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

上传人:孓影 文档编号:40239838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试卷)-1704-辽宁大连24中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连二十四中 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 史 试 题本试卷共 7 页,27 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 金兵内侵,只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你认为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唐朝经济繁荣远胜北宋 B北宋军事实力弱于唐朝C金兵力量强于唐朝叛军 D北宋地方财权全归中央 2有位学者把 17 世纪 40 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

2、为东西方天平失衡 的开端。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A社会形态转变 B民族矛盾激化C革命力量兴起 D文化途径迥异 3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 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 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1953-1956 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 中“打倒孔家店”、 “文革”中

3、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 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 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C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 “历史就是今昔无休止的对话” 5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 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 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 ”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4、 6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 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 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7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 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 ”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 因是( )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

5、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8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 C 到 D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展开 B “大跃进”的影响C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9 “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 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 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 。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D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1

6、01996 年,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说:“如果我是一个波兰企业家,我会很警醒。加入欧盟六个月 后,波兰将被扫地出门,因为在市场、生产等等领域里,我们还远没有能力去竞争。 ”在波兰加 入欧盟后,每年的经济成长率超过 6%,成为欧洲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表明 ( )A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B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联系迅速加强C波兰在全球化进程中缺乏清醒的判断D欧盟东扩是发达国家新一轮资本扩张 11清代学者洪亮吉在其著作治平篇中写道:“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 余”“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况天下之广,其游 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

7、”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揭示了人口增长与生产资料的矛盾 B作者主张重农抑商C作者主张国家控制人口增长 D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稳定 12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 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1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 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A创立郡县制 B确

8、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确立王位世袭制度142010 年, 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 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 ,其耕泽泽(松土) 。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 ,徂 (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 ”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5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并 规定监察内容之一为:“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今。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基础是地方豪强地主 B

9、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势力的威胁C抑制腐败是监察制度的重要内容 D政治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16毛泽东在 1920 年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方针,正与我平日的主 张相合,并且我料到是与多数会友的主张相合的。以我的接洽和观察,我们多数的会友,都倾 向于世界主义。这种世界主义,就是四海同胞主义,就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也 就是所谓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党的早期积极分子认识到要改造中国必须进行暴力革命B改良还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可以选择的方法之一C党的早期积极分子深刻认识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D在党的筹建时期党的早期分子理论上尚不是很成熟的 17 “资本主义

10、的基本逻辑一一资本积累、竞争和利润最大化,已经从意识上渗透进世界每一个角落。 甚至于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外围,一切经济活动也都是按这一逻辑来进行的。 ”材料认为经济全 球化的内涵是( )A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扩张进程B国际金融资本和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C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非西方世界的影响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观念的世界蔓延 18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在 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 ”就欧洲历史而言,符合 这一“过渡性社会”的历史现象是( )A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11、B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的确立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D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完成 19 “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 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2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

12、定律,而有一个小动 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这段材 料表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A在自然科学的直接指导下进行 B受到近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影响C符合自然界存在的永恒定律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确立与发展 22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 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 B人文精神 C自由公正 D人民主权23董仲舒日:“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 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

13、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24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 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D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第卷(材料解析题共 52 分,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纸上) 25 (22 分)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

14、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 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 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 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 也。郭松焘诗文集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 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

15、,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适可斋记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 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9 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6 分)(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 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8 分)(3)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 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 (8 分)26 (18 分)阅读下列对五四运动(注:这里指广义上使用的“五四运动”,所涉及的时期大致是 1917 年到 1921 年)的各种阐释和评价,回答相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