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192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梁逍)(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研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研究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农民增收东兰县产业扶贫途径初探摘要:产业化扶贫是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或者是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手段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它是贫困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果的需要。本文就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的产业扶贫途径进行粗略探讨。关键词:创新 产业扶贫 贫困农民 增收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 提出:“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生

2、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产业化扶贫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所谓产业化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或者是通过订单农业等多种手段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形式。它是贫困地区发展区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工作效果的需要。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东兰县立足国家级贫困县和资源富县现实状况,立足资源培植龙头,依托企业建设基地,实

3、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2一、东兰县产业扶贫发展概况广西东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位于广西西北部,处于滇黔桂石漠化地区核心地带,全县总面积 2415 平方公里,总人口 29 万。东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森林、生物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2001 年被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和“中国三乌鸡之乡” 。东兰还是闻名的“将军之乡” 、 “世界铜鼓之乡”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自治区扶贫办的大力指导帮助下,东兰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

4、境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努力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实施产业扶贫,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据统计,2001 年以来 10 年间,东兰县共投入产业扶贫资金 4000多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 7000 多万元,培育扶持各类龙头企业 5家,累计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经济作物面积 2 万多亩,经济林果面积 6万多亩,养殖牲畜(猪牛羊等)80 多万头,养殖家禽 60 多万只。农业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被打破,板栗、桑蚕、油茶、八角等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板栗全县种植面积 1.7 万公顷,现挂果面积 0.5万公顷,年产量 8000 吨;三乌鸡全县饲养已初具规模,每年可提供商品鸡 280 万羽;八角全县种植面积 5

5、350 公顷,年产量 3800 吨;油茶总面积达 9 万亩,全县茶籽常年产量为 3500 吨;库汊围栏养鱼面积 1.8 万亩,网箱养鱼 3200 箱,年水产品产量 250 万公斤;还有中草药产品如岩黄连、猫豆、喜树籽、肿节风都已经进行规模化基地化种植。二、东兰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3(一)扶贫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快速发展活力不足,(一)扶贫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实力不强,快速发展活力不足,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产业的下游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中对农业产业链影响最大的是农产品加工业,由于龙头企业规模总

6、体较小,生产规模不大,加工能量不足,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精加工和深加工就进入市场,没有实现相应的附加价值。此外,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层次不高,市场竞争乏力。再者,龙头企业规模小,也导致了其抗风险力较低。产业化扶贫项目商品率高,产品依赖于国际、国内市场,一旦产品市场价出现波动,而龙头企业又无法保护,就会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蚕桑产业,前些年受国际市场影响,蚕茧价格低,蚕农承受不了,出现了大面积挖桑现象。(二)配套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二)配套原料基地建设滞后。第一产业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需求不配套问题仍然突出。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技术含量低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

7、较低,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导致农产品优质产品少,拳头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低。(三)中介组织不够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三)中介组织不够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当前东兰县的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或者专业协会等仍处于初级阶段,以小型、松散联合的形式为多,组织化程度不高,运作不规范。这使其很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农产品市场的特殊性,目前多数农户还是在分散经营,几乎是以完全竞争的形式,将农产品销售给批发商或者零售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在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 4(四)农企利益联结机

8、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四)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因缺乏履约保障机制,企业与农民签订的合同常常成为废纸,生产、价格、质量、服务等变化直接影响着联结的紧密和双方行为。(五)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五)政府管理服务体制和工作方式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由于农业管理体制存在条快分割,仍然存在着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现象。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

9、体效应,同时有的主管部门职能未转,观念未转,还习惯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动员,下指标的方式进行运作,不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结果造成农业产业化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三、创新产业扶贫模式,促进贫困农民增收的解决途径(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肩负着信息引导、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创新、服务贫困农户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关键。实践证明,有信誉好、经济实力及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扶贫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扶贫产业往往能平稳较快发展。因

10、此,应以加速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作为东兰县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扶持,力争在总量和规模两方面都有所突破,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加大脱贫力度。1、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重点,对那些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业,资源支撑面广、市场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辐射5带动能力强、贫困人口受益比例较大的扶贫龙头企业加以扶持。重点支持板栗、糖料蔗、桑蚕、粮油、中药材、畜禽水产、果蔬、林产品等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作合资,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这些企业,除安排扶贫贴息贷款指标时给予重点

11、支持外,其在贫困地区兴建的贫困农户参与开发的原料基地必需的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培训、贫困农户产业开发项目补助等,也要重点给予支持。力争实现全县年销售收入超 1 亿元的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扶贫龙头企业达 2 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 5000 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0 家以上,形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集群。2、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开发加工板栗、旱藕粉丝、特色酒业、山茶油、水产品、三乌鸡、黑猪等系列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支持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打造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生态食品品牌品

12、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3、落实自主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龙头企业搭建技术转让和推广应用平台。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积极为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服务。以龙头企业作为各类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要的实施主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合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4、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生态桑蚕循环经济,加快对桑叶、桑杆、6蚕沙等桑蚕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带动全县桑蚕业形成梯级增收。5、进行隘洞镇批发市场

13、改造升级,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促进高效畅通安全的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加各种形式的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产销有效对接。6、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兴建原料基地,对其申报的符合扶贫贴息贷款投向的项目,优先列入年度项目计划给予支持;对企业原料基地覆盖到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 ,优先安排产业发展补助金、扶贫到户贷款优先扶持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户。7、完善扶贫龙头企业扶贫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对扶贫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等情况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并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形成

14、良性竞争机制。增强龙头企业社会责任,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二)推进东兰县特色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二)推进东兰县特色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 改变过去零星、分散、单一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合理连片开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业,打造一批生态特色养殖、特色种植、特色食品加工业产业基地。要以发挥龙头企业为牵引力,带动辐射相关产业发展。要以品牌建设为动力,不断提升本县特色产业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具体应抓好以下工作:1、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增量

15、工程和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工程。加快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加工基地。东兰镇、隘洞、长乐、三弄、长江、巴畴7等乡镇重点做强做大板栗、油茶、桑蚕、渔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到2015 年全县板栗、桑蚕、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25 万亩、4 万亩、12 万亩;东兰镇、长乐、大同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到 2015年全县红水河库区生态养殖 245 亩,水产品产量达 0.5 万吨;长江、巴畴重点发展麻鸭,东兰镇、隘洞、长乐等重点发展三乌鸡,到2015 年全县麻鸭、乌鸡养殖量分别达 50 万只、200 万羽,全县肉类总产量达 1.6 万吨;特

16、色产业覆盖农户 90%以上,其中覆盖贫困户达80%以上。三石、金谷、三弄、兰木、泗孟、武篆等乡镇发展薄壳核桃、火麻等新兴产业,在贫困村创建一批种植示范基地,到 2015 年全县薄壳核桃、火麻种植面积分别达 3 万亩、 5 万亩。2、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依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 “一园一品”的原则,因地制宜建设扶贫产业园区。把扶贫产业园区与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相结合起来,加快园区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抓好农产品流通,提升园区产业效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入,打造产业支柱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每年要建设 1 个以上扶贫产业园区,幅射带动面上扶贫开发。3、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全程质量控制,健全各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夯实农业品牌的发展基础。推行农业“三品一标”和ISO9000、HAC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