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2388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观看待银行资产质量压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截至 2014 年第一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 10 个季度上升,这种情 况已经引起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高度重视,银行界的一致态度是把保障资产 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开始积极采取行动。本文认为,不论是与历 史相比,还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都处于较好水平。只要中 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长期动力、企业基本面总体健康、重点调控领域信 贷结构持续优化,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稳定的基础就依然存在。文/黄志凌(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世纪前十年,国内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水平逐年改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降”。近两年,银行业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的态势悄然终止,截至 2

2、014 年第一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连续 10 个季度上升,这种情况已经引起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的高度重视,银行界的一致态度是把保障资产质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开始积极采取行动。但是我们也关注到,市场内也出现了“银行资产质量将要失控”“国内银行将出现技术性破产”等非理性声音,因此有必要对资产质量给银行业带来的压力作一分析判断,以便更为理性地看待近期银行贷款不良率波动。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在所难免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在所难免银行业是典型的“亲周期”行业。在经济上行期,市场需求旺盛、货币信贷扩张,企业经营良好,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改善。2003-2011 年,中国 GDP 年平均增速为 10.7%,

3、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 2003 年末的 17.8%下降到 2011 年末的0.95%。2011 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GDP 增速下降至 8%以下,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速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降,银行业不良贷款额连续上升。从历史数据分析看,当 GDP 增长率处在 8%以上的较快发展阶段时,虽然经济出现一定放缓,但贷款的不良率仍然可以保持较低水平,乃至持续下降。而 GDP增速下降到 8%以下,经济发展放缓对各市场主体的冲击加大,银行可能面临一些企业贷款集中违约的情况。历史数据也反映,GDP 增长率与银行不良贷款额增长呈现明显的负相关。特别是 GDP 从 8%跌至 7%的过程中,

4、不良贷款额将必然表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素升级、产业升级等将带来 GDP 增长质量的提升,低端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行业部分企业将逐步退出,未来留在市场中的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集中违约的情况可能得到缓解。银行业承受不良贷款反弹的空间仍然充裕银行业承受不良贷款反弹的空间仍然充裕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发生一些风险损失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在经营风险时,是否有能力消化和承担这些风险,并始终保持作为经营基础的银行资本不受侵蚀。这个问题事关银行能否长久稳健运行,也决定了金融市场是否会出现系统性危机。股改上市以来,国内银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资本基础雄厚、盈利能力强、贷

5、款拨备充足、流动性较好。截至 2013 年末,国内银行业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19%(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计量),当年实现利润 14180 万亿元(同比增14.48%),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 16740 万亿元(较上年增 2176 亿元),拨备覆盖率 282.70%。按照银行业目前的盈利状况和拨备保有水平,不仅有能力消化一些金额相对较大的个案风险,即便是在极端情景下(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等极少数情况下)新增不良贷款总额增加 2-3 倍,也不会出现侵蚀银行资本的情况。以下我们分几组情景来分析。情景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损失,首先依靠贷款损失准备金进行覆盖,在拨备覆盖率达到 100%时,就可确

6、保实现对不良贷款的完全冲销(这仅是保守估计,实际上不良贷款存在一定比例的现金回收),不仅不会侵蚀资本,也不会影响当期利润。截至 2013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 16740万亿元,按照 100%的拨备覆盖率计算,未来可覆盖的不良贷款为 16740 万亿元左右,即可完全覆盖的不良贷款率为 2.83%。即便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率仍然处在国际活跃商业银行的合理范围内。情景 2:如果已经计提的存量损失准备金还不足以覆盖新的不良贷款损失,还可利用目前的利润空间来抵补不良贷款损失。在现有盈利能力不变的条件下,若动用 50%的净利润空间作为财务成本进行抵补,我国商业银行可容忍不良贷款空间将

7、在 23830 万亿元左右,不良率在 4.02%,在国际银行界仍然属于正常经营范围。情景 3:若在极端情景下,需要采用 100%水平的净利润空间抵补不良贷款损失,不良贷款的容忍空间将在 30920 万亿元左右,对应不良率在 5.22%。从压力测试情况看,最有可能出现的情景下银行不良贷款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压力测试场景,在最可能发生的轻度压力情景下(GDP增速放缓到 7%),我国银行业不良率将由目前的 1%上升至 1.2%,单纯利用贷款损失准备金即可进行覆盖;即使是 GDP 增速放缓到 5.5%的中度压力情景下,银行业不良率也仅上升至 2.5%,仍然不需动用净利润进行抵减。如果

8、出现经济增速骤降至 4%的极端压力情景,不良贷款率将提高到 5.1%,仍在上述分析的可容忍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压力测试极端情景出现的概率极低。未来随着以制度改革、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行,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出稳定性、可持续性更强,政策刺激由“拉升”向“托底”转变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有 20 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空间,涉及 2 亿多人,其消费将会增长 30%左右;产业升级方面,工业增加值若达到与日本、美国相同的水平,还有 30%以上的提升空间。消费升级方面,作为拉动消费

