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2148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网络词汇造词法分析 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 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交际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新词汇应运而生,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传媒界、文艺界、 语言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各专家学者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 文在这里不想参与各种评价,只是从网络词汇的造词法角度来 探讨网络语言的一些特性,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网络语言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网络语言指一 切与网络有关的语言形式,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 语和表情符号。一般有两个层次:基础网语和交际网语。狭义 的网络语言仅指其中的网络交际语言。由于基础网语具有相对 的稳定性,数量也相对少一些,我们不作

2、为讨论对象,在这里我 们重点讨论交际网语中所产生的新词汇。根据任学良汉语造 词法的分类方法,现代汉语主要有五类造词法,分别为语音学 造词、修辞学造词、词法学造词、句法学造词和综合法造词。这种分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网络词汇,但也有一些 网络词汇对此有所超越和突破。首先是语音学造词,这是一种 利用语音模拟、变化等方式创造新词的方法。对于网络语言,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词方法。计算机的键盘设计是以字母文 化为主导的,而汉字的书写以笔画为特征,这样,中国网民在输 入汉字时就麻烦得多,由于五笔输入法比较难学,拼音输入就成 了汉语输入的主流。在拼音输入过程中,又由于汉字大量同音字的影响,再加上 网民为

3、追求速度,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别字现象,而这种别字由于上下文的帮助并不影响阅读,并且有时还阴差阳错地错出一 些新意。因此,这种无意而为的错误逐渐形成时尚,一些网民开 始刻意追求这种错出来的妙处,于是风情万种的“别字”产生 了。网络语言由于输入法的限制和新新人类一族求新求异心理 的结合,大量类似的新词汇产生了。于是乎“我”变成了“偶” ,“你”变成了“泥”,“版主”变成了“斑竹、版猪、版筑”, “的”变成了“滴”这些拟声词,多为追求调侃和生动风 趣的风格故意把一些常用词语转变成他们认为比较有乐趣的同 音词。有些与原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如“果酱(过奖)、竹叶(主 页)、驴友(旅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

4、),气死我乐(了)”等; 有的则粗略表现了声音的特征,如“稀饭(喜欢)、粉(很)、素 (是)、偶(我)”等。除了拟声词之外,还有不少译音式的造词。 由于网络上不存在国与国的地理界限,一些常用外语(以英语为 主)也进入了网民的视界。如爱老虎油(I love you)、猫 (Modem)、烘焙鸡(Homepage)、瘟都死(Windows)、伊妹儿(E- mail)等。也有的将原音节缩略,以合音式的方法造词。如酱紫 (这样子)、表(不要)等。此外,还有港澳等地的方言也被运用 到网络语言中,也形成了不少的同音新词。以上这些都是较规 范的语音造词,但网络语音造词远远不仅限于此,还有大量的以 数字、字母

5、及混合式的方法进行语音造词。比如:数字式:1414(意思意思)、9494(就是就是)、 7456(气死我了)886(再见了)、3166(日语的再见)字母式: GG(哥哥)、CU(see you)、IC(I see)混合式:3X(Thanks)、 3Q(Thank you)、哈9(喝酒)、P9(啤酒)这些很另类的网络词汇 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语言词汇求精求简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表现 了网络语言对汉语词汇要求扩张,将数字与字母引入汉语词汇 的特点,此外与其他语言融合也是一个新的趋势。第一、修辞学造词也是网络语言中最常用的造词方法之一。 其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造词最多,也有运用其他修辞手法来造 词的。比如:

6、恐龙:比喻修辞法造词,指长得难看的女性。菜鸟:比喻修辞法造词,指初级水平的新手。灌水:比喻修 辞法造词,指在网上发无关紧要的帖子。美眉:借代修辞法造词,指 漂亮女性。这种修辞学造词,主要是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每一种语言都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而追求优雅、含蓄和美感, 避免粗俗和太过直白,这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显著特征3。网 络上的这些修辞学造词,往往在喻体和借体的选择上,自觉不自 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影响。以“菜鸟”为例:在网络的天空,一个初入道的新手,虽然 可以自由飞翔,但专业技术一无所知,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也无 任何网络经验,就好像一只随时可能成为猎手盘中的一道菜的 小鸟一样,随时都有

