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3769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一二单元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 1 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目的:筹建新中国)(目的:筹建新中国) 1.1949 年 9 月,在北平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规定国名、国家的性质。共同纲领起了临时 宪法的作用; (2)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组织法 (3)大会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 (4)采用公元纪年法、确定新中国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首 都【北京(原北平)】,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作用作用 :(1)大会圆满完成了创

2、建新中国的光荣使命。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初步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根 本政治制度。本政治制度。 2. 开国大典 时间时间:1949.10.1 事件事件: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意义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奴役 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我裂的局面从此结束。一个真正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就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 奋斗

3、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 执政党。 中国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第第 2 2 课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西藏和平解放。 1.背景:(1)为实现祖国统一 (2)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 (3)解放军攻克广州,进驻新疆首府迪化。 (4)11 月,解放西南最大中心城市重庆。 2.进程:(1)中共中央作出进军西藏的决策。 (2)发起昌都战役,全歼藏军主力,打通了进军西藏的咽喉要道。 (3)1951 年 4 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全 权代表 的代表团到北京,同以李维汉为首席全权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进行谈判。 (4)5 月,

4、双方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 和平解决西藏办法的协议。 (5)10 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 二.稳定物价之战(米棉之战) 1.时间:新中国建立之初 2.原因:投机商兴奋作浪,物价飞涨。 3.意义:经过这场经济战,不法投机商遭到沉重打击,刚刚建立的国营经济开始掌 握市场主动权。三.土地改革 1.时间:1950 年 6 月到 1952 年年底22.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结果:1952 年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共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 分到了土地。 4.意义:(1)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消灭

5、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恢复和发展。 (4)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第第 3 3 课课 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一.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出现南北分制的局面。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 爆发。2.1950 年 6 月 27 日美国总统宣布,调动其驻日本海、空部队侵入朝鲜,并派遣海 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7 月美国操纵“联合国军”开入朝鲜半岛。 3.美国行径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也阻挠了新中国统一的进程。 二.时间;时间;1950.101950.101953.71953.7 (目的:抗美援朝,

6、保家卫国)(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三.英雄人物:黄继光黄继光(在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 的枪口。) 邱少云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 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称号:最可爱的人 四.结束:1953 年 7 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五.意义意义:1.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2.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3.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主义精神等)同时, 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第第 4 4 课课 走向国际舞台走向国际舞台一

7、.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1)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 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 它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 (3)一边倒:在外交上明确宣布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签订时间:1950 年 2 月 (2)意义:对于促进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华孤立和封 锁,争取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

8、首次提出:1953 年 12 月,中印政府代表谈判时提出 2.共同倡导:1954 年,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 处处 (注意:该内容必须原原本本的背过或者写出不允许写错字、前后颠倒等错误出现)(注意:该内容必须原原本本的背过或者写出不允许写错字、前后颠倒等错误出现)3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 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三.

9、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又名亚非会议) 1.召开(1)时间:1955 年 4 月(2)地点:印尼万隆(3)参与国:亚非 29 个国家 2.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3.中心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 4.会议中的矛盾: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5.扭转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 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 6.影响:广交国际朋友,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 隆精神对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第 5 5 课课 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

10、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1.1.时间:时间:1953-19571953-1957 年年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 二.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1.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建设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2.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新工业基地建设。 3.交通、电力和棉纺工业等方面的建设

11、也大规模展开。 4.成就: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5.意义:(1)初步改变了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 (2)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会议时间:19541954 年年 9 9 月月 2.地点:北京北京 3.会议内容:(1)大会讨论通过大会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1954 年宪法)年宪法) 内容:A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我国国体(我国国体)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12、是全国人民代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政体)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政体) C 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了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长,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大会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 意义:(1)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

13、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 (2)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第第 6 6 课课 三大改造三大改造4一.时间:1953-1956 年年底 二.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三.结果: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 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四.意义: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社 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标志

14、着 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内容 内 容改造的途径结果及历史意义存在的问题农 业引导农民按照自愿自愿 互利原则互利原则,加入农 业生产互助组和合互助组和合 作社作社(分为初级合 作社和高级合作社 两个阶段)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1、采取“利用、限利用、限 制、改造制、改造”的政策的政策, 从加工订货、统购 包销为主发展到企 业的公私合营。使 资本家企业逐步转 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企业到 1956 年基本 完成三大改造,社 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国民经济中占主 导地位,社会主义 制度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我国进入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

15、于发展速度迅猛, 工作过于急促和粗 糙,在实际工作中 出现了一些偏差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第 7 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探索中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时间:1956 年 9 月(2)内容:分析国内矛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的矛盾是先进的国内的矛盾是先进的 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就是集中力 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

16、社化(1)时间:1968 年 5 月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正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错误)”的总路线。 (3)大跃进的表现:工业上的大炼钢铁;农业上的虚报产量5(4)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办公共食堂 (5)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评价: 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 重失误重失误。 (6)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结果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 产风等左倾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 济困难。 (7)失败原因: “大跃进”运动在建设速度上的急于求成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所有 制上盲目求纯。虽然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略 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