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4923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强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 刘春水 摘要:面对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青年学生对美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颇和片面。那么作为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本文试从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来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关键词:文学鉴赏 感受力 想象力 理解力 判断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是人的天性。可是,现实中真正能够识美、懂美、审美的人士却不是很多。特别是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对美的理解往往产生偏差,常常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是由于青年学生阅历浅,知识单一,审美能力差所致。那么,怎样提高学

2、生的审美能力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进入文学这座语言艺术的殿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融审美教育于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欣赏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丰富的审美想象能力,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客观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净化他们的灵魂、陶冶他们的情操。一、品味语言,培养审美感受力一、品味语言,培养审美感受力审美感受力是美感的起点,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新鲜感,新鲜的感受才能引起情感的波动。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能够加深学生对外界的直

3、观把握能力,并逐渐形成从整体上观照和领悟客观世界的能力。拥有较强审美感受力,就能够敏锐的觉察到事物的细微变化。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我们应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品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文学作品中诗歌的鉴赏,就要理解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通过语感的感知去欣赏其中细微的妙处。如声声慢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惨惨戚戚。 ”声音、色彩都很讲究,当“满地黄花”的时节, “梧桐细雨”的天气,女诗人越发感到百无聊赖,心理空荡

4、荡的,很想寻找一点什么寄托。 “寻寻觅觅” ,依旧是空虚,她加倍地感到冷清, “冷冷清清”的叠用,正好渲染了这种索寞凄凉的心情。进而感到一种难以抑制的悲哀,这悲哀用“凄凄”言之不足,再生之以“惨惨” , “惨惨”仍不足,乃继之以“戚戚” 。这三句诗连用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诗人那迟缓的沉重的足音,七个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扣人心弦,同学们获得对语言美的体验,感受到审美教育的无穷魅力。再如 鲁彦的听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

5、;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个方面感受到落潮时的诗情画意,雅静而清丽、充满柔情的优美境界,体会到其曲径通幽,意境高远的特征。 二、拓展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力二、拓展思维,培养审美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山一水,一词一句,只要审美主体加 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 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文学作品的赏析吟读必须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审美求真的愿望。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时,应

6、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 。这种“接轨”要求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勾联” “嫁接” 。如赏析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必须理解作者的思想基调: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然后驱动想象去理解,作者为何问“天”、问“月”。同时,要展开自己的想象的翅膀,在神话般的境界描绘中,构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从而体味作品强烈而又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风格。在鉴赏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再造性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 的形象:诗人站在一望无际的长江边上,目送友人泛舟而去,一直呆呆地望着友人的船帆

7、渐渐地、渐渐地消失 在远远的地平线上,最后只见不尽的长江与天际相接。这里有诗人对友人“烟花三月”般的美好祝福,有挚友 间真诚的情谊抒发,有朋友远离的愁苦宣泄。如果审美主体不以这种再造性想象为满足,进一步调动知识积累 ,挖掘生活积淀,或许产生“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感喟,或许萌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 待如何”的叹息,或者浮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境。总之,审美主体的知识、经验 、情感会通过想象负载到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这里的诗文就只是审美主体阐释其审美观念的蓝本了, 诗本身并不重要,审美主体走得越远越好。 三、体验情感,培养审美理解力三、体验情感,培养审美

8、理解力审美理解力是主体对美的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真正进入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验作者的爱憎感情。例如:品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就应当从小弗朗士的思想动态中去体味其情感世界。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老师、同情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系列的变化的原因就在于他很快就要做亡国奴了。态度的变化,就在于其思想感情的变化。反之,缺乏对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切体验,是很难在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础上,体会出哪怕是一个叹词或者

9、一个破折号的丰富的潜台词的。此外,还要启发、引导学生在作品阅读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 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写黛玉侧重写心理活动,对于羞涩的少女,这是得体的 。写动作是“见

10、” ;不像宝玉的“看罢” “走近黛玉身边坐下” “又细细打量一番” 。写神态是“吃一大惊” ,不像宝玉的“笑” 。写宝玉侧重语言,显示其无拘无束的性格,这对于荣国府的宁馨儿、 “命根子”来说, 也是得体的。但这只是浅层次的理解。从审美心理来说,两人都是从对方的肖像进行感性的直观,从而得到了 共同的审美理解,即“曾经见过” 。这种共同的审美理解表现了他们共同的审美理解,宝黛爱情是建立在相互 理解的基础上的充满了民主思想的爱情。这是作品中人物的审美理解。如果我们联系“木石前盟”的情节,将 宝黛爱情的渊源追溯到遥远的神话时代,再来审视他们这种“合理的要求”最终还是被卫道士们“机关算尽” 的严酷现实,

11、就会发现曹雪芹对悲剧的经营也算是苦心孤诣了。应该说,这种融汇审美主体经验的理解是比单 纯从文本结构出发要深了一层。四、升华认识,培养审美判断力升华认识,培养审美判断力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合目的而引起审美主体的一种自由愉悦的心意状态,审美判断离不开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运动,一头连着认识领域的知性,一头连着道德领域的合目的性。因此读者由于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立场观点,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对同一部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审美判断。鲁迅

12、曾经指出,在看红楼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过程中要提升认识,从真善美的高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启迪学生的良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用知识理性的去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让他们被审美形象所感染,真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更好的理解作品。达到审美鉴赏的最高境界。 像教授孔乙己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像短衣帮一样,对这个人物充满了嘲笑之情,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而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应是正确的情感定位。而对于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则应当充满嘲笑之情,这是一种健康而正确的

13、情感。五、模仿借鉴,培养审美创造力五、模仿借鉴,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指人类艺术生产中那种自觉的有意识的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创造劳动。审美创造能力,就是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要使学生的审美品位得以巩固和提高,就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引导他们把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表现在具体的创作中。文学作品是现实的艺术反映,它来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读了作品后,学生可能很难与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作品中的美在现实中很少有,甚至不存在,无法把文学作品与生活等同起来。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寻找、挖掘类似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美,把文学生活化,生活文学化。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美好

14、的人物和崇高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美的,并尝试在作文练习时创造这类美,借鉴模仿作者创造这类美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还可以发挥想象,对原作进行改写或续写。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范文对学生练笔习作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范文的理解。文学作品鉴赏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可以使 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需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志趣和形象思维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赏析作品的时候,要将感知、想象、理解、判断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使之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形成愉快的审美体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且使学生的人格也得到完善。参考资料: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王文娟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地位刘思群浅谈文学审美鉴赏谢建刚作者简介:刘春水 男 1968 年出生 江苏宿迁人 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在江苏教育学院宿迁分院(宿迁高等师范学校)工作 讲师联系地址:江苏宿迁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邮政编码:223800联系方式:手机:13179551227 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