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026600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2006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2006 年第二学期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 A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 )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每题 3 分,共 18 分) 1. 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 ,就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 ) 1错误,修正:不仅要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 ,而且要学会“怎么获得”和“如何 应用” ,以及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过程就基本实践了对某一化学命题的学习。 2. 国际上调查公民科学素养主要考察对三方面内容的了解程度:科学术语和概念;科学研 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 2正确。 3. 化学课程新标准

2、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 ) 3错误,化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 4. 新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列内容应达到的最高学习要求。 ( ) 4错误, “内容标准”是对某一主题下所涉及的内容应达到的最低(基本的)学习要求。 5. 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 ) 5错误,化学教学论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及其应用,是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的 一门交叉学科。 6. 化学学习策略可以解释为化学学习方式。 ( ) 6错误,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修正:化学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化学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规则、方

3、法、技巧及其调控。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四种“知识支柱” ,请用 英文和中文分别表达这四种“知识支柱” 。 1该书提出的四种知识支柱是: 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中英文各一分) 2. 简述 21 世纪初的全国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2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 课程: 化学 1 化学 2 认识化学科学 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实践基础 化学反应与

4、能量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每项得分为 1 分) 3.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A)与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B)建构的内容体系分别如 下:AB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元素化合物知识 化学基本计算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2试通过分析比较,阐述两者的特点。 3A:内容体现传统的教学观念,偏重化学学科知识,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科学探究) ,提倡与生活实际相 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揭示化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5 分) (评分的标准是以学生的语句含义考

5、虑) 4. 以“分子”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 4在绘制概念图时,首先要抓住核心概念的定义及其直接相关的中心内容,其次要抓住其 它的性质特征,然后再抓住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 (1 分)物质微粒 构成特征 分子 原子 保持 小,运动,间隔 化学性质 种类改变 种类不变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3 分) 上图的制作过程:“分子”这个核心概念是与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联成了概念 图的中心内容。 (1 分)然后,再去完善“微粒”和“化学性质”这两个相关概念。 (1 分) “微粒的上位概念是”物质” , “化学性质”的下位概念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1 分)此外,也不能忽略“分子”这

6、一核心概念直接体现的性质特征:如“质量很小” , “不断运动” , “有间隔”等。 (1 分) 三、设计题:(共 50 分) 1通过“从碳酸饮料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15 分) 本题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包含五个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交 流与应用。每个步骤答案合理就给 3 分。参考下列方案: 【问题的提出】炎热的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喝碳酸饮料,当打开碳酸饮料时,我们可以看到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你们知道这气体有怎样的性质呢? 【提出假设】假设: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验证假设】打开一瓶汽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手机适量

7、的气体。再把收集的 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打开一瓶汽水,用一个塑料袋罩住汽水瓶口,手机适量的气体。再把收集的 气体倾倒到燃着的蜡烛上,可以看到燃着的蜡烛熄灭了。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 【交流与应用】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因此我们可用二氧化碳 气体灭火。 2为高中教材“氯气的性质”一节内容(见附页)编写出教学目标,并设计一段教学情景, 引入新课。 (20 分) 【教学目标】 (分类 1 分) (1)知识与技能(3 分) (1)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中提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8、。 (2)过程与方法(3 分)3(1)掌握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提高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实验设计方法,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 分) (1)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情景】 (10 分) 写出一种方法且描述合理、清晰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可给分,本题参考答案如下: A:化学事件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再网上有这样二则新闻报道:南昌某游泳馆发生氯 气中毒事件;吉林乾安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2 万群众被紧急疏散。通过两个事件引起同学思 考为什么氯气会引起人们中毒,那么氯气有怎样的性质呢? B:直接导入法: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