9、增长的主要力量,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的比重到 2020 年将达到 45%。因此,在上述经济增长要素逐步释放的情况下,未来出现经济增速骤降至 5%以下的概率较小。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水平较好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水平较好不论是与历史相比,还是与国际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都处于较好水平。外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内因则是银行改革后经营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一是管理体制的进步。近年来,国内主要银行通过重组改制,都陆续建立起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体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推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和审贷分离体制,形成了前中后台“三道防线”。二是技术水平的提升。在风险管理领域,客户评级、债项评级、风险监测

10、和管控等方面,大量引入先进的计量技术、IT 技术,通过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领先实践,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这是资产质量不断向好的重要驱动因素。三是资产结构的优化。近年来,各银行都加大对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主动退出高风险领域,增强信贷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四是专业特长的发挥。各大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比较优势,长期积累的专业技术及专家储备,使得其在自身专长领域赢得了高质量的增长。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也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一标准。1998 年前执行“一逾两呆”不良贷款分类标准,2004 年起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标准,2007 年又颁布了贷款

11、风险分类指引。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监管部门要求本金或利息逾期的、擅自改变用途的贷款,借新还旧的、客户在他行发生违约的交叉贷款,至少应分类为“关注”;债务重组的,观察期内至少也应分类为“次级”,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并无硬性要求。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贷款分类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将贷款分类的偏离度纳入大型银行年度监管指标体系。在严格的监管约束下,国内银行并不能随意调整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从管理实践看,国内银行不仅严格遵循贷款分类标准的监管底线,而且在操作中执行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例如,监管部门允许同一客户的不同债项存在分类差异,但不少银行更为审慎,按照“风险孰高”原则处理分类差异。

12、即某客户出现一笔债项不良时,其余债项均分类为不良。银行内部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的进步,也为资产质量真实性提供了有效保证。近十年来,随着股改上市工作的完成,大型银行普遍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治理得到了明显改善。规范的内外部监督机制的引进,使得传统体制机制下各种不利于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的制度缺陷得到有效纠正。在外部监督方面,上市银行聘请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客观审慎的原则,以资产质量真实性为重点,采取非现场审计方式逐笔审视全部债项,采取现场审计方式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在内部监督方面,银行董事会定期听取管理层关于资产质量变化情况的汇报,监事会实施独立监督,内审部门开展独立审计。在风

13、险分类管理方面,不少银行建立了跨部门的工作机制,防范个别部门操纵资产质量数据;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流程化管理,确保分类过程可回溯;将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等重要风险量化指标运用于资产分类,减少了主观偏差;建立监控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分类偏差并予以纠正。应该说,随着外部监督、内部控制以及技术工具的完善,银行业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有体制保障、有系统支持、有量化依据、有过程监控,资产质量真实性是有基础的。不良率的短期波动不代表发展趋势不良率的短期波动不代表发展趋势有些人对不良率指标过于敏感,认为近期反弹现象已经折射出了长期资产质量变化趋势。实际上,不良率指标受贷款核销进度和信贷投放速度

14、的影响。只要加快核销或者增加信贷投放,都能够迅速减少不良贷款账面余额或迅速稀释不良贷款比率。从国际经验看,评价银行资产质量优劣并不仅仅是看某一时期或时点的不良率水平,而是要观察其不良率的长期趋势。从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银行看,尽管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不良率水平有所波动,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因此,过度关注不良率指标的短期变化并无实质意义,只要其长期趋势稳定,即便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明显波动也是可以接受的。深入观察,未来国内银行业资产质量波动将会加剧,但长期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贷款风险暴露分布的集中性特征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区域上,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多家银行在上述地区信用风险暴露的

15、占比接近九成;在行业上,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在客户群上,主要集中于脱离实体经济、盲目多元化投资的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和钢材经销商最为突出。相比之下,其他地区、行业和客户群资产质量仍“稳中有升”。尽管风险暴露范围可能扩大,但集中分布的特点并未改变,资产质量波动仍主要集中于部分区域和个别产品,尚未形成风险失控的态势。目前,还不能将集中于若干“点”上的风险暴露视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只要宏观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银行资产质量形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目前7%8%的经济增速虽低于过去 30 年 9.8%的平均值,但是在国际上仍属较高水平。从发展前景看,我国市场空间广阔,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

16、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结构升级,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发展动力,银行业具备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的宏观条件。纵使考虑主动调降经济增长目标、推进结构调整以及外部危机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也不太可能低于6%。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的长期动力、企业基本面总体健康、重点调控领域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稳定的基础就依然存在。存款利率市场化才是银行最值得关注的挑战存款利率市场化才是银行最值得关注的挑战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工作快速推进,以存款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全面利率市场化已在银行业预期之内。但是,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银行可能并未深刻认识并做好全面准备。过去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借贷双方既感受不到利率风险,也很少遇到与价格因素关联的违约风险(利率越高,违约风险越高),久而久之普遍丧失了利率敏感性。利率市场化之后,借贷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增强利率敏感性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由于风险选择能力和定价能力的差异,不同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部分银行因为缺乏在风险量化基础上的自主定价能力,不能有效进行资本、收益、风险的量化平衡,要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