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488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8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2 0 0 5 中国南昌会的注意,但中药注射剂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据资料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是注射剂,片剂,丸剂,其中中药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位居第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原因包括其成分中含有蛋白、多糖、多肽等;提取的纯度不够;多种中药提取,各成分相互作用;含有助溶剂、增溶剂等。具体说,中药注射剂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 、配伍不当。中药注射剂的配伍难度较大,实验数据不充分,配伍后微粒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对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远不如西药完善,配伍禁用无章可循。2 、适应症不明确。有限的经验普遍化,不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都用同一种药。

2、3 、随意加大药品剂量,超过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使用浓度。如何减少滥用及不合理使用注射剂行为已成为摆在我们医药工作者的现实问题。首先,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强制执行,医院有关部门制定注射剂合理使用原则,如北大三院等医院联合编制的合理使用注射剂,其中有注射剂合理使用原则:1 、注射剂均应视为处方药。患者使用注射剂,须持有医生处方2 、凡是口服可以收到效果的就不要注射。3 、要不同给药途径的选择上,能够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4 、必须注射的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应积极采用序贯疗治疗法。5 、应严格掌握注射剂量和疗程,抗生素使用一周无效,应考虑停药或换药。6 、应尽量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

3、的种类,以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下列情况必须注射给药:l 、吞服困难,存在明显的吸收障碍( 如呕吐、严重腹泻、胃肠道病变) 或潜在吸收障碍,口服明显降低生物利用度的药物,没有合适的口服剂型的药物。2 、需要很高的组织药物浓度,而口服给药不易达到高浓度的情况;疾病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要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3 、患者对口服治疗依从性差。泛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易淼(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4 3 0 0 7 0 )1x b J L 用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1 J 、, l L 生理特点由于I , J L 生长发育( 身体、心理和智力) 具有特殊性,其神经系统,肝肾等各器官均未发育完善,对药物较为敏

4、感,与成人相比,小儿消化道面积与体重的比例较大,胃肠里蠕动差和排空时间长,消化液和胃肠酶相对不足,故吸收药物时呈不规则状态,若用药稍为不慎,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小儿的药物代谢能力受其肝脏体积,肝血流量大小和各种酶系统活性的综合影响,故药物代谢速率较慢。如某些无活性的前体药物,水解过程迟缓,不易达到应有疗效,这是因为新生儿体内的酶活性较弱。小儿肾功能不及成人,其肾血流量少,肾脏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弱,致使药物从肾脏排泄的功能较差,许多药物的半衰期延长,因此,儿童用药的剂量和次数与成人有较大区别,小儿用药应当依据其自身的药物处置与反应特征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使药物能获得最佳效果而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不

5、良反应,从而达到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适应现在儿一2 加一第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2 0 0 5 中国南昌科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 2 儿科疾病及药物对d , J L 的影响I , J L 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体较为敏感,稍有不慎,都会患上某种疾病。而儿科常见疾病和能够使用药物的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儿科常见的病与多发病主要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平衡和腹泻等,据报道,呼吸感染、腹泻、疾病、破伤风,百月咳等导致5 岁以内儿童死亡率达9 4 ,儿童疾病的发生又有一定的年龄阶段,年龄愈小,发病率相对较高,7 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达9 5 ,因此,用药时必须充分考虑各个方面

6、,例如,四环素可使7 岁以下儿童的牙齿染黄,珐琅质缺损,甚致造成生长发育停滞,小儿吸收的钙量不足或使某些药(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抑制儿童成骨细胞的活力,使骨骼的生长发生障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使用氯霉素剂量过大时可发生致命的毒性反应灰婴综合症,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要加强儿童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综合研究,合理地指导儿童临床用药。1 3 儿童用药禁忌及存在的问题小儿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肠道菌群失调,造成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此时医师一定要合理用药,采取一定的诊疗措施,对症诊疗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安全地用药,须考虑小儿用药

