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38414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挑战(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院 陈维忠)陈维忠)在世界经济环境下,无论是国家间的竞争,还是企业间的竞争,都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的丰富和整体水平的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重任。面对我省产业结构现状、调整及其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我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和管理一线所需的人才,是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银领人才”。这一定位的关键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使高等职

2、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专业类型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使其专业设置和输出专业人才的数量与国民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数量相吻合,尤其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就得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更为直接。 原省长栗战书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今年我省把调整结构最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调结构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加快发展,赶超进位,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省情实际,以调整促加快发展,以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

3、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开发资源型产业,不断延长各类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我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生产和管理一线所需的人才,是我省高等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我省产业结构的总体评析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三大产业看,第一产业大而不强,占 GDP 的比重为 13%,虽然高于一般省份,但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多,产业链条没有延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产品发展不够;第二产业全而不优,占GDP 的比重为 53%,行业门类虽然比较齐全,但采掘业占大头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程

4、度高达64%,是制造业的 2.3 倍,原字号产品居多,高精尖产品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占 GDP 的比重仅为 34%,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占全省经济主体地位的工业结构看,资源型产业逐渐衰减,林业已基本无木可采,石油由年产 5000 多万吨的高峰跌落到现在的稳产 4000 万吨,煤炭到“十二五”期末,也将由净调出省变为净调入省。传统支柱产业始终没有做大做强,号称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但装备制造业只排在全国二十几位;作为全国著名的大粮仓,去年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二位,粮食商品量多年位于全国第一位,但粮食加工量仅为粮食总产的 50%,深加工只能占到 20%。而比邻的吉林省,去年粮食

5、产量是我省的 56%,但原粮基本不出省,其第一产业增加值却是我省的 85%;守着全国最大的油田,但石化产业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能源产业从 2006 年开始,已呈逐年下降之势。新兴产业发展未能及时跟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信息、现代装备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目前还没形成“气候”。这样的产业结构,致使全省经济增长缺乏亮点,缺乏强有力的支撑,速度缓慢、质量不高。因此,必须沿着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二、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趋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我省实际,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努力做大做强资源型产业,积极培育战略

6、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通过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使产业结构由资源支撑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彻底转变“重实业、轻服务”的观念,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短期内在第三产业中形成一批支柱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调整农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一是加强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 43%以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二是

7、继续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加快建设三江平原 14 个大型灌区和西部引讷、阁山、花园三大水源工程等水利化工程,积极推进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和四大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切实抓好水稻育秧大棚、科技支撑、田间管理等工程建设,加大粮食仓储、物流和林业生态等三大保障工程建设力度。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规模化养殖”工程,推动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完善养殖业预警体系和保护机制,稳定肉类和奶业生产。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520 万人,促进农民增收。(二)调整工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素质,实现工业结构化升级,促

8、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赖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带动转变。一是做大做强装备、石油化工、能源、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和国防科工产业,把优势工业调得更优。二是依托科教优势,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环保六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纺织、森工四大传统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强关键技术开发,调整产品结构,培育知名品牌,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三)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做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带动向新兴服务业带动转变

9、。完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旅游、金融、物流业、文化娱乐、服务外包等产业。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加紧实施一批有利于缓解行业发展瓶颈制约、带动产业升级的服务业大项目。搞好贸易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抓好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等专业市场。积极推动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建设,做好重点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三、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引发人才要求发生变化1、产业结构整体上的高度化要求人才质量随之上升。在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情况下,原有的行业也会因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增加,简单劳动的使用量相应减少,技术工人的

10、使用量增加;从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物质资本含量逐步减少,技术资本的含量不断增加,对高级人才的需要量增加;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人才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因素,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2、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的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劳动力便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3、产业结构调整亟需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由于不同产业在发展速度和方向上的不同,则为适应不同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在知识结构、知识深度和广度、能力结构和素质等方面要求也各不相同。未来产业结构中

11、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综合性和高复杂性的特征,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创造性、宽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优化人才培养层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素质教育,面向市场,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型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四、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迎接挑战(一)进一步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校企合作,达成没有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就没有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共识。建立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和

12、育人机制,带动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投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二)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结构,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从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出发,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大力发展服务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第三产业专业,形成特色专业群体。紧紧围绕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瞄准“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引导专业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培育专业品牌,形成有一定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

13、业,满足市场需求。(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立由大型企业及我省部分市、县职教中心组建职教集团,探索成立有行业、企业及职业学校领导、专家组成的高等职业院校董事会,对学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监督。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筹备校企合作联谊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大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互利共赢。根据不同专业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各校实际和生源状况,认真分析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多

14、样化的校企合作育人的“双主体”人培养模式改革。(四)搭建继续教育平台,满足学生多样化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负责制定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组织实施办法。将继续教育纳入各行业、各地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个人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服务,统筹继续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15、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健全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五)以“双师”专业教师培养为重点,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理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习制度和经费投入机制。培养选拔和引进(聘用)技术服务能力强、行业企业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建立与企业联系紧密、人员流动、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吸引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他们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六)着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