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377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以大学生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大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外界 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社会上其他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 切联系的基本的、稳定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心理品质。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 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 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 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

2、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 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 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 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 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 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 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 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

3、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 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 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 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 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 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

4、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 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 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 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 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 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 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 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5、。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 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 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 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 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 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 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 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

6、动。这个系 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 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 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 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 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 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 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

7、发展要求,大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 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 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 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 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 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

8、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 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 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 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 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 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 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 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

9、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 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 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 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 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 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 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 制,否则,不论

10、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 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 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 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 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 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 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 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 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

11、系紧张、沟通不良 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 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 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 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 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 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

12、,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 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 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 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于创新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高创新力所具有的 7 种人 格特征:能容忍模棱状态、具有克服障碍的意志、具有自我超越的愿望、受内 在动机驱动、具有适度的冒险精神、希望得到认可、具有为获得认可而努力的 愿望。但以上所列的并没有完全概括创新素质的人格特征。在此基础上,有学 者提出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因素,即创新初期的

13、原始感情或动机、创新过程中 的毅力和独立精神以及创新后的自信(即掌握命运的感觉)或自我超越的想法, 同时,强烈的好奇心、顽强的毅力、勇敢的进取精神是创新人格的必备因素。 根据以上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应具有以下五特征:(1) 有观察事物的习惯,并能将此进行发散性思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敢于对 权威性观点提出疑问。(2)凡事总想找出真正答案。(3)有自己坚定的立场, 能耐心听取并接受别人正确的见解,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4)对新鲜事 物充满好奇心。(5)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因此,大学 生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针对以上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其创新素质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