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4045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单位制”_的起源和形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典型单位制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的起源和形成田毅鹏(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本文发表于本文发表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007 年第年第 4 4 期。期。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上世纪末,学术界在清理总结有关单位研究的学术成果时,曾有学者提出,要想通过单位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做进一步有说服力的解说,就必须摆脱泛泛的议论和一般性的分析而对单位制度展开“长期动态学研究” 。因为在以往“尽管已经有学者对单位的历史沿革作了十分细致的分析,但对单位何以形成今天这种组织形式,尚缺

2、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实际上是将单位作为静态的理想型来处理的,但单位的长期动态学是理解单位特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我们描述的单位特征也是只有放在单位的长期发展中,才容易理解。 ” 1笔者认为,上述追问为单位研究提出了颇富建设性意义的研究思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鉴。因为从静态的角度看,建国以来中国城市企事业单位普遍采取了单位制,在这一意义上,单位似乎是“举国而通一式”的、同一的。但如果我们从动态的角度,将单位制的确立和发展置于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加以审视,就会发现在普遍、同一的“单位模式”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不同单位制类型的存在。由此,建立在地域个案研究基础上的对单位制存在形态的深度

3、研究,便成为深化单位制研究的难点和关键。从单位制起源及在全国建立、推进的过程看,其演进轨迹不是“同步”的。由于东北在解放战争中率先解放,因而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借鉴根据地模式构建单位制。遂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单位制度的创制进程中,东北地区捷足先登,扮演了关键的“典型示范”角色。而在告别计划体制的进程中,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典型单位制”亦表现出突出的特点。首先,在探寻单位制度起源时,一种普遍性的观点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经验,为其革命成功后在城市社会中建立起“单位制”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照。尤其是解放区公营企业的管理经验,当然成为这场改造运动的制度借鉴来源

4、。此种观点有助于引导人们从长时段的研究视角来研究审视单位现象,并将单位制度与中国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革命的宏观进程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但其局限性表现在,因城市乡村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使得共产党人在建立单位制度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将源于乡村的“根据地制度”简单、直接地移植到城市企事业单位中。易言之,如欲使这种“移植”成为可能,必须选择一定的“中介”环节作为过渡。从历史上看,作为最早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最早进入计划体制的地区,东北地区在客观上就扮演了这一“中介”的角色,以公营企事业为核心组织机构,便构成了“典型单位制”最初的存在“形态” 。其次, “一五”计划

5、期间,东北凭借苏联援助的 156 项重大建设项目,在建成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业基地的同时,也完成了单位体制构建的过程,并进一步强化了东北地域“典型单位制”的特性。再次,在中国退出计划体制的过程中,由于东北地区中央直属的、超大型企业高度密集,加之地缘因素的制约,使得“典型单位制”的特色再度凸显,出现了颇具影响的“东北现象” 。由此可见, “典型单位制”的存在形态极为隐蔽,只有将其置于动态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才能发现其特征及存在形态的踪迹。二、二、 “典型单位制典型单位制”的发生及其存在形态的发生及其存在形态从历史上看,建国以来单位体制在全国城市社会范围内的普遍确立,堪称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巨大的

6、“空间重组” ,这既包括城市“地理空间”的变化,也包括社会关系和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此外,我们还应将这些变化与共产主义运动伟大的理想和目标直接地联系在一起。在这场剧烈的空间重组和变迁过程中,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作用,使得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社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典型单位制” ,对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代表的“典型单位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一) “典型单位制典型单位制”的发生(的发生(1948194819531953 年)年)在建国初期“单位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东北在时间上最早,是作为全国的“典型

7、”示范而存在的。如前所述,在探寻单位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时,国内外学者往往将目光直接投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认为“在共产党根据地的制度结合进新中国的社会体制的过程中,由供给制所体现的(革命队伍)组织原则和分配方式实际上也以各种形式在公共部门中被继承下来。这一点对理解单位体制的起源极为重要。 ”2上述分析为我们从长时段角度深入理解单位社会起源和形成开启了重要的研究视角。但值得注意的是, “延安道路”所代表的这种中国革命所特有的组织模式,是在特殊的战时状态下,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共产党人在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

8、可成就!取全国政权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参照根据地的经验建立城市政权,重组城市社会的秩序,并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中国。但我们必须注意,城市社会与农村革命根据地间存在着诸多根本性差异,根据地时期共产党人虽然通过在农村根据地创办的企业,已经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组织管理模式,但这些农村根据地的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经营方式上,都不具备现代的、大规模工业企业的性质。因此,这些源自农村根据地带有战时共产主义特色的经验,不能简单地直接移入城市社会。而欲使这一“移植”过程成为可能,必须在移植过程中寻找具有实践意义的“中介”环节,以为移植提供转换过渡的经验。在这一转换过渡进程中,由于东北解放时间最早,又与苏联毗邻,交通便

9、利,使得其具备学习苏联经验,转化根据地经验的条件,遂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计划体制和单位体制的地区,并起到“典型示范”和“中介”的作用。东北解放初期(19481953) ,在一些率先解放的城市里,共产党人在接管企业和管理城市的过程中,借助根据地经验和苏联模式,结合东北解放初期的具体情况,逐渐概括出一套接收和管理城市及企业的模式和经验,形成了“单位制”的雏形。(1 1) “安东安东吉林模式吉林模式”:以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单位制雏形。:以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单位制雏形。早在 1947 年夏,东北即有许多大、中、小城市相继解放,城市接收工作成为当务之急。1948 年 6 月,东北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