7、被那些网络杀手给吃掉的危险。再以“美 眉”来分析:美眉不仅与妹妹读音相谐,而且符合双声叠韵等传 统语言美。古有“娥眉”,今有“美眉”,用美好的五官,特别 是美丽的眉毛来比喻美人也是古已有之的修辞传统,“美眉” 虽然新颖时尚,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但骨子里与“娥眉、红颜、 粉面、秋水”之类一脉相承,民族文化心理就像荣格比喻的海 面下的冰山,有着牢不可破的结构和力量。第二、词法学造词。这种造词法是指运用词法中的手段 和变化形式创造新词。方法主要有附加、重叠、音变、转类等。 网络词汇中最常用的是重叠式,比如:东东(东西)、片片(图片、 照片)、饭饭(吃饭)等。因为这些叠词不仅读起来好听,而且往 往在表达

8、感情方面效果更为突出。比如:当你从网上发给对方一个文件时,对方来一句“什么 东东”其惊奇之情洋溢而出,又不乏幽默感,表达效果明显要比“什么东西”要好得多。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在这 个世界中,人们更渴望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叠词就 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网络语言中,还有一种对传统词法学造 词的突破。那就是将英语中表现在分词的“-ing”和表过去分 词的“-ed”加到汉语动词后面形成一个新词,从而表示某个动 作正在进行或已经结束。如:“上网 ing”表示正在上网,“吃 饭 ed”表示已吃过饭。另外也有将“-s”加到名词后面表示 复数的用法。比如:“我有音乐 s”,就表示“我有很多音乐

9、文 件”。这种用法也是网民为追求快捷而对汉语词汇进行突破的 一种表现。第三、句法学造词。这是一种将语素按类似于句法关系的 组合构成新词的造词法。这种词在网络语言词汇中不少见。如:谓 宾式:亮骚(将心爱的东西展示给外人或向他人炫耀得意之事, 褒义)拍砖(批评,点评等)主从式:潜水员(那些喜欢看别人灌水 而自己不灌水的家伙)楼主(论坛中发起某主题的人)补充式:楼 上(论坛中某一个帖子的上一个帖子)楼下(论坛中某一个帖子 的下一个帖子)不过这种造词法往往和其他造词法联合使用,尤 其是修辞学造词,成为综合式造词(综合运用以上两种造词方式 造成的词)的一部分。除了这些常规造词法之外,网络语言中还 存在着

10、大量的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严格来讲,这些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不能算作语言词汇,但 在网络交际中,它们无处不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 这里我们也将之纳入讨论范围。这些缩略语和表情符号之所以 在网络世界中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网民追求快捷和方便的结 果。前面已经说过,由于键盘设计的缘故,导致大量“错词”的 出现,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量数字、字母缩略语的出现。而大 量表情符号的运用,则是这种快捷和网民求新求异心理共同作 用的产物。从以上网络词汇的造词法分析来看,网络语言有以 下几个特点:一,简洁明了。这是网民们网络交际时最主要的追求,这种追求导致了大量缩略语和表情符号的出现,向现代汉语 提出了纳入数

11、字、字母、表情符号的要求。这种简短不仅仅是 人们对速度的一种追求,也是网民们张扬个性,渴望交流,渴望 被别人了解的一种心理表现。二、语气幽默调侃。这种幽默调侃是新新人类一种个性 的张扬,也是个人魅力的一种展示,更是对现实生活严肃紧张的 一种挑战。三、注重人情味。网上喜欢用 MM、GG 等相称,这样 可以有一种家庭间相称的味道,使冰冷的屏幕,方格状的按键, 乃至整个网络世界更人性化。再加上网络的安全隐蔽,使人们 可以更大胆地表现渴望相互亲近的情感。四、力图对现代汉语 进行超越和突破,却又摆不脱民族的文化影响。网络语言对规 范汉语进行了多方面的突破,将数字、字母、表情符号、缩略 语引入汉语,也将英

12、语的一些形态变化用于汉语造词。但无论 网络语言如何时尚新潮,民族文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种影 响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早已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底。来自当 代中国词汇学的资料表明,中国产生过两次新词语及对其研 究的热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口号是为了语言的纯洁 和健康而斗争;一次是80年代中期至今,开始对“纯”和“健” 提出反思,但语言学界一直对于新兴词语的态度比较严谨、冷 峻,挑剔、指责、限制之声多于肯定之声,网络语言也不例外, 有不少专家教授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 为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 苗头”。但我认为对于一种新兴的语言,它的产生肯定是外部需求 的结果,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内部调整,“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 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语言在发展,语言 也需要规范,但规范是要推动发展,限制了发展的不是规范。网 络词汇的长处与短处都是生活语言的放大,对于网络语言的规 范要尊重约定俗成,因为约定俗成是无法代替的客观行为,可以体现语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所以对于网络语 言,我认为还是多研究,少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