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23232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组第九周校本研修记录青岛台东六路小学青岛台东六路小学 校本研修日校本研修日 记录表记录表教研备课记录教研备课记录时间时间: : 2011.10 教研教研组组: : 信息技信息技术术 学科学科 组长组长: : 刘永刘永进进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教教材材微微探探小小舞蹈家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仿真系统程序的编辑界面和仿真环境场地、设置声音模块、保护程序、编写发生程序、使用多次循环模块、握“显示”模块和“亮度检测”模块、“设置眼睛”和“发音”模块的结合使用、设置直行模块等基本操作的基础之上学习进一步使用“直行”和“转向”模块,让“智能宝宝”掌握几种舞蹈的舞

2、步的操作技能。课课题题视视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进一步使用“直行”和“转向”模块,让“智能宝宝”掌握几种舞蹈的舞步。教学重点在于熟练使用直行和转向模块。教学难点在于掌握几种舞蹈的舞步。案案一、 导入新课演示能自由行走的智能宝宝谈话:你的智能宝宝能够自由行走了么?学生回答今天让我们来教它跳舞吧。例例分分析析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能自由行走的智能宝宝,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新授。任务一任务一:进一步学习“直行”和“转向”模块,能让智能宝宝按照要求行进(一)、学跳 8 字舞1、分析程序设计思路师生分析:怎样设计可以让机器人走这样的路线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可

3、以把 8 拆成几个圈 2、第一个圈学生设置一个右转转一圈的程序小组互助,学生演示想一想亮度检测模块的亮度值是如何设置的?3.衔接哎呀,机器人在不断转圈,有没有办法走下一个圈啊加一个直行模块,进行设置,学生回答自己设置的数值4、第二个圈参照第一个圈的设置,设置第二个圈5 进行仿真6、如何让智能宝宝连续多跳几次舞。提示:添加多次循环模块评价1小组展示 2自评 3互评任务二任务二:在仿真活动场地中添加蜡烛并显示亮度值。1、指导学生将“亮度检测”模块连接到主程序下面。2、让学生指向“亮度检测”模块,并单击右键进行设置。(1)首先让学生观察它与以前学习的几个模块的区别。(2)向学生介绍它的功能:“亮度检

4、测”模块主要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线明暗,传感器的返回值为 0255,其值越大,说明光线越暗。(3)向学生介绍它的操作:用鼠标将“传感器模块库”中的“亮度检测”模块移到流程图生成区并连接在程序的相应位置。设置时,右击“亮度检测”模块,将出现“亮度检测模块”设置对话框,默认情况下可以进行赋值,如果选择“检测完成后,进行条件判断”,则可以进行条件判断,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对左右光敏的检测方式和判断条件。3、教师边向学生讲解边制作,做好一个 “亮度检测模块”的设置后,进入仿真程序。4、在这里先向学生演示如何在仿真程序中设置光源。然后给学生演示。任务三任务三:学会在仿真活动场地中添加图带并显示其地面灰度值。

5、参照设置蜡烛的方法设置图带,小组为单位,学习 32-33页的练习。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有效学习。小组互评:你们小组中谁完成得最好?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么样,给自己评评分吧!学学法法指指导导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本课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发现方法、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比较法、演示法,并借用了艺术课的“三位一体(即欣赏、技能、情感)”教学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我如何增加机器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机器人程序的的疑疑问问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