10、指示精神,发出了“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 ,指出“现在我们有了城市,就应当爱护城市,发挥城市的作用,使城市生产出更多的军需品和日用品来支援战争,来繁荣解放区的经济。 ” 3(P50)强调了城市接收、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1948 年 8 月中旬,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具体规划了城市接收、管理的具体程序和步骤。根据东北局的指示精神,解放军每解放一座城市,都迅速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打碎国民党政府的城市政权机构,建立新的市政府、区公所,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新的街公所,形成了新的城市管理系统。这种以市、区、街三级政权的城市管理系统在共产党人接收城市的进程中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问题

11、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市、区、街三级政权进行工作,并以街政府为城市中的基层组织,把一切工作推到街政府去作,如是就把集中的城市划成许多豆腐块,大量的干部被纠缠于街道,成天在贫民中打圈子。而市内大量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却天天吵着缺干部而没有集中注意去管。在区街工作的干部,则各搞一套,使得政策的执行,一个区甚至一个街一个样子,难于统一掌握,混乱时生。同时把市政府吊在空中,与人民群众缺乏直接联系,而人民则苦于机构重叠,手续麻烦,办事深感不便。 ”4鉴此,东北局及时总结了安东市和吉林市的经验,改变旧的区街组织形式,把政策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令和工作布置

12、与贯彻执行集中于市政府。在较大的城市,可以保留区人民政府一级,在区人民代表大会尚未召开之前,以区公所作为市一级派出的办事机构,执行市政府所指定的某些市政工作。而街公所或街政府则应该取消,加强公安派出所的工作,把好的干部充实到市一级机构或公安派出所或派到工厂、企业和学校中去。至于那些较小的城市,可以考虑区街两级政权组织形式均不要,主要经过市的人民代表会议与按生产与职业单位而组织的各行各业的人民团体去直接联系群众。除了郊区仍应保留区街(或村)的政权组织外,东北的一切城市,均可按以上两种情况进行改变。从安东和吉林市的情况看,上述改制措施的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最具历史意义的结果在于,改变了传统的

13、纵向行政垂直领导系统,加强了横向组织系统的作用。在这一体制下,政府面对的不再是个体的百姓民众,而是通过以企事业单位为核心的“单位”或“团体” 、 “协会”组织群众。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 “取消区街后,市委从区街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重点由区街转向工厂企业部门,由贫民转向工人阶级,抽出了大批干部加强工厂及财经部门,市委委员分工领导十大公营企业,展开全市工厂检查浪费运动。市委以国营工厂为重点,市委委员分工深入工厂,依靠工人阶级,发扬民主,推进创造新纪录运动。 ”第二, “取消区分会及街道劳动者联合会后,按行业成立了四种工会:海员码头工会、私营产业工会、手工业工会、店员工会,把省营、市营工会办

14、事处改为工会,统一了工会组织,加强了公私产业工人运动的领导,团结了工人。 ”第三, “区街取消后,区街政府各项工作统一于市政府直接领导,总的方面来说,工作效力提高,步骤一致,规定统一,解决问题方便。 ”5后来,东北城市虽然又恢复了“街居制” ,但以企事业机构为核心的“单位”却始终居于城市的“中心地位” ,而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则属于“剩余体制” 。很显然,上述改制措施与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组织起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正如东北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言:“加强各种产业行业与职业工会以及各种同业工会的工作。尽量把各种不同产业、行业、职业的职工,组织到各种工会中去,把各种不同的工商业者组织到各种同业

15、公会中去,不属于各行各业的街道居民,则分别组织在合作社、文化馆中,妇女应分别组织到上述各种组织或妇女代表会中,这样就将城市的人民群众,按其不同的生产或生活需要分别组织起来了,市与区的机构就通过这些组织联系群众。而过去通过街的一揽子的组织是无法直接联系这样多方面的群众的。 ”4可见“安东吉林模式”的意义在于确立了以单位为主体的新体制,形成了“国家单位个人”的统治结构体系, “单位社会”的图景已初现端倪。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唯有惜时才能成功,唯有努力方可成就!(2 2)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包下来包下来”的福利制度。的福利制度。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严酷的革命斗争

16、形势使革命队伍采取了军事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供给制。在共产党人接收大中城市,接管现代化大中型企业的过程中,这种源于根据地供给制的一整套规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共产党人接收、管理现代城市和企业的最直接的依据。而东北解放区则在共产党根据地制度结合进新中国城市社会体制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就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构建而言,1948 年 3 月 4 日,中共东北局颁布了东北公营企业战时暂行劳动保险条例试行细则 ,内容包括总则、关于劳动保险基金之征集与保管方法问题、关于职工因公负伤残废医疗和抚恤金的规定、关于职工因公死亡丧葬费和抚恤金的规定、关于职工疾病及非因公伤残之医疗和补助救济的规定等。如在劳动保险条例实施对象的问题上,规定“凡实施劳动保险之公营企业工厂中,有正式厂籍与固定工作岗位之职工,不分国籍、民族、年龄、性别,均适用劳动保险条例与本细则。凡公营企业工厂中所有临时性的、无正式厂籍与固定工作岗位的职工,或附属的公私合作与私营加工业的职工,暂不适用劳动保险条例。 ”对公营企业正式职工和临时工进行了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