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05031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雎·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雎关雎诗经诗经|注释注释|讲解讲解|白话翻译白话翻译【作品介绍】关雎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关雎这首诗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诗经周南周南关雎关雎译注译注题解题解: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原原 文文译译 文文注注 释释关关雎鸠1,在河之州2。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参差荇菜5,左

2、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10。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1。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1.关关:水鸟叫声。雎(音居)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2.洲:河中沙洲。3.窈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4.好逑(qi):理想的配偶。逑,配偶。5.参差:长短不齐。荇(xn 杏)菜:

3、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6.流:顺水势采摘。7.寤(w 务):睡醒;寐:睡着。8.思:语助。服:思念、牵挂。9.悠:忧思貌。10.辗:半转。反侧:反身,侧身。11.友:交好。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2。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12.芼(mo):选择,采摘。【F-00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释】1、关关:雎鸠和鸣声。雎鸠(居纠 j ji):一种

4、水鸟名,即鱼鹰。2、河:黄河。洲:水中央的陆地。一二句是诗人就所见以起兴(起头儿) 。3、窈窕:容貌美好。淑:善,品德贤良。淑女:好姑娘。4、君子:诗经中贵族男子的通称。好:男女相悦。逑:同“仇”,配偶。 “好”、 “逑”在这里是动词(和尚书大传所载微子歌 “不我好仇”句同例) ,就是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的意思。5、参差:不齐。荇(杏 xng)菜:生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叶心脏形,浮在水上,可以吃。6、流:通“摎(究 ji) ”,就是求或者捋取。和下文“采”、 “芼”义相近。以上两句言彼女左右采荇。她采荇时的美好姿态使那“君子”时刻不忘,见于梦寐。7、睡醒为“寤”,睡着为“寐”。 “寤寐”在这里犹

5、言“日夜”。8、服(古读如愎 b):思念。 “思”、 “服”两字同义。9、悠哉悠哉:犹“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10、 “辗”就是转。 “反”是覆身而卧。 “侧” 是侧身而卧。 “辗转反侧”是说不能安睡。第二、三章写“思服”之苦。11、友:亲爱。 “友”字古读如“以”,和上文“采(古音 c) ”相韵。12、芼(茂 mo):“覒(茂 mo) ”的借字,就是择、拔。 “芼之”也就是“流之”、 “采之”的意思,因为分章换韵所以变换文字。13、乐:娱悦。 “友”、 “乐”的对象就是那“采”、 “芼”之人。最后两章是设想和彼女结婚。琴瑟钟鼓的热闹是结婚时应有的事。【题解及原文】这诗写男恋女

6、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余冠英今译】鱼鹰儿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白话翻译】雎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侣。长短不齐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丽贤良

7、的女子,做梦也在把她思。追求她却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间。想啊想啊心忧伤,翻来覆去欲断肠。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弹琴鼓瑟永相爱。长短不齐水荇菜,左边右边到处采。美丽贤良的女子,鸣钟击鼓乐她怀。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http:/)【讲解】诗文欣赏说诗经关雎作者:吴小如近年赏析之风颇为流行,但我认为这类文章并不好作。尤其是讲诗三百篇中的作品,首先须通训诂,其次还要明诗旨。因为风、雅、颂距今已远,其可赏析处往往即在字、词的训诂之中。加以旧时奉三百篇为经典,古人说诗每多附会;不明诗旨便如皓天白日为云霾笼罩,必须拨云见日,始能领会诗情。这里姑以

8、关雎为例而申说之,惟不免贻人以老生常谈之讥耳。时至今日,大约没有人再相信毛诗序所谓“关雎 ,后妃之德也”一类的话了。说关雎大约是经过加工的一首民间恋歌,恐怕不会去事实太远。但齐 、 鲁 、 韩三家(包括司马迁、刘向)说此诗,都以为它意存讽刺。这又该作何解释?另外,古人很强调“四始”说(即关雎为“风”之始, 鹿鸣为“小雅”之始, 文王为“大雅”之始, 清庙为“颂”之始) ,认为把关雎列为十五国风的第一篇,是有意义的,并非编排上偶然形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我们作出说明。我以为,无论今文学派的齐 、 鲁 、 韩三家诗也好,古文学派的毛诗也好,他们解诗,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绝大多数“国风”是民歌,

9、把每一首诗都拉到帝王、后妃或列国诸侯的君、夫人身上;二是把作诗的本意和后来的引申意混同起来。三家诗看到关雎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话,便扯到周康王身上,说诗意是讽刺他“失德晏起”,正如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所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 关雎作。 ”而后来的毛诗为了同三家诗唱对台戏,于是一反今文家法,大讲“后妃之德”云云,目的在于说它不是刺诗而是赞美之辞。如果我们认识到十五国风中确有不少民歌,并排除了断章取义的方式方法,则三家诗也好, 毛诗也好,他们人为地加给此诗的迷雾都可一扫而空,诗的真面目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至于把关雎列为“国风”之始,我以为这倒是人情之常。古人原

