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51657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必修 3 3 第第 4 4 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章种群和群落复习与测试教学设计复习要点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3.“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4.“S”型曲线 K 值和 K/2 值的应用5.种间关系曲线分析6.群落演替复习流程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知识点讲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例题讲解】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

2、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答案】B二、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知识点讲解】1.样方法(1)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2)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3)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4)注意事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取样原则及方法:

3、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 100 m2、灌木 16 m2、草本 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 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 2)。2.标志重捕法(1)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3)注意事项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因为动物被捕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密度偏大。【例题讲解】

4、1.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随机选取一个该种群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 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 1 m2的样方 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密集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分成10 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最大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A. B. C. D.【答案】B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 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

5、下表: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只)雄性个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 72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 125 只/hm2【答案】D三、 “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知识点讲解】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 K/2,由于资源和空间条件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 K/2 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

6、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 0。【例题讲解】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 600 时,种群的增长率为 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 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四、 “S”型曲线 K 值和 K/2 值的应用【知识点讲解】(1)K 值的应用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7、K 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 K 值。(2)K/2 值的应用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 K/2 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K/2 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 K/2 值处,若达 K/2 值处,则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例题讲解】在农田生态系统害虫防治中,害虫种群密度变化情况示意图(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影响农田经济效益的

8、最低值)如下。在 A、B、C、D、E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或引入了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农药的作用下,害虫的抗药性基因突变率在 D 点显著高于 B 点B.E 点是生物防治,A、B、C、D 点是药物防治C.害虫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食物的短缺降低了害虫的存活率【答案】B五、种间关系曲线分析【知识点讲解】是寄生关系,是竞争关系(竞争力悬殊较大),是捕食关系,是互利共生,是竞争关系(竞争力相当)。(1)区分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简单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

9、2)区分竞争和捕食:竞争是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不直接获取食物;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以维持自身生存。另外,两种生物甲和乙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3)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的判定方法若两种生物的最大数量有明显差异,一般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如图 1 中 A 为被捕食者。若两种生物数量相当,则从变化趋势看,先到达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到达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如图 2 中 A 为捕食者,B 为被捕食者。【例题讲解】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

10、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 X 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B六、群落演替【知识点讲解】1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1)群落演替的方向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2)群落演替的结果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

11、: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分 【例题讲解】(2014新课标,30)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3)据调查,近 5 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 50 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填“未发生改变” “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答案】(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3)变快 未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