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80637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从形影神形影神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看陶渊明的生死之思陈必超(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200):陶渊明真正超越了生死, 形影神清晰地呈现了诗人心灵超越的轨迹,摘摘要要具有永恒的文化价值。关键词:关键词:陶渊明;形影神;生死观归田隐居、躬耕自守后的陶渊明,内心深处不仅始终有贫与富的交战、穷和达的烦扰,更多的是生与死的焦虑。随着暮年的到来,亲人的离世、生活的艰难、体力的衰损,使诗人对生死问题特别关注。在现存多首陶诗中,正面歌吟生死这一主题的就有首之多,如果再加上侧面和间接涉及生死之忧和迟暮之叹的作品,吟咏生死的诗歌竟占了他全部诗作的一半以上。而在所有这些诗中,最集中而又最深刻地表现陶渊明生命

2、意识的首推组诗形影神 。清代马 在陶诗本义卷二中说:“渊明一生之心寓于形影神三诗之内。 ”本文拟就形影神对陶渊明生死之思的特点和意义作一些阐发。一、矛盾焦虑故寻求解脱形影神组诗,现代的研陶者多认为是针对当时庐山东林寺主持慧远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亦涉及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这种观点尽管缺乏考证学的坚实的支撑,但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应该是基本可以成立的。魏晋易代之际,战乱频仍,死亡枕藉,人们对生死问题极为关注,道教、佛教2乘时流行。陶渊明写作形影神与这些情况都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断定组诗就是就一人一事而发。 形影神诗前小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3、。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这告诉我们组诗是针对“惜生”之惑而写的。可慧远不但不“惜生”反而主张弃生,因怯于生死之苦和轮转之痛,他曾致书王谧劝其不要欣羡高寿久生,在致刘遗民等书中也劝弟子弃绝世俗的感性生活以为“来生之计” 。基于“人生皆苦”的价值判断,他宣扬出世解脱以实现人生的永恒幸福,其实质是以弃生即牺牲今生现世为代价的。再者,从诗人创作本意上看,也并没有对形、神的关系着力探讨。说形影神是就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而发,与诗人的本意和诗歌的主旨都不相符。另外,还有人据义熙八年(公元年)慧远在庐山刻石立佛影,义熙九年写出万佛影铭诗,中有“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的诗句进一步证明组诗形

4、影神是就慧远而发。其实,陶渊明所说的“影”与慧远所说的“影”根本没有一点联系。因此,组诗形影神是在极其广泛的意义上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与陶诗中其他很多吟叹生死主题的诗一样,都是诗人在坚执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的过程中,对人生的感悟之作。诗前小序也清晰地呈露了诗人超越死亡的心灵轨迹,表现了对生死问题的清明与旷达。组诗借辞赋中常见的对话的形式,让“神”以“自然”之理释解“形” 、 “影”惜生之苦,反映了诗人思想中各种矛盾因素的冲突与调和。面对人生的种种局限,诗人以委运乘化、一任自然来求得自我的解脱。不3断地追求超越有限的生命而与无限合一,期望回归自然以求得永恒,“自然”成为诗人

5、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诗人在弃官归田,返回外在的自然之后,与大自然深心相契,与山川万品归于一体,又返回了内在的自然,实现了“身心与天游” 。而且诗人对生死的反思直指生命存在本身,将死的超越与生的安顿融合为一,关注的是生命存在的自然过程,而不是某种结局,努力摆脱与生命的任何非本真的联系,使生命存在的本身自成目的。寥寥数语以“自然”二字结穴, “释得透快” ,也给人无限的启迪,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哲理。还要特别指出的是,形、神问题本是哲学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关于形神的讨论由来已久。 管子。内业所谓“形”与“精”已经导始了形神的讨论。 荀子天论提出“形具而神生”的命题,肯定了神对形的依赖关系。桓潭新论形

6、神用烛火比喻形神,成为一个有名的论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就是借“薪尽火传”来“验之以实”的。嵇康养生论提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形和神的关系。组诗题名形影神,使形、神这个二极的命题扩展成为形、影、神三极的命题;使三者各有所指代:“形” ,指代人的身体,兼指人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的影子,兼指人立善求名的愿望;“神” ,指代人的理智。这样就突破了形神关系这个纯哲学的命题,使之更贴近人生的实际,这是诗人独立思考的结果。陶渊明以诗人的慧心和灵气体悟到了生命的重心。其深度可以说是空前的,他又以平谈自然的语言写出自己对人际的关怀和对人际的超越,把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升华

7、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尽管没有刻意求深,但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却相当大。4二、感受虚空与纵酒行乐组诗形影神的主旨在于发表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生死问题的关注首先集中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第一首形赠影便直接承接魏晋时期作品中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提出了一个永恒的疑问:“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粹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吞噬并带走了人的一切,生命显得那般苍白和空虚。当死亡降临的时候,社会、亲友、财产、权势都将毫无用处,人只能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孤独地面对陌生、冷酷、黑暗的死亡。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他不仅可以从他人的死亡联想

