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411049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DEA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基于 DEADEA 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方法的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摘 要】 文章首先运用 dea 的 c2r 模型将山西省 11 个地级市20052009 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指标整体绩效的作用;然后运用 dea 的基于非参数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其进行了纵向比较,观察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其产出指标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影响,分析部分地区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关键词】 数据包络分析法; 基础设施; 规模效率; malmqist 指数一、引言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高效、有序地进行。关于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2、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 aschauer 在1989 年发表的“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作者用生产函数法着重从数据上分析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产率的作用,结论认为基础设施能很好地解释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此后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从这些研究的情况来看,针对具体的某一国家或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应用 dea 的方法来研究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较为广泛,李忠富,李玉龙在基于 dea 方法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20032007 年实证分析中研究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效应,指出京津沪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配置效率高,而中部省

3、份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相对低。孙大海,陈建业则在其论文上海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中分析了地方基础设施投资产出效应,指出上海在基础设施的管理上是比较有效的。其他关于我国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的研究就其样本地区的选择来看都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对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文献较少。本文以基础设施投资系统是一个多目标多变量复杂的非线性、非平衡的开放系统,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的重要目标就是用最小的投入和合理的结构达到最大的社会总产出为基本假设,运用基于非参数的 dea 方法中的 c2r 模型,计算我国中部地区山西省 20052009 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绩效水平,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投资效率不佳的原因。二、方

4、法选用本文所采用的 dea 方法是一种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来比较评价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并对评价单元作出评价的参数分析方法,该方法最早由 farrle 首次提出,后由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 和 rhodes 于 1978 年发展为 c2r 模型。从生产函数的角度看,该模型是用来研究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的评价单元同时为“规模有效”与“技术有效”的十分理想的方法。1985 年查恩斯、库伯、格拉尼、塞福德和斯图茨给出了用来研究评价单元间的“技术有效”性的 c2gs2 模型。之后相继演化出 bc2、fg、st 等经典的模型。bc2 模型是在 c2r 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限

5、制条件,变为可变规模下的效率评价模型。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 c2r 模型。三、基于 dea 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数据指标的选取1.输入指标的选取有关基础设施的定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不断被丰富。根据陈共所著财政学教材的定义,基础设施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信、水利、供电、机场、港口、桥梁和城市供排水、供气等。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和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根据 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物理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基础设施投入。其中物理基础设施投入又分为交通、通信、能源

6、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又分为教育、社会保险与福利、文化与体育、科学研究及公共管理等设施。根据基础设施的定义,本文将基础设施分为如下行业:x1 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x2 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x3 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x4 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x5 为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x6 为教育;x7 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x8 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于 dea 方法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至少大于输入与产出指标的个数之和,所以本文将 x5、x6、x7、x8 四项合并成科教文卫一个大的指标。2.输出指标的选取根据财政学的相关原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的内容应包括

7、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大方面。作为公共工程,基础设施投资有明显的公共性,项目有可能经济效益低而社会效益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更复杂的输出指标衡量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本文的研究只关注了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输出指标分为 y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y2 城市水平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是衡量基础设施投资绩效的经济指标,城市水平变化是衡量基础设施绩效的社会指标。3.数据的获取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地区山西省的十一个地级市从 20052009 年5 年间的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数据作为生产可能集。原始数据来源于山西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山西各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二)基于 dea

8、 的 c2r 模型的相对有效性分析及解释利用 deap version2.1,将数据代入 c2r 模型,测得山西省各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如表 1 所示。结果显示 20052009 各年间的 dea 有效单元数分别为4、4、3、6、4 基本上呈平稳的状态,说明这 11 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提高缓慢。从 11 个地区的均值来看,20052009 各年间的均值分别为 0.846、0.863、0.817、0.989、0.933,基本上呈上升状态。这说明最近 5 年,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提高。5 年中一直都没有成为 dea 有效的有长治、大同、临汾

9、、晋中四个市相对无效率,表明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水平在生产可能性区域内,不在 dea 前沿面上。而在 5 年中有 5 次 dea 有效的地区有朔州市和吕梁市,表明这两个地方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水平在 dea 前沿面上。从地理特点上看这两个地方分别位于山西的西北部和中部西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dea 有效体现了这两个地方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方面得到了优化,应该成为其他地区在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标杆。需要关注的是作为山西省会的太原市在 5 年中只有 2 年成为 dea有效,这说明太原市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的方面需要改进。(三)基于 dea 方法的 malmquist 指数

