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0950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篇说课稿是我参加2010年“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设计一等奖的作品,内容选自经济政治与社会这本教材,穿插了漫画、视频等资料,体现本土教学特点。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五课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说课稿育己育人星愿雨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地位(一)本课的地位本课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2009年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二单元投身经济建设中的第五课。第二单元是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处的国际经济背景四个方面来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生活的。本课是从第三个方面即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2、来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阐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两个大方面的问题,时事性强,实用性高,有很重要的地位。(二)本课内容的逻辑结构(二)本课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内容共有两框六目,教学计划为共2课时。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的:一是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微观和宏观成就表现来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二是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设置了“小康”一词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的情境材料,讲述了我国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第二框: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

3、会生态协调发展。本框也是分为三目:一是走中国特色的现化化发展之路,从我国工业化的历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新型工业化的含义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二是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主要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两方面加以阐述;三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要是阐述了含义和要求。(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正确理解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点、难点的突破: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漫画,将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运用情境创设、小组讨论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兴趣;通过解决

4、身边具体案例来培养学生掌握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二、教学目标分析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2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等。(二)(二)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认同党和国家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增强节约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资

5、源,养成环保习惯,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三)运用目标:(三)运用目标: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比较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弱,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感观、视觉、听觉多方面调动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作为“90后”的中职生,生活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铺张浪费、随地乱扔废纸杂物、损害公物、抽烟等行为很常见。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结合课本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的目标和要求,采用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等良好习惯。但是有一部分中职生动手能力强,乐于表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也要看到这些优势,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积极的思维理解问题,鼓励他们从小事做起,不断完善自我。四、教法和学法设计四、教法和学法设计考虑到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一)教法:针对本课的时政性强的特点,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创造性,采取多种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2活动探究法 3情景教学法 4小组讨论法(二)学法:1自主探究法 2分析归纳法 3总结反思法五、教学过程

7、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印发调查表我们全家见证改革开放30年 ,学生提前做好调查探究的准备。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春天的故事 ,思考问题:(1)歌词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 “有一位老人”中的“老人”指的是谁?设计意图: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直观看到本课要学习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激活思维。授课过程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前完成的调查表我们全家见证改革开放30年 ,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改革开放的成就。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家生活情况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这一

8、国策,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多媒体展示1多媒体显示:“小康”一词最早的出处、含义以及引人。2展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的图片。3教师展示幻灯片关于“三步走”和“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表格,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填完表格中空余部分。设计意图:按照小康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实现小康目标的发展战略的思路来教学,在填充表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三)活动探究1学生分析分配不公 、 污染漫画,思考问题“这是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吗?”让学生从这些反面事例中来感受全面小康社会对我们的意义,认同党和国家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材

9、 P41四组具体画面进入“自由论坛:畅想2020”这一环节请畅想一下到2020年我们的生活场景。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由此归纳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设计意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这一目的内容多为理论性的,对于阅读分析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会比较枯燥。教师利用具有趣味性、思考性的漫画来克服这一困难,再通过自由度比较大的论坛畅想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辩证思维能力。第二框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一)创设情境1利用教材 P42-43的三幅图片作为情境材料,请学生阅读并从中归纳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2多媒体展示漫画古诗难吟 ,

10、学生自由回答其寓意,从中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明确其内容及含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漫画切入,在鲜明的对比中直观体会传统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以及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情境探究讨论1情境创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的城市东莞镇区图,问问同学们都是哪个镇区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再根据区域发展不平衡图片、柱状图“2008年发达国家、中国三大产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 、东莞发展模式资料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又熟悉的材料中了解东莞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困难。2探究讨论:围绕以上问题,进入“东莞经济发展论坛”讨论环节思考如何突破东莞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东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学生分组

11、讨论三分钟,再自由发言,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何实现新发展建言献策。3总结归纳:教师运用幻灯片归纳展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措施,再显示东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范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图片,做简单介绍,在前后对比中深化理解这一目知识。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多、时事性强、意义重大,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坚持“三贴近”原则,利用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进入东莞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三)分析视频,设问讨论1多媒体播放视频:走向和谐第6集天地人和 (视频时间较长,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剪辑)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教师围绕观看的

12、视频内容组织学生讨论问题:(1)观看完视频后,能否概括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2)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有没有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设计意图:针对中职生中存在的一些破坏环境、铺张浪费的问题,运用生动形象,引人深思的视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深入理解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和要求。六、作业布置:六、作业布置:完成东莞经济发展论坛的建议书。七、教学反思七、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一)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活动设计运用了音乐、图片、漫画、视频等工具和资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形成“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感悟积淀”三个阶段。课堂内容及形式设定符合中职学生心理及认知发展水平。在探究活动中重体验轻说教、重启发轻灌输、重实效轻形式,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为目的,符合心理活动的规律。(二)教学效果反思(二)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场景设置的真实性、引导语的诱导作用,要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很好地设计和规划教学场景,还要非常注重过程引导。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要把握好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调控,要注意落实生本意识,贴近学生,鼓励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