7、存在的问题,药物剂型对儿童用药有较大影响,口服制剂的液体剂型( 糖浆剂、合剂、混悬剂、滴剂和干糖浆剂) 较受儿童欢迎,此类剂型J , J L 易服易吸收。而口服难以到达吸收部位时,可改变给药途径( 如采用灌肠剂、注射剂等) ,可起到治疗效果,而某些药物必需制成片剂或胶囊时,常将药片研成粉末或胶囊开封后给J “ J L J l l l 用,这样给药量就不太准确,并且也达不到最佳疗效。儿童用药的剂型十分关键。既要方便易行,又要不影响药物的疗效。往往有的制药企业只注重了儿童的喜爱,易于接受,而采用添加剂,矫味剂等,忽略了其对药物的影响。如加甜味剂,d , J L 比较喜欢,但糖类对药物影响较大,一般

8、不采用加糖制剂。处方出错也是小儿合理用药时存在的问题,处方出错原因多方面,包括医生开处方时忽略配伍禁忌或不了解b J L 过敏史导致处方出错;发药时未按处方正确拿药而出的错;家长未按医嘱给孩子服药或小孩出于好奇而服用了未被家长收藏好的药品等一系列原因而出的差错。小儿若要安全用药。处方出错问题有待改善。2 合理安全地使用小儿临床药物l , J L l 临床用药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其后果严重影响患儿生命,为保证儿科用药安全有效,必须做到:2 1 选择合适的药物,做到明确指征,掌握药物特性,合理用药,尽量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2 2 选择合适的剂量,计算剂量和给药必需准确,对于经肝、肾代谢的药

9、物,用于严重肝、肾疾病的患儿时应减少剂量。联合用药时,注意有无药物浓度较单一用药时的改变,及时调整剂量。2 3 选择给药途径,应依据少儿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而决定给药途径。一般情况下,能口服药物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较安全。皮下注射给药易损伤周围组织且吸收不好,不适于新生儿给药,由于小儿皮肤粘膜用药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所以外用药一2 刃一第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2 0 0 5 中国南昌应注意。2 4 选择合适剂型,I Z l 服溶液,糖浆剂和含糖颗粒患儿易于接收,滴剂,咀嚼片等 、J L 使用方便,不过,还应依据小儿个体差异,随时调整给药剂量及时间,做到给药个体化。2 5

10、 避免处方出错,尽可能地降低出错机率,这需要医师、药师、家长、患儿之间互相配合,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从而保证t J 、J L 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3 结论 , J L 用药有其特殊性,应结合儿童生理和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过程特点制定不同的给药方案,做到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参考文献( 略)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李成龙(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4 3 0 0 7 0 )随着人类疾病的变迁及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有批准上市的新药投入临床使用,一些老药也开辟了新的用途。任何药物都具有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两方面的作用,如何正确评价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如何为患者设计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实惠的治疗方案,这

11、是每个临床医生需要经常作出决策的问题。特别是儿童用药,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对其合理用药也就更为重要了。因此,本文对儿童用药方面进行初步探讨。1J L 童生理和机体过程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1 1 药物的吸收胃肠道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从胃向肠排空速度的快慢、胃肠道功能状态及胃内的P H值,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l 、J L l l l 容积小,药物在胃存留时间短,进入小肠快;但小儿肠的长度相对较成人长,肠蠕动小,药物通过肠的时间相对长;小儿胃液少,P H 值较高,对某些弱酸性药物在胃内吸收差,

12、胃肠刺激反应增加;而对弱碱性药物则离解较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加,易导致不良反应。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而新生儿则可很好被吸收。1 2 药物的分布药物吸收后向各组织分布,因血脑屏障的制约,一般药物不易向中枢神经系统移行,但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如青霉素G 、溴化物在脑脊髓中浓度较高,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增强,易发生中毒。小儿体内水分较多,且又以细胞外液量大,药物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越幼年,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及d , J L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均易导致不良反应。如苯妥英钠,新生儿游离型药物占1 l ,而成人占7 。1 3 药物的代谢一2 7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