10、分析表 1 说明的只是 11 个城市逐年的横向比较,由于 dea 的有效性分析只是相对结果,其效率也是一种静态的,无法显示效率的动态变化过程,另外 dea 分析方法也没有考虑技术变化对效率的影响。为了克服其带来的局限性,笔者将 11 个城市自 20052009年 5 年间的 55 组基础设施投入与产出数据纳入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生产可能集,应用 c2r 模型进行 malmquist 指数分析样本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率变化,分析计算结果如表 2 所示。表 2 显示,20052009 年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率平均变化指数为 0.9901,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整体水平逐年衰退。20052009 年

11、间太原市(1.054)和晋城市(1.059)的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率平均变化指数分均大于 1,表明这两个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呈现增长的趋势,应为其他地方效仿,而吕梁市(0.651)也是基础设施投资生产率最低的一个城市。20052006 年间 11 个地区的投资效率都出现效率倒退,其中阳泉的效率倒退现象最为严重。20062007 年间,效率提高的地区包括朔州、太原、大同、吕梁、阳泉,其中朔州和太原的效率提高较为明显。忻州的投资效率倒退最为严重。20072008 年间投资效率提高的城市增加为 6 个,包括太原、临汾、晋中、忻州、阳泉、晋城,只有太原和阳泉这两个地区是 20062008 年期间效率连续

12、提高的城市,阳泉为从 20052006 年间投资效率倒退最严重的城市,在 20072008 年间一跃成为效率提高最多的城市。但由于这是相对效率的变化,因此,不能判断在此期间阳泉是投资效率最高的城市。此时吕梁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倒退最大。只有 20072008 年的各地区生产率平均变化指数为 1.6881,说明这一年期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从 20082009 年间的数据看来,11 个城市的投资效率都表现出倒退。此时吕梁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倒退还是最大的。这一年间各地区生产率平均变化指数为 0.7611,是 5 年间平均变化效率最低的一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危机对山西的影响

13、。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更为明显,为了应对国际竞争山西省的很多企业进行了调整,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四)山西省各地区投资效率变动原因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产生上述效率变化的原因,本文将生产率变化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效率指数。计算结果如表 3 所示。从表 3 可以看出:20052006 年间,山西省朔州、吕梁 2 市保持了技术效率,大同、运城、临汾、忻州、晋城 5 市实现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这种技术效率的提高可能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施工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起的。但是同期技术进步指数表现却不尽人意,11 个城市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小于1,说明这一年间

14、山西省 11 个地区都没有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结合表 2 的 malmquist 指数来看,20052006 年间 11 个城市的投资效率都出现效率倒退主要是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管理上不存在问题。20062007 年间技术效率保持不变的城市增加到 3 个,有朔州、吕梁、运城,技术效率提高的城市是太原、长治、大同,其他城市都略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技术进步来说,这一年间的技术进步提高很快,实现技术进步的城市有朔州、太原、大同、吕梁、晋中、阳泉、晋城,这种进步可能是投资决策方法变得更加科学,也可能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导致施工水平的提高等等。结合malmquist 指数来看,朔州、太原、大同

15、、吕梁投资效率的提高则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高,阳泉主要依赖技术的进步。20072008 年间,技术效率指数有所好转,而技术进步指数有所下降,朔州、吕梁、运城保持了技术效率指数的不变,其余 8 个城市都实现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而所有城市都陷入了技术退步的困境中。其中太原、临汾、晋中、忻州、阳泉、晋城投资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20082009 年间,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均不及上一年,保持技术效率不变的城市有朔州、吕梁、运城、晋城,只有忻州实现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而 11个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小于 1。朔州、吕梁、运城、晋城、忻州投资效率的倒退是由于缺乏技术创新,而其他城市

16、的投资效率倒退是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科学的管理。朔州市、吕梁市、运城市五年间均保持了平稳的技术效率指数,总的来说,山西省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较为低下,整体效率水平这 5 年期间形成倒 u 型,即 20072008 年间的投资效率增长情况最好,处于高峰。其他时间都比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缺乏技术。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对投资效率的提高作用显著于技术效率,这说明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在投资决策技术和建设施工技术中应该及时地改进。政府应该重视基础设施投资配置技术,根据各年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变化从整体上推进整个生产技术前沿的变动,推进技术创新的作用。四、结论通过基于 dea 的 c2r 模型的相对有效性分析可以看出,山西省基础设施投资整体效率低下,只有少数地区连续 5 年 dea 相对有效率,而大部分地区 5 年中只有 2 年是相对有效率的,甚至 5 个地区连续 5 年从来都没有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