失去了作用,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市场走向的观测,完全依靠人的才干。于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作用被提上了历史日程。由此,关于人性和人权的学说也就应运而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理性哲学、启蒙运动等就是由商品经济呼唤出来的新思潮。大批睿智之士对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

6、和批判。他们坚持唯物主义,提出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来对抗神学迷信;用人的理性对抗上帝的意旨;用天赋人权对抗“神授王权”和贵族特权;用提倡科学知识反对愚昧盲从;用宣传法治对抗人治,如此等等。他们在全面否定和批判现存制度与传统的同时,为新的理性社会勾勒了一幅理想的蓝图。资本主义的崛起推动了政治上的变革。1618 世纪先后在尼德兰、英国、美国、法国发生了革命,建立起最早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这时在欧洲出现的“开明君主专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方式,尽管在手工工场时代还不能完成这一过渡,尚需假以时日。由此看来,向资本主义的转化,有革命的道路,也有改革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将取代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7、,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在西欧资本主义崛起之时,亚欧大陆其余地区也有几处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这些地区不具备西欧的那些条件,没有跨国贸易网络,却有积淀太多的传统体制,结果资本主义萌芽或遭扼杀,或难以成长。中国在明中叶后也有了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强大的皇权专制主义和牢固的传统体制,以及隔绝海外贸易的环境,使这种新的事物难以发展。明清交替时的战乱和清政府重本抑末的政策,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直到 15 世纪,仍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前列的中国以及东方各地,到 16 世纪时已经游离于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网络之外,在文明演进上相形见绌了。六、蒸汽时代六、蒸汽时代18 世纪后半期始于英国、19

8、 世纪前期及于西欧各国和北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近代史的第二阶段即蒸汽时代。正是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人类历史进入了 19 世纪。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成为整个 19 世纪历史的主要趋势。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制代替手工工场,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阶级结构出现新的组合。工业化进程启动后,使人口分布迅速改变,城市化进程大为加快,促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就业选择发生变化,也使传统的由家长指挥的生产型家庭因年轻人外出谋职而出现改变,自行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增多。就在这整个社会发生变革的时期,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

9、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影响也在更快地传播,资本主义与前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迅速发生变化。从 19 世纪 2070 年代,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和改革在欧洲和美国与日本接连发生,一批原本是封建制度的国家跨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同时工业革命前的政治上层建筑也发生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由主义思潮从启蒙时代以反对特权和争取人权为主,发展到既要求人权自由,又主张将自由主义当作管理经济和制定政策的导向性学说。在经济学说上,也越出了保护主义的范围,突出了自由竞争的理论。民族主义思潮也诞生出来,极力唤起自重自强和自我振兴的民族意识。同时,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广泛流行,并诞生了科学社会

10、主义理论。生产力的大发展,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殖民征服范围的扩大,使得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起来。资产阶级以血腥的手段征服世界,同时也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这个体系将世界逐步连成一气,从宏观角度来看,乃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残酷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激起了反侵略的民族运动的高涨。这股民族运动的潮流当时在亚洲表现得最为突出,声势浩大,有的持续多年,给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不过,这些斗争仍属于传统农民起义那种性质的反抗运动,不能提出近代性质的资本主义纲领,领导者也都是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这时兴起的又一股新的历史潮流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人阶级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从诞生起便开始了

11、自己的斗争。此时的工人运动大多有自发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的特点,这是历史条件造成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还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政治民主也还未建立起来。工业革命促成的社会变革对许多人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产生了很大冲击和影响,一部分人因无力与大工业竞争而破产,很多人感受到破产的威胁,更多人虽能维持现状,但也有前途未卜之虞。于是,不少人在探索改造社会的途径,常把社会主义当作出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的秘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七、电气时代七、电气时代大致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在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

12、代史由此进入第三阶段即电气时代。电气时代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中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内燃机的应用和化学工业的新发展。这次工业革命以 19 世纪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许多突破性成果为依托,有坚实的科学基础,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这次工业革命主要在重工业、动力工业、能源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领域中进行,因而发挥了更巨大、更深刻的社会改造作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新产业结构的形成,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演进,更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垄断组织出现了。垄断组织有着联合与协调性的特点,典型的垄断组织更是产权合并、经营权统一的超大型企业或企业群。以往独家企业难以解决的聚集资金、多个

13、生产部门有机配合、固定资本大量更新、科学研究与生产直接结合、巨额生产与销售的繁杂组织工作、市场信息的及时收集等等问题,在垄断组织中大多得到了加以解决的可能性。这样,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生产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基本成型。显然,这是一种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推动生产力有了更大和更高层次的发展。经济上的大发展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新变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垄断集团与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农业集团与工业集团、大量的自由职业者等等,分别形成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各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相互之间既有依托又有矛盾。这需要由国家进行调节,因而也加强了国家的职能。在这种调节的过程中,各

1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采取了两种方式,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以美、英、法为典型,走的是政治民主的道路,而德、俄、日等国走的则是专制主义道路。专制主义道路只能得逞于一时,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则是现代意义的政治模式成型的表现。一般说来,它具有政党政治、公民参与、健全的代议制度、定期选举、胜者执政等特点。19 世纪晚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在特点上与过去已有所不同。这时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已减少,组织程度大为提高;斗争的政治性淡化了,经济性罢工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也减少了,以参加议会竞选和议会内斗争为主的合法运动增强了。这时的民族运动也发生了某些质的变化。随着西方大国资本输出的加强,一些

15、殖民地也仿效西方建起自己的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由此产生。在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新型的民族运动发展起来,在亚洲、拉丁美洲表现较为明显。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的成型,标志着近代史的终结和现代史的开始。八、八、2020 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性调整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性调整1900 年,美、德、英、法四国的工业产值已占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72,表明进入垄断阶段后资本主义已具有左右整个世界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形态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后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时,统一的国际市场价格已形成,各工业大国都确立了金本位货币制度,大型垄断集团划分市场和达成价格协议的国际垄断现象在增多,世界贸易更大

16、规模地发展起来,形成一种“世界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主要因为占有科技上的优势及萁他一些原因,垄断经济更为发达,在整体实力上超过别国,作为世界第一、第二工业大国的地位更加突出。在政治上,英国以自由主义改革著称于世;法国在确立共和制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美好年代”;美国发挥两党制的制衡作用,20 世纪初国力大增;德国视野越出欧洲,要在世界上争雄;俄国经历了 1905 年革命,首次实行杜马制度,并着力于军事扩张;日本颁行宪法后,崇尚军国主义,在尝试“大正民主”的同时,着重以武力扩张填补经济上的不足。这样,在各主要西方国家中就出现了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交错存在的局面。19 世纪以来,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20 世纪初,民族运动由改革转向革命。中国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制度。辛亥革命和伊朗、土耳其发生的革命,以及菲律宾、印度、越南等地的革命运动,都具有同样性质,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20 世纪初年各大国的争霸,终于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德国企图取代英国称霸于世的野心不仅破灭了,而且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