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430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文阅读--第三章--专题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专题二 真题精练真题精练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级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13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 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簟(din):竹席。筌:捕鱼用的竹器。鉴赏 2013 年选诗一反过去选唐诗的习惯,改选宋代唐庚写的这首即事抒怀(或“贬谪”)的五言律诗。该诗外表平淡无奇,内中自具深意。该诗

2、虽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首联写诗人在独酌中所见到的景象及内心感受:“山静” “日长” 。而“山静”似“太古” , “日长”如“小年” ,分明是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特有的感受。颔联写出一个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醉”字承上, “眠”字启下。颈联由户外写室内。 “门掩”这一个本来很平常的动作,却陡起波澜。联系诗人贬居岭南的处境,加之“掩”的是“世味” ,且“常”掩,故可以体会其内心愤愤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人世。竹席宜人,指明时令,与前面的“日长” “馀花”正相一致。转而道出了自己的恬淡心境。尾联写由眠至醒。梦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

3、来。语调中不乏自嘲意味。该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第一时段(810 分钟):真题训练(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解题思路:_答案 题干要求说明句子的含意,抓住“静”字稍加翻译即可。形成答案:_答案 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对应考点:D(2)(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解题思路:_答案 首先,要理解出句:掩门, “掩”的是“世味” ,结合注释可见“世味”的内涵,可见“掩”这个动作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其次,理解对句:要抓住“便”字,可知是“宜人” ,哪些“宜人”?一是“时光”暮春初夏, “馀花犹可醉” “好鸟

4、不妨眠” ;二是“簟” ,它指竹席,即午睡,感到竹席凉爽,由此可见心境的恬淡、喜悦。形成答案:_答案 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 ,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解题思路:_答案 首先,审清题意。题干给的是“诗话” ,且作了简释,故答题要答出“平淡”在何处,又“藏”着什么样的“激烈情感”两个要点。细读全诗,不难发现写“山静” “馀花” “好鸟”,表现了恬淡悠远,但从“世味门常掩” “拈笔又忘筌”诗句中隐藏着忿忿不平之气。形成答案:_答案 “门掩世味” “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

5、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 “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题型归类:诗话分析题(领悟情感题)对应考点:D(2)第二时段(约 5 分钟):补充训练(1)请概括诗歌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答:_答案 诗歌通过对抒情主人公独酌、醉眠、梦醒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厌弃官场、隐居山林而怡然自得的饮者形象。(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具体的诗句说明理由。答:_答案 诗眼是“世味” 。从首联中的“山静” “日长”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寂寞;颈联中“门常掩”一词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之情;而“梦中频得句”的兴高采烈,则是一种心灵上的痛苦挣扎。2(2014江苏)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

6、回答问题。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鉴赏 韦诗第一句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公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 “不遇又空还”把诗人乘兴而来却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心情表现得非常真切。三、四句从赞美友人的“诗思”入手,进而衬托出其不凡的人格。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对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对友人“诗思” “诗境”的比况形容。李诗的前两句写隐者远离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但这

7、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他的平生志向就是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最后两句的主人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也可以理解为想象中的隐者,其中“沧江白石渔樵路”写的是诗人(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他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致“归来雨满衣” 。真题训练(810 分钟)(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解题思路:_答案 根据诗歌标题及“九日驱驰一日闲”可知,诗人是乘兴前往的;而根据“不遇” “又”和“空”可知,诗人是很失望的;根据最后两句可知,诗人对王侍御的品格是欣赏和叹慕的。形成答案:_答案 乘兴而

8、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题型归类:领悟思想感情题对应考点:D(2)(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解题思路:_答案 诗句中有“识者稀” ,也就是少有人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知其住所在深山,并且居室简陋;“沧江白石渔樵路”可知其与渔樵为伍。以上都可以暗示“隐者”的身份。形成答案:_答案 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题型归类:概括形象题对应考点:D(1)(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解题思路:_答案 该题要求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既然要赏析“表达效果” ,就少不了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又与内容理解分不开。先说韦诗结句,它是对友人所居环境的描写,

9、是个写景句,写景角度有视觉(雪满山)、触觉(寒流),两个角度都写出了环境的清、冷,以此暗示友人品性的高洁、诗风“清骨”的原因。再说李诗结句,它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想象诗人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作者与隐者的友情;二是理解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雨水满衣,可见隐者与自然相融之深。无论哪种理解,手法都是想象,都是突出时间之长和活动特点(雨),以此表达感情。答题步骤为:先理解内容,再点技巧,后说效果。 “效果”中的“情感”是个难点,需要通过景物好好挖掘其中的情感。形成答案:_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覆满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

10、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三是暗含对友人的欣赏叹慕之情。(编者加)第二首诗的结句,(从作者角度)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诗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从隐者角度)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象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题型归类:赏析艺术技巧题对应考点:D(1)3(2015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 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鉴赏 这

11、首诗写作者在秋天到窦员外落成的新居参加宴饮后的感受,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居周围的优美景色,风景中处处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首联一开始就直抒胸臆开颜,下文即围绕此展开。渠水环绕的新居,周围群山在秋色的点缀下显得愈发动人;而新居旁边,碧松通月,红药待春,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在写景时,由远及近,由外而内,极富层次;碧松、红药,色彩斑斓。此情此景,让作者流连忘返。无怪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闲,想要长留此间了。这首诗,短短八句,情景交融,读后如随作者踪迹,看到一幕幕动人的画卷。第一时段(810 分钟):真题训练(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解题思路:_答案 窦员外是地方

12、小官,在京城长安崇德里置了房产,新居落成,邀请好友刘禹锡前去观赏,作者便写了这首贺诗。诗歌首二句写自己前去观赏新居时的闲适愉悦的心情;三、四两句描写的是新居周围的美丽景色;五、六两句是写新居内栽种了松树和芍药,由此可见主人的高雅品味;最后两句是夸赞主人也是作者自指,写出了宾主的志同道合。概括起来,就是:事(贺新居)、景(新居周围景色)、人(新居主人)、情(作者心情)。答题要特别注意题干“联系全诗”的提示,才能答全要点,否则,可能只答出“事” “景”两点原因,而“人” “情”两点原因可能被忽略。形成答案:_答案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题型归类:把握诗歌内容题对应考点:D(2)(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解题思路:_答案 写景艺术,就是写景时运用的艺术手法。颔联写新居周围“渠水” “秋色” “点山”之景,是远景,实写;颈联由在新居内栽种的松树、芍药,联想到了碧松朗月、红药开放之景,是近景,虚写,表现了诗人的高雅情怀。这两联作者由新居之外,到新居之内采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虚实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