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4487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几点策略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四小学 雷万春教育家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教学观的转变,也是对学习方式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中力求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通过实践,有以下策略。一、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气,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为“自主探索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目前在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还没有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被

2、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提问来学习。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同程度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事实上,现代心理学表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使大脑由抑制转为兴奋,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作为一种“自我需要” ,从而转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中,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往往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顾虑。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如果是错的或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吗?我提的问题如果老师不喜欢,老师会批评吗?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并使之形成一种教学风气,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必须热情地激励他们大胆地发问,敢于质疑,

3、即使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有的甚至荒诞,也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这种“探索”的热情。只要教师善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发问、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从而为“自主探索学习”扫清障碍。二、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方向。学生的“自我需要”是自主探索的内在动因,有效地激活学习的“自我需要” ,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教师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1、由学生自己提出想学习的内容。如在在三年级的学习“质量单位” 时,首先通过谈话,简单介绍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然后老师就提问:你们想知道有关这两个单位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纷纷发

4、言,有的说:我想知道克有多重;有的说:我想知道千克有多重;有的说:我还想知道克重还是千克重;有的说:我想知道克和千克两个有什么关系这时老师就引导:好,那下面你们就通过动手操作,来弄清楚你们想知道的问题吧。然后,指导学生操作天平,针对以上的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学习。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特别有成就感。2、在教学中抓住机遇,鼓励学生对解题的答案,对别人的想法等敢于质疑。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质疑,引出悬念,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程度好的学生也增加了发挥能力的机会,有疑问的学生也掌握了知识,从而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激发创新,感受“自主探索”

5、的乐趣,提高“自主探索”的层次。数学的乐趣之一,就是一个问题有多种解决的策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享受数学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而促进“自主探索”层次的提高。如在三年级的图形教学中,有一题:用边长是 1 的正方形拼成周长是 12 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很快就拼成了如下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老师再启发:还能拼成其它边长同样是 12 的图形吗?有的同学说不能,有的说能,有的说想再试试。于是,学生们又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结果,同学们又拼出了以下几种图形:最后,老师让同学们通过计算周长来一一检验。在这一过程中,

6、同学们全心投入,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提高了创新意识。四、从课本延伸到课外,拓展“自主探索”的空间。数学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广阔的生活又是数学取之不尽的来源。教师应突破课本的框框,适时将数学知识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当中。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探索数学。如在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分段后,教师适时引申到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把一根 12 米长的木条分成 4 段,那么要锯几次?有不少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说要锯 4 次。老师就让学生用纸条替代木条,动

7、手模拟操作一下,此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老师又问:如果要分成 5 段、6段 7 段呢?学生再通过进一步操作、探索,就找出了规律。这样, “线段分段”这一知识就与实际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了,也启发了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的数学思想。五、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自主探索”的社会性。“自主探索”并非“自己探索” ,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要提倡交流和合作,个人的见解有局限,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合作活动的交流的机会,实现老师与学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则许多学生就能够从同伴的构想中得到启发,激发出智慧的灵感,产生新的见解。这样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合作探索的途径,不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又学会参与、交流、合作。这也就体现了“自主探索”的社会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做事、做人,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是一朝一久的事,这需要我们更新教与学的观念,一点一滴地做起,一日一日地积累,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索者,真正成为自主探索的主体。二 00 三年十二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