8、到自身,而且人还有丰富的情感。在体认生命有限性的同时,总是伴生出哀愁、忧怨、悲苦、畏惧等种种消极的情感。 形赠影中接着写道:“适见在世中,奄去无归期,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余平生物,举目情 。 ”就是这种情况的形象的概括。陶渊明有极强的生命意识,他对生命局限性的体验十分敏感和自觉,也非常深刻而凝重。时光的流逝、节序的变化、自然景物的荣枯常常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有时面对良辰美景,诗人也会产生满腹愁绪。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写道:“蕤宾五月中,清朝起南颸 。不驶亦不迟,飘飘吹我衣。重云蔽白日,闲雨纷微微。流目视西园,烨烨荣紫葵。于今甚可爱,奈何当复衰。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悠悠待秋稼,寥落

9、将赊迟。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这样的诗很多很多, 游斜川诗小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这成了诗人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这些诗在平淡自然的描写中,常融进诗人自己生活的实感,形象格外凄切动人,5感情也格外沉郁笃实。如杂诗其七写道:“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逼。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亲人的离世、老境的迫促,也常常把诗人带到死亡的边缘,使诗人惶恐感叹不已。 归园田居五首之四写道:“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

10、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有时诗人甚至还有意识让自己去体验去经历自己的死亡,他写的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 ,在文学史上可谓绝无仅有。这种对生命局限性的体认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悲哀不能简单地视为悲观消极。不仅因为其中深藏着对生命的强烈的执着和留恋,也因为它可能激发起人超越自我的强烈而深沉的冲动,产生无限的创造力,使人能以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从而超越生命的有限性。陶渊明的诗至今仍令人激动,让人感奋,催人进取,就是因为其中始终回荡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进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杂诗十二首之一)的最强音。在形赠影中, “形”主张的是另外一种生的决断:“我无腾化术

11、,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这使人一下子联想想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若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面对趋时而在的“有生必有死” (拟挽歌辞三首之一)的结局和人生短暂、性命无常的悲哀,纵酒忘忧成了汉末以来士人追求生命超越境界的共同手段和形式。陶渊明也与酒6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 (游斜川 )既然人不能摆脱死亡,永久地占有自我的生命,便在绝望中通过纵酒行乐填补存在的虚空,暂时忘却死亡的焦虑。显然,形的主张代表了陶渊明思想行为中的一个重要侧面。诗人说“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 ” (

12、读山海经其五)因此, “形”指代人求长生的愿望;而不得肉体长生就得穷尽今生, “形”也是及时行乐,放纵感性的代名词。这是从人的自然性的角度立论,苦于人生短暂,性命无常便转而采取纵酒行乐的态度。另一方面, “形”主张有酒即饮,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认为饮酒可以养形存生。陶渊明服用菊花泡制的药酒,他相信“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 (九日闲居 )这与炼丹服药以求肉体长生不老是一回事。因此“形”的主张也代表了道教养形存生的愿望。尽管诗人不相信个体生命会永世长存,但是饮酒所得到的形神相亲证明自己的生命存在不是一种虚空,醉酒之后放浪形骸,纵情肆志而又可以逃避现实,远祸全身更是身处乱世、常有性命之忧的诗

13、人寄托和表现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因此诗人仍然纵情于酒,他写了饮酒二十首,畅叙了饮酒之乐,其七写道“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饮酒不仅能忘忧,而且能够得生,诗人有时“斗酒散襟颜” ,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有时“斗酒聚比邻” (杂诗十二首之一)有时“壶浆劳近邻”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一)有时“欢然酌春酒” , (读山海经 十三首之一)酒成了诗人须臾不可离却的东西,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7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止酒 )在拟挽歌辞三首之一还悬拟死后也“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

14、足!”酒,似乎已成为诗人生命存在的标志。诗人饮酒还饮出了“深味” , 饮酒二十首之十四写道“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饮酒使诗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靠酒的兴奋与刺激,诗人第一个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在饮酒之后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笃意真古,辞兴婉惬”的好诗。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可见酒成了陶渊明诗意人生的兴奋剂,酒给了诗人以灵感,使诗人发现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也使诗人能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中为诗,诗人的生命价值在酒的濡溉下得以实现。陶渊明主张有酒即饮,在很多诗中还对“

15、有酒不肯饮”的假道学进行了讽刺,借此也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作了强烈的抨击。 饮酒二十首之三写道:“道丧向千载,人人异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酣畅淋漓之中也展露出个体存在的本真性,显然,独得酒中深味的诗人以酒表达出比那些整日提心吊胆、道貌岸然的追名逐利之徒更为洒落的情怀。总之, “形”主张饮酒享乐,这种生存方式的选择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尽管诗人否定了这种选择,但其本身毕竟还是诗人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一次努力超越。三、追求不朽故立善求名影答形与形赠影一8样为死亡恐惧所折磨,且进一步认识到养形存生也是不可能的。 影答形说:

16、“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如果说在形赠影中“形”对长生不死还有些幻想的话,那么影答形中“影”一开始就打破了这种幻想,它对死亡的认识要比较清明,能够直面死亡的深渊。尽管死亡作为对生命冷酷的否定,令人非常痛苦,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一种必然的归宿。陶渊明与中国古代很多贤哲一样,对此有着相同的豁达与明智。 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写道:“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个体生命只有直面死亡的存在,才可能返观生命自身,筹划自己生命的未来,实现对有限生命的超越。人生匆匆百年,倏忽即逝,如果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那确实很令人悲哀。“影”之所苦正在于此。 影答形说:“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阴若暂乖,止日终不别。此同既难常,黯乐俱时灭。身没名亦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