10、有这样的说法,认为三百篇所以被保存下来,乃由于它们是能歌唱的乐章而于诗义无涉,故有些讽刺诗或大胆泼辣的爱情诗也没有被统治阶级删除淘汰。我则以为,从三百篇的内容看,总还是先把各地的诗歌搜集起来然后为它们配乐,所配之乐,必不能丝毫不关涉诗的内容,而任意用不相干的乐谱去牵合。 关雎之所以为“风”之始,恐怕同内容仍有关联。由于诗中有“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的词句,很适合结婚时歌唱,于是就把它配上始而缠绵悱恻、终则喜气洋洋的乐调,而沿用为结婚时的奏鸣曲。盖因恋爱而“寤寐思服”、 “展转反侧”乃人之常情,故虽哀而不伤(“哀”有动听感人的意思) ;夫妇结婚原属正理,君子淑女相配并不违反封建伦常,故虽乐而

11、不淫。这样,自然就把它列为“国风”之首了。直到今日,我们遇到喜庆节日,也还是要唱一些欢快热闹的歌,奏一些鼓舞人心的曲子,取其顺心如意。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同喜庆节日的气氛相适应。如果办喜事时奏哀乐唱悼亡诗,撇开吉利与否的迷信观点不谈,至少产生败兴和杀风景的反效果,总是招人憎厌的。 三百篇的乐章既为统治阶级所制定,当然要图个吉利,把体现喜庆气氛的作品列于篇首。这不仅符合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即从人情之常来讲,也是理当如此。从古以来, 关雎就有两种分章的方式。一种是每四句为一章,全诗共五章。另一种是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第三章各八句。从文义看,我倾向于第二种分法。第一章是总述,态度比较客观;第

12、二、三章则从男主人公方面落笔,先说他在未得淑女时思念之苦,连觉也睡不着;然后再说他求得淑女与之成婚以后,他将千方百计同她鱼水和谐,使她心情欢乐舒畅。如果说第二章近于现实主义的描写,那么第三章便带有浪漫主义情调,抒情主人公乃为爱情获得成功的美好前景而陶醉了。讲到这首诗的表现形式,历来也有两种意见。即在赋、比、兴几种表现手法中,有人认为“关关雎鸠”两句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等描写是比兴,由河洲的禽鸟和水中的荇菜“兴”起君子求淑女的愿望,这就是诗的主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诗干脆自始至终都是“赋”。而说它的手法是“赋”的,又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人旧说,认为采荇菜的活动本是贵族妇女(包括后妃以及嫔妾)应

13、做的“本职工作”,所以是“赋”;二是今人新说,认为这是一首写实的情歌,小伙子看上了河上采荇菜的劳动少女,于是表示了爱慕之情,无论“雎鸠”的鸣声也好,采荇菜的场面也好,都是“君子”身临其境耳闻目见的,当然属于“直陈其事”的“赋”了。这些说法都能言之成理,读者不妨互参。不过如让我讲这首诗,我倒比较倾向于“比兴”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来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即目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做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着产生了联想。我们可以承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眼前实景,但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

14、偶的强烈意愿。诗人在选择诗料时单单看中了“关关雎鸠”,这本身就体现了“比兴”的作用。否则诗人为什么不写别的呢?换言之,也只有写互相鸣和的一对水禽才与这首诗的主题合拍,才算得上典型化。如果硬把它限制在“赋”的框框里,反倒近于自然主义的解释了。我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 “芼之”也讲成比兴手法,是以字、词的训诂为依据的。古人大都把“流”、 “采”、 “芼”讲成同义词,即都有“寻求”、 “采摘”和“择取”的意思。 “流”之训“求”,从西汉的刘向(他是治鲁诗的) ,东汉的高诱(说详吕氏春秋注 ) ,到清代的马瑞辰(著有毛诗传笺通释 ) ,都有考证,而且比较可信。比如说苑中越人歌的汉译就有

15、一句“搴流中洲”(这一句是经过校订的) ,这里的“搴流”即为同义复合词, “搴”和“流”都作采摘讲。可是朱熹的诗集传则兼用“流”字本义,认为这句是指顺着流水去择取荇菜。此说虽遭清人(如姚际恒)非议,我倒觉得朱熹的讲法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的。至于“芼”,旧注亦训“择”,朱熹却据董逌广川诗故解“芼”为“熟而荐之”。我觉得此解亦近理。在现代汉语中,特别是北京方言,我们经常还听到用沸滚水把菜蔬“芼”()一下的说法。即等水烧开后把生的菜放进去, “芼”之使熟,随即捞出。由此可见,荇菜的从“流”到“采”,从“采”到“芼”,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左右”本指人的左右手,引申为左右两边。人们劳动,大抵双手兼用,尤其

16、是采摘或捧掬菜蔬的时候,总是左右手同时并举。这也属生活常识,无劳辞费。训诂既明,然后讲诗。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选中。开始采时,在水中左一把右一把,顺水捞来捞去,方向无定;一似男之求女,一上来还没有找到明确目标,只能慢慢物色,宛如在水中寻求中意的荇菜。及至“采”时,则目标已明,看准后便采到手了。既采之后,就要“芼”它一下,使之成为可食之物,亦即是说只等婚期一到,共同生活便将开始了。我所以把它讲成比兴,正是从字、词的训诂上体会出来的。下面简单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