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2234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石油安全问题及对策本文由 wangpeiliang10 贡献doc 文档可能在 WAP 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 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中 国 石 油 安 全 问 题 及 对 策姓名:王培亮 班级:水文 07-2 班 学号:310703030223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当今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政治,外交斗争与 合作的焦点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发展中消耗大量 的石油等能源,因此目前研究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了. 一,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 1,石油消费快速增加,石油储量不足.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 二大石油进口国. 20

2、03 年与 2001 年相比石油消费净增总量超过 4200 万吨,年递增 8.7%.2004 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 1.2 亿吨,增长更是 达到了 34.8%.2010 年中国的石油总需求规模将达到 3.5 亿-3.8 亿吨,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 51.4%-52.6%. 我国陆地石油探明储量较少,2002 年世界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 1427 亿吨,而中国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 33 亿吨仅占 2.3%.而按 照 IEA 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我国 2010 年对石油的需求 量将占到全球的 7.5%.尽管我国的领海石油勘探拥有很大潜力,但 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领海主权问题会影响领海石油的勘

3、探开发. 2005 年 7 月日本政府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到东海位于中国正在建设的 “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南侧水域的三个矿区开采石油的 事件就严重影响了中国开发东海石油的进程.2,粗放式增长,放大了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从 1990 年至 2003 年, 我国 GDP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 9.7%,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速 度约为 3%;GDP 的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是正相关,且对能源的依赖 性很强.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石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提 高,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目前,我 国每百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1 倍,是 OECD(经济合作发展 组织

4、)国家和地区的 4.3 倍,更是日本的 9 倍,因此我国高速的经济 增长必然会带来石油供需矛盾的放大. 3,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 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 意义.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 产用油; 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 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 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我国已经从 2003 年起开始 筹备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并规划了四个基地,分别是浙江的 宁波镇海,舟山岱山,青岛的黄岛和大连的新港,到 2008 年我国的 战略石油储备至少能达到 35 天以上.但无论

5、从石油的储备规模还是 从石油储备方式和机制上看, 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 巨大的差距,目前的石油储备对于应付危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4,石油进口地过于集中,海运为主要方式,危险性过大.目前,我 国的石油进口 50%来自于中东地区,其次为中亚和非洲地区.然而 中东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911“事件后,美国军队的进入更 是使这一地区局势错综复杂.另外,从石油进口的运输方式上看,我 国进口石油无论从中东还是非洲,大都是海上运输,而且都要通过马 六甲海峡进入中国.海上运输风险大,我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在领海 问题上的分歧,也严重

6、影响了海运石油的安全性. 5,中国石油进口与美,日等大国存在冲突.美国国内蕴藏着比较丰 富的石油资源,但在战后廉价能源时期过度使用石油,致使美国在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变成了石油进口国.日本国内石油匮乏,主要都依 靠从国外进口,仅在 2000 年日本石油进口总量便达到 2.5 亿吨.种 种迹象表明, 美日两国都在积极开拓自己在非洲和里海地区的石油市 场,而上述地区也是中国石油进口新的重要增长地区.美,日两国必 然会采用各种手段在这些地区与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美国为了阻止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流入中国,曾采取了不少措施.对于俄罗斯油气管 道路线的争夺,日本更是不惜自己遭受损失而妨碍中俄安大线的建 设

7、. 因此, 未来中国海外油气市场的开发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 二,加强中国石油安全的对策 1,加大勘测开发力度,提高开采效率.据推测,我国石油资源最终 可采储量约为 130150 亿吨, 也就是说我国石油开采仍有潜力可挖. 我们要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在开发中要制定长期开采规划,避 免开采布局和开采手段的不合理,确保石油资源的高效率开采利用, 减少浪费.另外,要将开采勘探的重点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的石油发现率仅为 18.5%,可以 说海洋勘探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 2,完善石油市场体系,突出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行业市场化 水平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

8、展水平,更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 度.在我国石油供应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的 情况下,使国内石油行业市场化就成了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2005 年 9 月 14 日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在延安的组建,标志着三大石油公司独霸国内石油行业历史的结 束.进一步完善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就要求我们建立完善各类型的市 场.特别指出的是建立石油期货期权市场的重要性:期货市场价格发 挥了基准价格的作用,在国际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石油行业上,重 要的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必然会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说 OPEC 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操纵者的话,那么西方

9、国家的投 资基金和对冲基金则是比 OPEC 更加厉害的操纵者. 3,实施多元化的海外石油政策.由于国内石油资源有限,我们就必 须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将国家石油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油气进口渠道,运输通道并发展多 种投资方式.首先,要努力实现石油进口地域上的多元化.目前,中 国已经与 26 个国家建立了石油勘探生产的合作关系,但我国现在石 油的进口仍集中在中东地区, 因此我们应继续积极加快与非洲和中亚 地区国家的石油合作, 特别是与中亚俄罗斯的合作. 中亚与我国相邻,建立管道运输油气可以加强我国石油进口的安全性.另外,与俄罗斯 的油气合作应该是今后国际石油合

10、作的重中之重. 俄对华能源合作具 备诸多有利条件:中国是俄稳定的能源大市场;中俄开展能源合作具 有地缘便利, 可减少风险降低物流成本; 中俄能源合作政治障碍较少. 2005 年 9 月首次来华的俄气副董事长梅德维杰夫表示:早于日韩, 俄天然气将先进入中国.这表明中俄双方在油气合作上前景是光明 的. 4,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积极发展替代能源.我国既是石油资源按人 日平均相对短缺的国家,又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十分严重的国 家,因此我们应该改变粗放式的经营增长模式,大力推广节能技术产 品,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根据 2004 年出台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一五

11、“期间,中 国将实施节约和替代石油等十项重点节能工程, 可实现节能 2.4 亿吨 标准煤.另外,我国 2005-2006 年将制定更严格的能源管理制度, 重点抓好 1000 家高耗能企业的节能问题,并落实具体的实施方案. 积极发展替代能源急需提上日程.我国核电建设相对滞后,加快核电 建设是弥补石油能源不足的一个有效方法.此外,生物能也是值得我 们关注的有效替代品: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 18000 亿吨,相当于 640 亿吨石油,我国生物质能至少有相当于 7 个大庆的能源产出量, 因此发展生物质能也有着光明的前景. 5,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设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都通过立

12、法强制执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 美国储备石油采用的是政府承担式, 日本则是政府和民间结合储油的 形式,英国则完全由石油生产和零售商负责,德,法是由政府,储备 机构和石油公司三方共同承担的.与其他国家储备原油不同,法国则 坚持储油品种的多样化.与国外相比,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存在着较大 差距.首先,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它们是建立战略石油 储备体系的基础.第二,我国的石油企业既是市场竞争者又属于国家 资本,应在法律中明确企业与政府在石油储备中各自的责任义务.第 三,储备品种要坚持多样化.2005 年夏美国连续遭受飓风袭击,许多炼油厂关闭,成品油供应短缺,凸现单一储备原油的弱点.第四, 我国的储油基地均选址于东部沿海,易受战争威胁.应加快内陆地区 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最后,要降低储油成本.美国在盐矿洞穴中储 油,储油成本很低.而我国甘肃省的平凉和庆阳恰有盐丘构造,在此 地区建立洞穴储油基地是不错的选择,但建立这类油库,我国技术尚 不成熟,还要加强技术的研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