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53312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企业文化建设模式探求(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 CI 模式 1)美式 CI:也被称作设计识别(Design Identity),它以 VI 为中心,将品牌 个性、品牌形象以统一的方式浸透在各种品牌建设活动中。美式 CI 最主要用于 外部宣传,是一种以行为销售为导向、以最终消费者为诉求对象,对品牌形象 加以包装的宣传策略。 (2)日式 CI:也被称作交流识别(Communication Identity),其目标是通 过沟通交流,树立品牌形象。日式 CI 偏重于企业内部建设,力图通过整合全体 员工的工作态度、精神意识,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 (3)中国的 CI 之路 我国企业在导入 CI 之初,更多的是走上了美式 CI 之路:在导入和实

2、施 CI 的 过程中,注重视觉识别和宣传,甚至于许多企业仅仅是在商标、标志、标准色 等品牌的外在要素上稍加变动就宣布企业已成功实施了 CI 战略。实施表明,我 国企业的 CI 导入大多数是不太成功的,并没有取得企业家们所期望的效果。那 么,是否日式 CI 更适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呢?有人认为,CI 的实施和操作应以 共同的文化基础为前提,中日文化和消费,心理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因此,中 国企业应以日式 CI 为榜样。但也有专业人士认为,日本企业和中国企业在员 工忠诚度、员工素质、内部凝聚力等方面差别甚大,日式 CI 在中国有拔苗助长 之嫌。 中国的 CI 之路该怎么走?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导入 C

3、I 的目的不在于制 作多么完美的 CI 方案,而是为了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套用邓小平的话:不管 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是日式 CI 还是美式 CI 能解决问题的 就是好有 CI,在日式或美式 CI 的基础上修修剪剪,强化某一部分,增加某一 部分,把它作为一件诊断企业病的武器,创造中式 CI 也没有什么不妥。企业文化建设新模式企业需要有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作者:曹政钧一、企业为什么需要有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辐射力以及化解员工思想矛 盾的能力,并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很多企业 都认同这样的观点。但是在实际

4、的运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能产生以上作用 的其实并不多见。相反,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内容空洞、形式枯燥、削足适履, 生搬硬套,企业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文化上的产出,反而 造成企业的精力耗散和经济浪费,以至于“企业文化无用论”在一些企业悄然 流行。企业对文化建设的憧憬与实际运作效果的严重背离,使一些企业由最初 对企业文化的追捧逐渐演变为对企业文化的冷漠和无奈。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我们认为:企业文化在 宣传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作用相对来说却显 得有些让企业失望。如果要为这个总结做一个注解,我们的解释是:之所以说 企业文化的宣传

5、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流行一时,以 至于很多社会机构和咨询公司通过企业文化师的培训、发证以及给企业“做文 化”而显得业务繁忙;之所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让企业失望,是因为 很多“做了企业文化”的企业并没有因此提高企业的文化素质,企业文化建设 的成果大多是因为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和创作了一批文化印刷品而已。 如果要探寻企业文化建设运作成效让企业失望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存在于四 个方面:(一)企业文化建设在运作上大多没有走出 CI 模式;(二)企业缺乏 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三)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高尖人才; (四)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基本矛盾。对此,我在

6、文化诊断学: 企业文化新视野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并且,在书中我表述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一个企业不是发自战略需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而是照搬其它公司的成功 经验,那么这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被文化现象”。如果一个企业 缺乏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会产生“被文化现象”。 如果一个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属于自己的拔尖人才,而是聘请咨询公司 “做文化”,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也将会出现“被文化现象”。如果企业的文化 工作者不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不理解文化建设的权力本质, 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也会出现“被文化现象”。 我们现在所盛行的企业文化在理论渊源上出自美国 20 世纪

7、 80 年代前后的管理 思想,在借鉴过程中,由于缺乏理论创新和创造性运用,这种文化模式本身对 我国的企业来说就潜存着“被文化”的隐患。企业必须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并 且需要获得一种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建 设就不会演变为一种“被文化”现象。也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产生文化力。 当这种文化力作用于员工的时候,就会产生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协调作用;当这种文化力作用于社会的时候,就会产生辐射作用。 假如一个企业是被文化了的客体,那么企业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自我个性,没有 灵魂,人云亦云,无所适从,企业文化就会脱离企业的需要出现跟风现象,这 时,企业文化建

8、设的模仿、照搬和抄袭也就不可避免。假如企业缺乏诊断企业 文化的能力,那么面对各种文化现象企业就会眼花缭乱,出现真理迷惑和价值迷失,尤其是当前我们都处在多元文化和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都处在空前开 放和自由发展状态,员工也会受到各种的思想观念的干扰和影响。有些思想观 念是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些思想观念则会造成对企业文化的破坏作用。 企业必须具有诊断文化的能力,才能消除各种不良文化对企业的影响,才可能 在文化交流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产生文化导向力。反之,如果企 业缺乏诊断文化的能力,那么面对各种文化批判以及各种不良思想的干扰,企 业就会无能为力,从而失去文化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9、。正如文化 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所说:文化的发展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环 境,但是,假如一些邪恶思想、玩世不恭、自私狭隘等文化现象象毒草一样在 文化的花园中不受限制地疯狂蔓延,那么,百花的开放会不会受到杂草的侵害?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培育出好的花圃、种出好的庄稼,必须清除田间杂草, 否则庄稼地里就会杂草丛生。在这个意义上说,一种无序的文化繁荣和混乱的 思想活跃,带给人们的不是知识和智慧,而是精神的疲惫和理性的迷茫。今天,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各种观念五花八门、真假善恶模糊着视线,多 元文化也呈现出混乱现象有句话说得好:“我的地盘我做主”。既然是企 业文化,企业就必须是企业文化

