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2123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索李海攀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本文从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指导策略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关问题。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可行性;指导策略一、历史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分析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着许多令人尴尬的问题:其一,为了应付考试,课堂上,老师卖力地讲,学生费力地听和记,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而使历史教学显得机械、生硬,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

2、意识得不到发挥。课后,学生不是心情娱悦,而是疲惫心烦。其二,由于历史教材是历史发展的高度浓缩,大多是一些干干巴巴的结论,史实很少。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都是草草几笔,学生很难理解,也无法接受,只能是硬着头皮去想去背,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其三,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付出的很多,收获却很少,劳而不获的失落感令人痛心。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和学的方式,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有促进作用。1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对实施探究式教学提出了要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思路和目标,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

3、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社会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现实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课程实施上,改革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4、程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新课标根据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以历史专题的方式,将学习模块中最具代表性的历史知识加以整合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解决探究的意见,如在历史必修一就提出了“以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为题,举办讨论会“以及“收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等适合探究教学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那些与该教学内容主体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解答探讨,然后逐步扩大问题探究的范围,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将解决问题、攻克难题当成一种乐趣。原有的历史教材受传统教

5、育思想的制约,在历史问题上通常采用“唯一结论“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削弱了学生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欲望。新课程改革在许多历史理论观点上改变了唯一结论的办法,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这类有争议又容易查找资料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又保护其探究精神。此外,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或者深入性学习,新课标除了设置必修课外,还设置了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探索历史的奥秘等选修课程模块,这些专题模块既贴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3高中历史新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便于实施探究式教学以往的教学评价

6、,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考试成绩) ,往往是“一锤定音“,这样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分数的“奴隶“,一切教学教研活动都围绕考试,围绕分数而展开,忽略了历史教学最本质的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原有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下,很难激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也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课标强调“学习评价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随着历史教学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多样化,必然导致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考

7、试成绩不再是历史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多种灵活科学的评价方法的采纳,必然会更好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反馈调控作用、教学导向作用,最终促使历史教学的发展进步。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营造探究学习课堂传统的历史课总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师力求把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等教材中的知识点都全部灌输给学生,唯恐漏讲了某一点,某一点分析得不够仔细,就觉得对不起学生似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8、只能是被动的、低效率的,而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更死板、缺乏生气了。1、 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在讲授丝绸之路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扮演英国商人,然后问他:“你要经丝绸之路到中国长安,沿途该怎么走?“为了能购买更多的丝绸,你要带些什么东西到中国出售?“一路上你要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几种地型?“再让学生扮演大秦使臣,问:“从大秦到中国需要经过几大洋,几个海峡?“假如你想在中国定居,你最喜欢哪个城市?“让你在中国接受教育,该上什么学校?“通过让学生融进角色,体验历史,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 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提高探究能力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的分析及历史现象的评

9、论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定性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如评价拿破仑,洋务运动利大还是弊大?如何全面看待李鸿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否具有进步性等话题,笔者先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抽出时间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样,学生得到表现的机会,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相当活跃。当然,学生辩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画龙点睛,做出点评和总结。3、 密切联系实际,结合社会生活,挖掘探究资源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对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陌生,而大量的历史知识又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因此,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10、,有助于让学生感悟历史,以史为鉴。同时也有助于使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在讲科举制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笔者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 ,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

11、科学家?“在老师提示下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这个问题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笔者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二)制定探究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1、选取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探究课题依托历史教材,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探究课题。如讨论型:抗美援朝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看中国的对外交流。辩论型:洋务运动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否具有进步性。角色扮演型: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政局的变动;一战后和二战后对德国不同处理

12、的比较。调查报告型:中国近代“入世“和现代“入世“之比较;从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内外各界的态度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比较分析型: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外来侵略者之比较、 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与两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的比较。实物制作型:仿制司南、地动仪等,探究其工作原理。模拟法庭型:审判袁世凯等。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一些取材于教材,为帮助学生领会教材的探究性课题,如浅析中国近代化曲折的进程、浅谈闭关锁国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义和团失败原因研究-浅谈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太平天国

13、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如何看待五四精神、论新文化运动等。只要教师努力思考,积极挖掘教材,高中历史探究性课题的选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探究性课题的选材必需注意两个原则:(1)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2)内容的难度适合于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只有努力转变以往那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和记,课后完成作业,临考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将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才能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呢? (1)教会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功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观察;

14、从报纸、刊物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设计调研方案;讨论;做实验;搜集、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表达和交流。以上七种素质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教师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帮助和指导学生。(2)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步掌握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就此撰写历史小论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带路,告诉学生撰写论文的方法(史论结合) ,到哪儿去去寻找历史?如推荐有关书目(这些书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 ,推荐可以搜集到有关资料的网站或网址,学习近现代的历史还可采访一些人物(重视口述史) 。二是对学生的论文

15、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试着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历史的过程,他们尝试着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习惯。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辩论会“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

16、论文中通过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林则徐舍己救国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少数只顾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4)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新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课及“活动与探究“思考题,如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故事会、成语大赛等;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图;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其他学科交叉、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调查、辩论会等。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集中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提供参考。我们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的活动,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围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