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2397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2《绿》同步练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绿同步练习同步练习学习目的 1.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体会作品中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 文体 著名女作家冰心谈及散文的共性时说,散文,可以“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 折得象小说,活泼尖锐得象戏剧的对话”。散文不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作者总是要追求 他的某种真挚情致的表现。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散文的表现手法很多。例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本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典型的散文。 2. 作者来源:学.科.网 Z.X.X.K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年 11 月 22 日

2、), 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 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 学者。朱自清有著作 27 种,共约 190 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 多收入 1953 年开明书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 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 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册朱自清全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 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3、。二是以背影、儿女、悼 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 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 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朴素缜密、清 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二)思考 1.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来源:学*科*网 2. 绿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生字正音记形。 踞(j)在 薄(b)阴 几绺(li) 穹(q

4、ing )门 棱(lng)角 尘滓(z) 皱缬(xi) 什刹(sh ch) 挹(y)你为眼 掬(j)你入口 明眸(mu) 善睐(li)(四)课文分析第一部分 1. 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 内容把握 提问一:作者开头使用单句,言简而意密,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 讲解:讲解:作者使用单句开头,注重准确用词,因而做到了“言简而意密”。例如开头的“第 二次”就饱含有“曾经有过一次”的意思,而“惊诧”,则是在第一次的“不惊诧”的基 础上的感受,“惊诧”的对象,不是某一个景致,而是“梅雨潭的绿”,这样简单的一句 ,就点了题,设置了悬念,交待了此行到仙岩的次数,还暗示了读者

5、这一次到仙岩同上一 次的感受差异巨大。来源:学.科.网 Z.X.X.K 3. 文段意思 第一部分(1)简介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第二部分 1. 原文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 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 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 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 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

6、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 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 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 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 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 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2.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 2 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讲解:讲解:第 2 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有两个观察点,第一观察点是山边,句子“走到山边”交

7、待,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是梅雨亭边,句子“我们先到梅雨亭”写明观察点,观 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 提问二:作者如何写自己对梅雨瀑的观察? 讲解:讲解:写对梅雨瀑的观察,通过所听“花花花花的声音”写梅雨瀑的声势,又通过所见“ 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写梅雨瀑形态。来源: 提问三:作者在梅雨亭又观察到什么? 讲解:讲解:作者在梅雨亭不仅观察到了梅雨瀑,而且观察到了梅雨潭。 提问四:为什么作者在第 2 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讲解:讲解:作者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是为了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 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

8、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是对后文巧妙的铺垫。 3. 文段意思 第二部分(2)写梅雨瀑与梅雨潭。第三部分 1. 原文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 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 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 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 ,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 了“明油”一

9、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 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 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 “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 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 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 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

10、;我怎舍得你呢?我 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 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2. 内容把握 提问一:作者用“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作 为重点段的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讲解:讲解:作者用这一句开始重点段的描写,作用有三:一是再次点题“闪闪的绿色”;二是 使用“招引”一词,将“绿”拟人化,“绿色招引”是前因,“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 神光”是后果,其中“追捉”二字引出下文的连续行动。 提问二:作者如何写“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的行动? 讲解:讲解:作者分两步写,先写可见的身体行动,“揪着

11、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 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生动且富有情态 ;然后写不可见的心理活动,从“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开始直至 段尾。 提问三:第 3 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对梅 雨潭水绿的感受?讲解:讲解:第三段作者主要的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作者先写对绿的 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 绿,厚积着的绿”,突出了梅雨潭的“绿”的形色和深度,然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这里的“绿

12、”同人一般唤起了“我” 心底的愿望,暗示着读者“绿”的非凡可爱。然而这还不够,作者又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 描写“梅雨潭的绿”:“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此句写梅雨潭的绿的涟漪;“她轻轻的摆弄 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此句写梅雨潭的绿波的荡漾;“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突出梅雨潭的绿色的波光之软之嫩;“她又不 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突出梅雨潭的绿色潭水的无比清澈。提问四:作者写潭水的清澈,还加有一句“但你却看不透她”,这句有什么作用? 讲解:讲解:这句“但你却看不透她”有对上文的收束作用,同时此句又是对段首句“离合的神 光”的暗点,正因为是

13、“神光”才让人好奇不已,“追捉”不停;而也正因为是“神光” ,才魅力无穷,才不会让人轻易看透。提问五: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梅雨潭的绿”的质地色彩后,又如何写“绿”的不 同凡响? 讲解:讲解:作者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梅雨潭的绿”同几处早有定评的“绿”作了比较:“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淡”;“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同“梅 雨潭的绿”相比,“太浓”;“西湖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明”;“秦淮河 的波”同“梅雨潭的绿”相比,“太暗” 提问六:作者把“梅雨潭的绿”同几处名胜的“绿”相比后,为什么转换人称为第二人称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讲解:讲解:作者把 “梅雨潭

14、的绿”同几处名胜的“绿”相比后就转换人称,完全是感情表达 的需要,这样直呼“绿”为“可爱的”,既亲切又自然,由此文章从描写转入了直接抒情 。 提问七:作者展开联想的抒情句有什么特点与作用? 讲解:讲解:作者展开联想运用排比比喻句抒发感情:作者判定“梅雨潭的绿”的作用,“裁你 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那“轻盈的舞女”“能 临风飘举”,那“善歌的盲妹”,“必明眸善睐”,再次暗扣“离合的神光”,给读者完 整而巨大的想像的空间,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3. 文段意思 第三部分(3)写梅雨潭使人惊诧的绿。来源: 第四部分 1. 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

15、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 内容把握 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讲解:讲解: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 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3. 文段意思 第四部分(4)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写作特点总结 (一)层层铺垫的方法烘托主景 作者写“瀑”为写“潭”,写“潭”为写“绿”,看此文似看山景,总是有一种“柳暗花 明”的感觉,这就是层层铺垫的好处。 (二)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比如文章第 3 段描写“梅雨潭的绿”,从多角度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再使用博喻再 比较映衬再展开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作者引领读者的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 自已,再最后设问,“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都围绕一个 描写的中心“梅雨潭的绿”“离合的神光”,使读者得到了巨大的美的享受。【模拟试题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 分钟) 一. 按拼音写出汉字组词: (j) 在 (b) 阴 几(li) (qing) 门 (lng) 角 尘(z) 皱(xi) (sh ch) 海 (y) 你为眼 (j) 你入口 明(mu) 善(li) 二. 选择恰当的答案: 使用“”为句子选择恰当的短语来源: 云霞的海上,何等明媚;风雨的海上,何等阴沉。假如有位海的女神,她一定是(冷若 冰霜,艳如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