9、的有关知识,了解到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 和元素性质上都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类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它包括氟、氯、 溴、碘、砹五种元素。 C:化学史导入法:舍勒发现氯气是在 1774 年,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 ,当 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 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的气体后,他又感到由衷的快 乐。 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把它溶解在水里,发现这种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 的漂泊作用;他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发生反应。直到 1810 年,戴维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才确 认这种气体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或

10、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 1774 年舍勒发现氯气以 后,到 1810 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这期间,氯气一直被当作 一种化合物的物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 chlorine,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 意思。我国早年的译文将其译作“绿气” ,后改为氯气。 3.为高中教材“氯气的性质”一节内容(见附页)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并说明设计 意图。 (15 分) 评分标准:下列三点叙述合理的给满分。教学任务(5 分)学习活动(5 分)设计意图(5 分) 。参考以下方案。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设计意图学习任务: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 的化学性质和氯水的性质及其用途及会

11、写相 关的反应方程式。 学习活动内容:(1)回忆原有相关知识的 学习或者谈论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课本,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3)观察教师做氯气燃烧化学性质实验。 (4)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假设,设计实验 方案探究氯水的化学性质。 (5)小节氯气的性质。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激起学生探究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能力和团结 协作精神及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体验学 习化学的快乐。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4华东师范大学期末试卷(B)2005 年2006 年第二学期 一、对下列说法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在( )中填入正确或错误,并在必要时予以文字修正

12、。 (每题 3 分,共 18 分) 1. 21 世纪初化学新教材的内容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的联系。 ( ) 1正确(3 分) 2. 从科学教育的功能考察,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和方法。 ( ) 2错误(2 分)修正:其广域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态度。 (1 分) 3.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有三方面,知识、技能和情感 。 ( ) 3错误(2 分)修正:三方面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分) 4. 化学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 ( ) 4错误(2 分)修正:化学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具体化

13、 学问题的行为与表现。 (1 分) 5.化学问题解决就是学习与某一化学命题相关内容的知识。 ( ) 5错误(2 分)修正:化学问题解决可以理解为克服化学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 的障碍,填补其间的空隙,使问题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1 分) 6. 化学教学改革中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本质论述正确的是教师起主导作用。 ( ) 6错误(2 分)修正:正确的是师生互动。 (1 分) 二、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32 分) 1. 简述 21 世纪初上海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的结构。 1、高一高二高三基础型课程化学(136 学时) (2 分)科学(90 学时) (2 分)拓展型课程学科拓展+社会

14、实践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 分)2.某青年教师按照本校著名化学特级教师“苯的结构和性质”的课堂教学过程,模仿他的 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佳。请你从理论上分析可能导致这一结果的原 因。 2可能性分析:没有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 分) ;对教材的地位和内容不熟悉,不 会应用教学策略与方法(2 分) ;缺乏教学经验,教师应变能力差(2 分) ;师生互动少,学 生主动探究活动少。 (2 分) 3. 以“电解质”为例具体说明概念图的制作过程。53上图的制作过程, “电解质”这个核心概念是与“溶液”和“电离”这两个概念形成了 概念图的中心内容。 (1 分) 然后再去完善“

15、溶液”和“电离”相关的概念, “溶液”的上位概念是“分散系” ,而溶液 还包括非电解质。电解质根据电离情况的不同分为强弱电解质。 (1 分) 此外,也要关注“电解质”的直接的特征,并注意在概念下面加上实例,以形成较为完善 的概念图。 (1 分) 4. 以钠与水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学习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 4.运用多种感官协同策略,将实验、观察与思维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参与更深刻,更主动, 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使结论的获得与具 体的情景、过程有机结合,增进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 分) 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学生首先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浮、熔、游、红、嘶),尝试根据反应现象解释原因,并对该反应的产物作出推测,即提 出假说,然后运用已有知识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验证假说,从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 论。 (3 分) 验证实验方案: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收集的气体能被点燃。 (2 分) 三、设计题:(共 50 分) 1.通过“铁钉在不同环境下的锈蚀情况”的活动为主题,设计简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1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