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6059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型社会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杭州市委党校上城区分校 方卫红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学习型社会给传统的党校教育和党校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首先是教育意识上的转换。在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党校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党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和学生求知发展都需要教师终身学习。所以党校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等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并直面时代的挑战。关关 键键 词词 学习型社会 党校教师 观念 素质学习,作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无疑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深刻论述和重要思想。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联合国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21 世纪教育的本质特征学习。1990 年,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洁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从而使学习型组织这个术语愈益广泛地普及起来。党的“十六大”顺应国际发展潮流,提出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境界,这就是向学习型社会的教育转型。鉴于以上认识,作为领导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政党;作为干部教育培养重要阵地的党校,一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作为各级党校的教师,一定要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由此,本文就“学习型社会

3、”与党校教师的观念和素质作一思考。 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的学习型社会是终身教育倡导者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和学习活动所勾画的理想社会形态。它有六个基本特征:(1)学习性:学习成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都成为“学习组织” ,体现出“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社会氛围。 (2)主体性:学习者为社会的中心、学习的个体和组织构成了学习社会的主体,体现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自我导向学习占有极重要的位子,学习成为一种权利和责任,人们自觉、主动地参加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学习、专业技术培训或接受行为规范的教育。 (3)发展性:社会与人的变化

4、无止境,学习作为发展的手段,将延续个体的一生,成为持续的、终身的活动;学习型社会无止境,过程从初级到高级,从局部到全体;学习的价值观产生了更本的变化,要经历“生存需要完美人性完美人生”的过程,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 (4)开放性:人人享有同等的学习权利,知识无国界,世界成为全球公民时时、处处学习的大学,包括学校在内的一切社会系统均向学习者开放;终身学习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规范。 (5)整体性:整合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等形态,校内外学习成为统一整体;以终生教育为基础,教育制度一体化;整体规划社区教育体系。 (5)服务性:学习的途径、方法、手段多样,公民获得学习信

5、息无障碍,社会所有部门皆能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机会和条件,公民自由地取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手段,以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学习型社会要求党校教师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型社会给传统的党校教育和党校老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个挑战首先是教育意识上的转换。在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中,党校老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所以党校教师必须要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和位置。(一)党校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教师的终身学习党校是党培养干部的摇篮。教师应该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引导着、示范者、推动者。智为进德之基,学为立身之本。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6、格,人生修养也是如此,知识多了,学问多了,精神境界也就会高起来。 “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去驱除。 ”只有通过学习,让“思想的闪电”照亮人的心田,才能使人豁然开朗,头脑明澈,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学习是无止境的,即使是有很高学历的人,也需要不断的“充电”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总是在不断的释放和消耗,因而也必须不但的补充和储备。彼得圣洁曾这样警告:“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更新 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不

7、断涌现,现代社会已被称之为知识社会。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党校教师没有危机感、紧迫感怎么行?有人觉得工作繁忙、难以静心学习,但这不应成为忽视或轻视学习的理由。工作和学习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不注重学习、不设法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提高本领。一位哲人说过,学习是生命中的盐。盐是人们生命中一天也离不开的物质。学习应该成为人们事业、生活的“第一需要” ,只有把学习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除去浮躁,产生学习动力,焕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觉性,直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二)学生求知发展需要教师终身学习关于教师知识储备,历来都有“要给学

8、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杯水”的说法。有人认为,老师应该是泉水,是自来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眼下不管是学员还是学校领导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都很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信息量大,知识传播速度快,知识更新迅速,学员获得知识的渠道也在增多,面对新的教学形势,面对跨学科的“综合大餐” ,教师原有的知识已显得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仅要下力气真正学习,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广泛猎取本学科前沿的科学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更要广泛阅读收集一些在生活、工农业生产、科研中与本学科、本专业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另外还要借鉴学习一些国外有关创新教学和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方法、理论知识,

9、使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总能站在超前或居高的位置上。目前有些教师漠视甚至放弃读书,一年读不了几本新书,如果这样下去,在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为师者不能丛书中吸取一桶水,怎能让学生获取一杯水?学生从你那里得到的是贫乏的矿石,日后怎能冶炼成闪闪发光的真金呢?因此教师要发扬“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不为物欲所动,不去赶热闹时髦,甘为清苦,积极投入到终身学习中去,须知书里的世界更精彩。三、提高自身素质,与时俱进,适应并直面时代的挑战(一)改变教学理念,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法吸收和借鉴了美国哈佛案例教学法,并赋予它党课的内涵。和传统的以教

10、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 “研讨式”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党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从单向的灌输党的知识变为双向的交流党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得传统的静态的、被动的教授党的知识的过程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参与的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探讨的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党课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是适应当今社会转型时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也是党内民主外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在实际活动中, “研讨式”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准备阶段。这是个人查看有关文献资料,个人形成发言提纲阶段。这个阶段,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选好专题,推荐

11、参考文献资料,做好“研讨式”教学准备工作,学生在课下认真查看,独立思考,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发言提纲。其次是实战阶段。这一阶段是“研讨式”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教师的教学功能发挥最完整、最强烈的环节。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安静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研讨式”教学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不参与辩论,更不能随便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学员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再次是总结归纳、总结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在最后半小时之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总结

12、。首先是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地总结,既要及时表扬那些在讨论中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当今理论热点、难点的学员,又要及时指出一些学员在发言中的不足之处,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了“研讨式”教学的质量,为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二)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新而实用的特点为了适应学习型社会的人才要求,在党校的教育内容上,应该突出新而实用的特点。所谓“新” ,是指内容上有更新和创新,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所谓“实用” ,一方面是指所学的内容具有持续存在的可能,学员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继续采用;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教学,将一些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的有价

13、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融入学员的思想,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三)创新教学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限制和障碍传统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教学了,然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局限于“一笔一书”的教学手段,显然是不行的。在学习型社会中,身为教师需要充分运用一系列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过程的审美性、技术性、艺术性,丰富教学环境,同时也培养学员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扩展学员的感知时空,最终提高了整个教学效果。(四) 、完善教学评价,兼顾显性和隐型指标也就是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采用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评价内容上兼顾显性指标(容易量化、易见的高度、远度、时间等指

14、标)和隐性指标(不容易进行量化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价值观等个性特征指标)两方面,在方法上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具体讲,就是要将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态度、努力程度、进步程度结合起来。此外,还应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通过让学员积极地参与评价,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 刘畅,建设学习型社会探析,理论观察 2005.2唐敦双,求真务实地探索高校党校教育的规律,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万承刚,试论建设学习型高职教师队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范海荣,学习型社会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俞秀琴,学习型社会与英语教师的观念和素质,平原大学学报,200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