10、的主人,决不能允许文化的杂草在“我”的地 盘上疯狂蔓延。然而,企业要做本企业的文化主人,必须具有诊断文化的能力, 否则就会导致狭隘、封闭和偏激,出现更加恶劣的文化后果。 假如企业缺乏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企业文化不但不能为企业提供服务,反而 给企业制造许多麻烦。比如,有些企业在文化上宣传民主化管理、倡导诚信和 公平、弘扬社会责任感,但在具体的经营管理中却违背了民主思想和公平原则, 在利益面前背信弃义,出现能说不能行的现象。企业经营、企业管理、企业文 化的言行不一致常常会引来更多的非议和不满,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如同搬石 头砸自己的脚。企业既然用文化点燃了社会和员工的希望,那么企业就必须驾 驭好这架

11、文化的马车,否则就是自找麻烦。有些企业不具有驾驭文化的能力, 却风风火火的宣传自己的文化,这是文化浮躁和文化浅薄的一种表现,其结局 常常是在嘲讽和非议中草草收场。 总之,一旦企业失去了企业文化的主体地位,就很难具有对企业文化的驾驭能 力,对企业文化的诊断也就失去了合理的依据,从而会产生“被文化” 现象。 其中又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例如:专家文化压倒企业文化 出现喧宾夺主现象;拿来主义压倒独立思考出现盲目照搬现象;形象包装 压倒企业哲学企业忽视对精神优势的培养;好高骛远取代具体执行出 现只见打雷不见下雨的现象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个必须” 那么,企业如何才能成为企业文化的主体?如何获

12、得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 力?为此,我们提出五个必须:1、必须培养出一种企业精神;2、必须培养员 工相对完善的思维方式;3、必须使员工养成相对合理的行为习惯;4、必须发 挥领导者言传身教的作用;5、必须达到一定的执行力度。这五个必须将引领企 业超越传统的 CI 模式,形成对企业文化本质的全新认识。一旦掌握了这 5 个必 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就能够为企业培养出文化建设的高级人才,并在这 个过程中,使企业不断获得诊断和驾驭企业文化的能力。以下我分别简述之。 1、必须培养一种企业精神 一个企业只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才可能成为文化的主体。如果没有自己的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就失去了灵魂,那

13、么这种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 结果将不可避免的出现“被文化”现象。企业精神可以从事实判断出发,对企 业内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加以提炼,也可以从价值判断出发,从企业发展 需要和战略需要中倡导一种企业精神。无论从事实判断出发还是价值判断出发, 企业精神与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观、事业观都必须是一个有 机的统一体,并且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思想体系,产生一套完整的企业哲学。 孤立的谈企业精神就会导致思想的空洞、空喊标语口号,这种空洞的标语口号 很难形成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关于这一点,文化诊断学:企业 文化新视野(第 78 页)有详细阐述。 2、必须培养员工相对完善的思维方式 这里所说

14、的培养员工相对完善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岗位需要基础之上的。由 于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企业文化要达到育人、御人的目的,必须从改善 员工的思维方式入手。除非能够对员工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改变, 企业文化才可能对员工产生不同程度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凝聚 作用。假如企业文化不能对员工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善和改变,那么企业文化建 设所付出的一切都会因为脱离员工的思维方式而变得虚无缥缈,出现企业文化 建设过程中的“落地难”现象。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是由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 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决定的,思想高度、思维深度、思维速度、思维广度的统 一决定了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思维、价

15、值思维、应变思维的相互 作用决定了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完善性程度,并且,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直接决 定了思维方式的完善性。因此,要培养员工相对完善的思维方式,可以从思考 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两个方面入手,然后与岗位需要结合起来, 建立一套完整的岗位思考力体系。关于培养员工思维方式的内容和方法,文 化诊断学思考力专辑中有系统的阐述。 3、必须使员工养成相对合理的行为习惯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结果需要体现到员工的行为方式上,因此,培养员工合理 的行为习惯就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说的“合理的行为习惯”, 即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不但要使员工的行为体现出企业的精神风采和文化素 养,同时也

16、要在行动力上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以及他们在竞争环境中的心理承 受力。关于培养员工合理的行为习惯,文化诊断学提出了一套建立个人诚信行 为体系的方法。在诚信行为体系中,“诚”即诚心、诚意、诚恳;“信”即信 誉、信任、信用。把思考力、行动力、意志力贯穿其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个人 行为机制并踏踏实实的去行动,那么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员工就形成了一套个 人诚信行为体系。正如文化诊断学行动力专辑中所说:“能够将简单的事 情做得不简单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因为没有诚心、诚意、诚恳品德的人,在 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难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因此,通过诚信行 为模式培养员工合理的行为习惯,不但能打造出员工的执行力,而且能充分体 现企业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4、必须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必须要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离开了言传身教的榜样 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把这句话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上,也可以这样加以发挥“领导者自己做 不到的事情,请不要苛求员工”。现在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