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450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青藏高原盆地研究与油气战略选区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 3 0 0 7 4 )巴颜喀拉是世晃著名的特大型浊积盆地。区内巴颜喀拉山群为一大套既具有浅变质岩系特点,又保留沉积岩的原有沉积构造特征的成层有序地层。该套地层中过去很少报道有遗迹化石。根据构造与沉积的特征,可以划分5 个组;1 组为含砾杂砂岩与变粉砂岩互层夹薄层 灰岩,发育鲍玛A B 序列,为浊积扇的中扇沉积;2 组为灰绿色砂板互层,发育鲍玛序列 D E 序列,为浊积外扇鲍玛序列的B C D ;3 组为变细砂岩、粉砂岩夹板岩,具鲍玛B C 序列,为中、

2、外扇沉积;4 组为板岩夹砂岩,为鲍玛C D 序列,为外扇沉积;5 组为灰色砂岩、板 岩互层夹变细、粉砂岩9 发育鲍玛序列B C 、C D 序列,水流流动构造极为发育,为中一外扇沉积,也是大量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富集的场所。 巴颜喀拉山第5 组,采获的遗迹化石共1 1 个属,分属4 种类型。第1 类简单垂直管状的居住迹潜穴。该类痕迹为居住潜穴,潜穴与层面基本垂直。单个痕迹形态呈直管状,但不出现分枝潜穴。这种类型有B e r g a u e r i a ,M o n o c r a t e r i o n ,多见于水动力强度较高的沉积环境,过去常作为滨岸带、湖岸带及河道的沉积标志。 第2 类蛇曲形。

3、这类痕迹的轨道往往呈蛇曲形,弯曲呈1 8 0 。大回转,形态变化包括规则、较规则和不规则状的蛇曲形以及波状弯曲形。该类型占大多数,有H e l m i n t h o i d i c h n i t e s ,胁l m i n t h o p s & ,H e l m i n t h o i d a ,G o r d i a ,P h y c o s i p h o n ,C o s m o r h a p h e ,出现在较深水或较低能的沉积环境。 第3 类弯曲型。这种痕迹的轨道往往呈平直一微弯曲一任意弯曲。产于该组上部的P a l e o p h y C U S 多见于水体较宁静或低能的沉

4、积环境。 第4 类环曲形。以轨道呈团环状或似圆环状为其特征,其代表为C i r c u l i c h n i s ,多见于深水沉积环境。第5 类网格状。潜穴结成网状,如该组中部的P a l e o d i c t y o ,仅出现于深水环境或浊流沉积中。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 简单形态与复杂形态共生;( 2 ) 各组合带分异度较低,但丰度往往较高;( 3 ) 与岩性密不可分;( 4 ) 与水流活动紧密相关。从第5 组遗迹化石分布特征来看,与岩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砂、板岩互层岩系,无一例外产不同类型大量的遗迹化石。中一薄层变细、粉砂岩与板岩互层,遗迹化石保存极为丰富,虽然它们允异

5、度较低,但丰度非常高。以板岩为主的岩系,几乎不产遗迹化石,而以砂岩为主的岩系几乎也不产遗迹化石。但砂岩不管多厚,只要与板岩互层,几乎可以含不同类型大量的遗迹化石。因而砂、板岩互层的岩系,是大陆斜坡之下遗迹化石活动必不可少活动的前提。巴颜喀拉山群第5 组大量遗迹化石还与平行层理、沙纹层理、水平层理等水流活动紧密相关,即与鲍玛序列的B C D 密切相关。众所周知,鲍玛以B 为底的序列,以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发育为特色,一般为浊积中扇分流河道的堆积的产物。平行层理往往代表高流态形成的产物。C D 序列普遍被认为是浊积岩末梢相堆积的产物。C 序列,当今大都认为是浊流衰减并向牵引流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浊流在

6、搬运过程因重力作用,粒度较细、密度较小的颗粒3 3 6六、青藏高原盆地研究与油气战略选区主要集中在浊流的表层和尾部。由于浊流的表层和尾部与水体之间的稀释作用,使其密度进一步降低,流速也相对减慢,从而形成具有牵引流性的被载运导。当浊流形成A B 序列后,披载运层中携带的细粒物质开始发生沉积作用,并对其底部床沙进行改造。D 序列是浊流缓慢流动体制,也就是低流态形成的产物。当浊流的流速继续降低,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水平层理的D 段,因而鲍玛B C D 序列不但是岩性分异显著,由砂岩变为粉砂岩再变为泥岩( 板岩) ,而且自始自终水流活动甚为发育,由平行层理变为沙纹层理再变为水平层理。从巴颜喀拉山 群第5

7、组第6 层和第1 0 层发育鲍玛B C 序列,在平行层理高流态状态下,产简单垂直管状的居住迹M o n o c r a t e r i o n 和B e r g a u e r i a ,由平行层理向沙纹层理转变,水动力由强变弱产复 杂形态的蛇曲形、弯曲型、环曲形、网格状。由沙纹层理向水平层理转变,遗迹化石很少被保存,这是因为水平层理往往代表贫氧的环境。由于巴颜喀拉山群第5 组具有上述岩性与水流活动的特征,使得不同类型的大量遗迹化石得以保存。众所周知,大陆斜坡之下往往是宁静、黑暗、贫氧的环境。第5 组的各组合带的简单垂直管状的居住迹是富氧的代表,而复杂形态的蛇曲形、弯曲型、环曲形、网格状以低分

8、异度、高密度为特征,则往往是贫氧的环境的产物。这种岩性分异显著,水流活动甚为频繁,往往给大陆斜坡之下宁静、黑暗、贫氧的环境不断注入了大量的氧气。给生物活动不断注入了活力,如递变层理、平行层理、沙纹层理大量发育,就便于氧气渗透,助长砂、板岩界面上的生物的掘穴活动。因而大陆斜坡之下的浊流环境的岩性差异显著的和水流活动非 常发育的地段,是该区遗迹化石得以大量保存的主控因素( 图1 ) 。据迄今不完全统计,浊流的遗迹化石可多达1 0 0 余属2 9 7 种( 胡斌等,1 9 9 7 ) 。与岩性和水流活动的相关性,较好地解释了巴颜喀拉山群中、下部几乎无遗迹化石的产出:虽然同为浊积扇体系,但由于岩性差异

9、,水流活动不甚发育,缺氧环境,往往抑制了生物的活动。因而在深水浊流中,环境并不是唯一的控制因素。岩性、水流活动往往是遗迹化石活动至关重要的控制因素。( 上接第3 3 8 页)尚可以进行长距离的盆内对比。中国地质大学( 2 0 0 3 ) 在东昆仑中段划分的巴颜喀拉山群上部为砂、板岩互层夹砂岩组,而附近则划分为砂岩组。遗迹化石的大量出现,佐证我们的划 分并未错误之处。而且这套含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的砂、板岩可以广泛在横向上进行对比。尤其是含有不同类型的遗迹化石,犹如特有的标志,可以不受后期改造的作用的影响,广泛在盆内追踪和对比。因此,遗迹化石在造山带化石稀少的地层可以大有作为,极大地提高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分辨率。3 3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